4万开店,日均营收6千,把“酒”做成奶茶生意,成了?
打酒铺爆火背后的真相。
在灯光明亮、装修简约的打酒铺内,店员站在一排金属酒头前,熟练地为客人打上一杯按“两”售卖的鲜啤、果酒或白酒。没有最低消费,也没有酒吧震耳的音乐,顾客通常即打即走,或者和朋友在吧台边小坐片刻,配上一把花生米或从隔壁小店买来的卤味小吃,享受一段微醺“时刻”。
目前,这股“打酒铺”的风潮,正吹向全国各地。
比如,在大众点评上,以成都为坐标搜索“打酒铺”,选择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近一年新开的门店。部分品牌已初具规模,例如“斑马侠打酒铺”显示有47家门店,“唐三两打酒铺”也有23家。
△图片来源:唐三两打酒铺大众点评相册页面
红餐网还留意到,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不少颇为“诱人”的“打酒铺”招商项目。
“7个平方,10天就能开起来,日均营业额5000-6000。”“成本只要4万,1-2个员工就能开店。”网络上,类似“开设成本低,筹备周期短、营收高”的招商话术屡见不鲜,也吸引了不少创业者的关注。
然而,喧嚣之下,一个核心问题仍亟待回答:打酒铺究竟是一门可持续的好生意,还是一场仍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冒险?
把酒做成“奶茶”生意?
社区街角、地铁口旁,只要稍加注意,或许就会发现熟悉的街区多了一家“打酒铺”。
从外观上看,它们与常见的茶饮店区别不大——空间明亮,装修简洁,但门头招牌往往写着抢眼的几个大字:“xx打酒”。为了提升复购和方便顾客购买,大多数打酒铺选址在社区周边或人流密集的商区,进一步强化其“日常化”的消费属性。
据红餐网观察,市面上的打酒铺多采用20-40平方米的小店模型,以顾客自助或店员快速打酒的方式卖酒,即买即走,而且可以按毫升或“两”售卖,极大地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门槛。
产品层面,打酒铺的SKU普遍在30-40个之间,覆盖精酿啤酒、果酒、白酒、洋酒、米酒等多种品类。同时口味也比较丰富,诸如蜜桃乌龙、海盐荔枝等茶饮店常见的口味,也频频出现在打酒铺的酒单中。
△图片来源:关爷打酒现打酒铺大众点评相册页面
定价上,其客单价普遍集中在15-35元区间,这一点也与茶饮店的“性价比”策略相类似。以成都一家打酒铺为例,其菜单酒精度从0.8%Vol的低度米酒横跨至63%Vol的高度白酒,最低售价为15元/500ml,而门店为吸引顾客,也常常推出促销活动,如85元即可畅饮店内绝大部分酒水。
此外,为提升复购率,深度社群运营如会员运营、活动运营等也成为打酒铺的重要营销手段,力图将“打卡客”转化为“回头客”,通过熟客的持续消费支撑门店稳定流水。
可以说,这批打酒铺正试图复制“奶茶”生意的模式——通过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更易得易购的门店,将喝酒从社交场景,转变为一种更日常化、茶饮化的体验。
4万开店,月入6万!打酒铺真是门稳赚的生意?
然而风浪越大,越要注意底下潜藏的隐忧。
尽管网上有不少品牌对外宣称打酒铺的开店成本极低、日均营业额可观,但据红餐网了解,目前开设一家打酒铺的启动资金大多在10-20万区间,这个价格一般包含硬装、设备、物料、运营服务等建店与开店成本,而实际营收也并不像很多招商话术里包装的那样,受多种因素影响浮动较大。
有连锁品牌经营者向红餐网透露,部分表现优异的门店日营收可达5000-6000元,普通门店每天能做到3000元左右就已不错。
也有人在成都创业开打酒铺,目前门店日均营收千余元,能基本维持运营。而一些“店中店模式”比如通过烟酒店改造,或开在超市内的打酒铺门店,开店成本更低,但日均营收也更低,或只能达到几百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打酒铺的关店率较高,一些上半年新开的门店,在下半年就已经“悄然离场”。这门看似门槛不高的生意,正面临着诸多考验。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深耕餐饮行业多年,对成都餐饮市场非常熟悉,他称,从去年下半年起,便有不少品牌与加盟商前来咨询打酒铺业务。他坦言,赛道行业仍处于需要摸索的“培育期”,但资本的涌入打乱了节奏。
“头部品牌刚做出一点成绩,很多人就一窝蜂地冲上去。”蒋毅认为,资本推动下,商家迫切地想要讲一个规模化的故事,“今天它有100家,明天我有200家,很多品牌在抢加盟商时不做筛选,导致赛道在盲目发展后失去生命根基。”
关爷打酒创始人黄朝勇也认为,过快扩张对所有从业者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他认为市场教育需要时间,目前消费者仍倾向于购买瓶装酒,打散酒并非主流,这不是一家品牌或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而在此之前,必然有一批品牌和店铺会被淘汰。
聚焦到这门生意本身,也有一些难题待解。
黄朝勇直言,经营打酒铺是一件“复杂”的事,“全国各地的喝酒习惯并不一样,做全国连锁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区域化的区别,产品结构、产品定价、产品偏好等等都要做好区分。”
木兰打酒的创始人叶云则指出,复购率低是打酒铺的普遍痛点。“开业时大家会来尝鲜,第一个月的销售能达到预想的水平,但大部分人对酒的依赖不高,后面消费频次是不够的,销售很快就会往下走。”
在叶云看来,提升复购率不能只依赖产品,需要通过运营为消费者创造额外价值。“每个打酒铺最大的不一样,就是老板不一样,老板怎么去‘卖’自己,怎么和消费者融在一起?”叶云举例,将木兰打酒打造成一家“有温度的酒吧”,正是其差异化所在。
除此之外,酒饮消费的季节性波动、SKU增多带来的品质管控风险、以及滞销产品的库存优化等问题,也都是打酒铺必须直面的现实挑战。
在消费习惯与赛道标准都有待成熟的当下,打酒铺的“奶茶化”故事,正经历着一场关于生存与价值的压力测试。
结 语
打酒铺的走红,有其客观的优势,它以“茶饮模式”精准满足了年轻一代追求“微醺”、高性价、一站式解决的消费趋势。
然而,在表面的火爆之下,赛道的过快扩张或许正在透支市场的耐心,不少门店在“爬坡期”和“爆发期”的错位中艰难生存。复购率低、同质化竞争、品质管控等多重隐忧也逐步浮现,打酒铺的成熟模型和盈利模式仍在持续探索中。
因此,对于想要入局的创业者而言,这个时候或许更应该冷静看待热潮背后的真实门槛,谨慎前行。毕竟,在任何一个行业和赛道里,最终能够活下来的,从来都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想得最清楚,走得最扎实的那一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餐网”,作者:钱俊,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