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端养老机器人融资潮起:企业单笔获15亿投资,资本入场不再“畏惧”?
面对着3亿庞大的老年人群体与持续扩大的养老护理人员缺口,传统养老模式所面临的压力正在不断加大。
目前养老机器人应用主要集中在养老院、社区和医院等B端场景。这些机构因采购批量大、支付能力强,成为企业优先服务的对象。而针对老年人或居家养老场景下的C端产品却面临供给端+需求端的双重挑战。
然而,眼下市场风向似乎开始悄悄转变。多家企业开始密集布局面向家庭场景的C端产品,并成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一变化意味着,随着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等AI技术的突破,资本对硬科技领域的投入信心显著增强,养老服务这一“刚需”正逐步被产品验证,C端机器人正在迎来最好的时刻。
PART 01
资本入局,“硬科技”也有春天
10月下旬,杭州骅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骅羲科技”)宣布完成2025年第二轮融资,由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简称“光谷咖啡”)领投,养老产业相关投资方跟投,所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其加速行业首款C端具身养老机器人“HT-X2”的量产。
光谷咖啡是由雷军与李儒雄共同创立的创投企业,投资方向聚焦于“硬科技”。李儒雄将“硬科技”总结为“硬的设备,至少是价值几百万以上且具有独家竞争力的设备;大的资金,每年能获得纵向课题200万以上的资金支持;高的智商,A+学科的博士、博士后研究人员。”
图源:骅羲科技官网
无独有偶,今年9月,上海如身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如身机器人”),在8月完成天使+轮融资后,马上又获得了由道彤投资独家投资的天使++轮融资,其所融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技术迭代、产品工程化落地、养老场景试点推进以及市场化前期部署。
而推出了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Kuavo(夸父)的乐聚机器人,在今年10月,也完成了近15亿元Pre-IPO轮融资,创下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最大单笔融资纪录,并且有深投控资本、深圳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等15家机构联合投资,投资阵容可谓豪华。
除此之外,不少机器人企业也都宣布有意进军C端消费级市场,并从中拿到了融资。
事实上,不仅仅是国内,放眼全球,面向C端的家庭养老机器人都是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投资对象。
今年10月,一台面向家庭场景,能够实现在家中做家务以及各种体力劳动的人形机器人“Figure 03”,被评为“2025年度最佳发明”之一,并且完成了10亿美元的C轮融资,英伟达、英特尔资本、LG等产业巨头都参与了本轮融资,而上一轮融资中也有微软、亚马逊等头部企业参与,目前Figure AI的估值已达到约390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公司。
同月,OpenAI投资的1X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的NEO人形家庭机器人正式开启预售,预售价为20000美元(约141978元)/台,同时提供500美元(约3549.45元)的月租服务,其主打面向消费者,能够入户接管老人日常起居,旨在改变家庭生活。
图源:businesswire
PART 02
刚需被验证,产业链日趋成熟
当下,面向C端的家庭机器人呈现出快速兴起的趋势,其并非是孤立的,而是需求、技术、观念三方面的深度共振的结果。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首次突破3亿,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的15.6%。而更为严峻的是,庞大的护理缺口难以弥补,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养老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供需矛盾明显。
北京一家养老护理公司的负责人曾表示,“目前公司的现状是,看似永远不缺来应聘的人,却始终留不住人,多数护理员干几个月就辞职了。”
于是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很多初代养老智能设备便匆匆忙忙地闯进了老年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与“他们”之间的磨合并不好,80%的老年用户拒绝使用智能设备的核心原因是 “操作太复杂”。
这一方面加剧了老年人对于智能设备乃至是机器人的抗拒,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不敢大规模地进入C端养老产品市场。
作为曾经的天猫精灵产品线兼GTM总监,骅羲科技创始人闫春秋称,“天猫精灵的成功证明,好的智能产品要‘懂用户’而非‘教育用户’。” 在本轮融资后,骅羲科技表示将继续深化多技术栈的适老化设计,面向用户及场景开发,做到更懂老年人的需求。
另外,C端养老机器人被视为需要全栈技术支撑的高壁垒赛道。在过去,面向C端的消费级机器人产品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如今,中国机器人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了“质的跨越”,技术实力与产业规模较此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203万台,较2020年翻番,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升至567台/万人,是2020年的2.3倍,位居全球第三。在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重载、焊接、喷涂等产品的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足以支撑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养老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涉及减速器、伺服电机、AI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已日趋完善。
今年1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由中国主导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自此全球养老机器人规则已被打上了“中国印记”。
图源: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
该标准开创性地将老年群体面临的生理机能退化(诸如肌肉力量减弱、反应速度减缓)与心理诉求(诸如情感慰藉的渴望、个人隐私的保护)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技术指标,该标准构建了一套全方位、深层次的“银发科技伦理框架”,为养老机器人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PART 03
重塑养老生态,C端市场何时迎来“爆品”
AI人工智能以及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影响着老年人群体以及整个产业生态。
从需求侧来说,C端养老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已经被市场所验证;从产业上说,由于工业机器人的爆发,面向消费级市场的人形机器人产品也正在快速孵化成熟;从行业上说,我国牵头制定了养老机器人标准,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将行业引入发展的快车道,并为整个养老科技产业链注入了强心剂。
对于老年人来说,C端养老机器人的核心价值与最大意义在于给予了老年人更高的生命质量与尊严。而大量资本进入,使得硬科技企业在优质的生长环境中茁壮生长。
譬如骅羲科技推出的C端养老机器人“HT-X1”已经实现量产,该产品在杭州12个社区进行了小规模试点,用户意向下单率达92%,其中有83%的老人直言很依赖它。
图源:潮新网
目前,“HT-X1”已批量交付各养老场景,短时间内快速覆盖全国超8个省份,当产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操作足够简便时,老年人对机器人的接受度远超预期。
在湖北,华中科技大学沈卫明教授领衔研发的一款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Carebot 4.0也已进入家庭试点,不仅能通过语音交互提醒老人服药、监测健康数据,还能远程视频连线家属,让子女随时掌握老人动态。
尽管我国在工业级机器人上发展迅速,但在消费级机器人上,尤其是在消费级养老机器人上,尚未诞生出影响市场的标杆产品。C端机器人的兴起与渗透,是推动整个养老产业从经验化走向智能化、标准化的关键力量。
未来,家庭机器人负责基础照护,机构机器人负责数据采集,专业医疗人士则负责医疗诊断,足以构建起一个以机器人为核心节点的医养护一体化的智慧养老体系。
根据铅笔道研究院测算,2025年智能养老机器人的整体渗透率约为8%。具体来看,康复类养老机器人以45%市占率稳居第一,而情感陪伴类机器人年增速最快,达到了120%,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众多的机会涌现。
图源:铅笔道
而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当下,就是发展消费级机器人最佳的窗口期。需求已被验证,产业链日趋成熟,消费者翘首以待。
眼下,“舞台”已经搭好,静等“演员”就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x814765531”(ID:AgeClub),作者:徐龙捷,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