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片子、控投资,恐怖电影可以“补位”吗?

东西文娱·2025年11月19日 08:12
还是创作得有突破

随着游戏、漫画等领域优质作品带动“新中式恐怖”重回流行文化视野,与之同步,中小成本本土惊悚恐怖片也开始深耕民俗文化、都市传说和社会热点,探索新“中式恐怖”的题材机会。

不可否认,类似于《鸳鸯楼》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被更多看见,与宣发策略的积极度提升、市场阶段性缺口以及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相关,这些都使得中式恐怖的话题性,在舆论层面呈现出相对活跃的阶段性回升。

在需要多元类型电影,吸引圈层观众入场,控成本但又缺片子的阶段,运作得当,中式恐怖可能有机会会焕发新的生机。只是,目前来看,中式恐怖的问题在于叙事老化与结构性限制。

而从目前的风向来看,民俗文化的土壤与类型融合的可能性,给本土恐怖作品开拓了一条比较明确的方向。在对本土传统文化追逐的热潮中,或许有一波机会,可以作为后续的“下限”之选。

而上限或许是在和社会热点话题的结合上,并通过精准的宣传营销、内容迭代,促生出品牌化思维或者厂牌概念的形成。

这条路,A24等机构或有一些参照性,而Netflix等流媒体对恐怖题材的采买和投入,也可以看到一些恐怖题材的可能性。

01

借力民俗和社会话题

本土院线恐怖电影有机会

2024年至2025年,本土惊悚恐怖片在院线市场商业票房层面有过几次阶段性突破。

2024年的现象级爆款《鸳鸯楼·惊魂》不仅在口碑上有所突破,最终的票房落点也位列国产恐怖片历史票房榜前茅,一定程度上给市场上想要做小成本类型的机构做了样板。

《鸳鸯楼·惊魂》之所以成为这两年被讨论的范本之一,在于其叙事内核的更新。影片以一幢“鬼楼”为主场景,将冥婚拜堂、纸扎人等中式恐怖意象,融入女性被造黄谣、偷窥、侵犯等现实情节。通过“女性联手复仇”“渣男被整治”的叙事落点,它从传统鬼怪故事中提取了关于人心、情绪与社会关系的共振,形成了有效的新鲜感。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受众画像的显著变化,《鸳鸯楼·惊魂》的女性观众占比接近七成、25岁以下占比近六成。

随着观众观影动机从单纯的“恐惧体验”更多转为“社交打卡”“闺蜜聚会”,本土恐怖片的营销策略也随之进化,越来越擅用社交媒体、短视频、话题营销实现以小博大。强调观影的沉浸感与影片的社交属性、话题性成了宣发层面最主要考虑的方向。

为了迎合观众的社交需求,影片宣传策略普遍强化了“陪你一起尖叫”“和姐妹一起看惊悚片”的场景感。

虽然更多是惊悚题材,但今年的《即兴谋杀》上映也有着类似的操作,宣传标语写着“为闺蜜、入杀局”“豪门撕杀、前排吃瓜”等,并在首映礼把电影中的古堡客厅,布置到放映现场,并放大了万圣节的节日特色,设置化妆点等等。

回到影片本身,会发现类似于《鸳鸯楼·惊魂》这样的作品,实际上“本体”就给宣发层面的操作性留下了空间。

比较关键的是,在题材内容上,进化体现为题材本土化与现代话题的组合公式:创作者将“女性复仇”“职场焦虑”“渣男报应”等社会热点嵌入恐怖结构,使影片不仅“吓人”,更“有情绪”,以共同的情绪唤醒观众。

另外,形式探索上,实现成本控制与内容体验的平衡,也确保了后续宣发可以有所投入。

比如在成本受限的状态下,选用“老宅”“深巷”“暗屋”“七天限定租住”之类具有局限性、封闭感强的环境,使恐怖氛围收紧、观感集中。《鸳鸯楼·惊魂》就是在封闭式的鬼楼中为观众带来了如游玩密室一般的体验。

可以看到,作为一种类型题材,本土恐怖题材也有意识在“与时俱进”,只是相比海外市场,难谈丰富性。

02

从“产品思维”到“厂牌思维”

Blumhouse与A24带来的启发

纵观在全球电影产业,谈及恐怖片,离不开讨论美国的 Blumhouse Productions(布伦屋影业),这个以小成本恐怖片闻名的公司,有着严格的运作方式。

创始人杰森·布伦在创立布伦屋之初给公司的定位就是走低成本路线。低预算下,公司在演员、布景、特效上能省则省,把资源更多集中在概念和情绪上,纵览布伦屋的作品,公司在挑选内容的时候,总是更看中设定和故事。

例如,他们的《灵动:鬼影实录》以“拿摄影机录像”为核心设定,形式上,大量的固定镜头和录像画面使得影片制作成本不到 20 万美元,在全球拿下近 2 亿美元票房,成为低成本恐怖电影的代表;《逃出绝命镇》则把社会议题融入惊悚叙事,用种族隐喻引发广泛讨论,不仅票房亮眼,还在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隐形人》则在科技和性别议题下,重新塑造经典怪物形象;而《梅根》则借 AI 玩偶的设定,切中科技时代的普遍焦虑和社交媒体问题……

这些作品有几个共同特点:类型标签明确、概念设定突出、切中的社会议题鲜明。

如今的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惊吓,他们更期待在故事中看到和现实焦虑有关的折射。布伦屋擅长在有限预算内,提炼出具备传播力的核心创意,并通过IP化经营持续放大其影响力。例如他们的《人类清除计划》和《忌日快乐》等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作品序列,成为了经典IP。

对导演来说,布伦屋提供了一个带有安全边界的“实验场”,创作者有一定自由,而公司用工业流程做保障,25年来,布伦屋通过一种可复制、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制作着恐怖片。只是,从布伦屋今年的成绩看,《梅根2.0》《狼人》等影片票房均不佳,《梅根2.0》被称从恐怖片变成了科幻动作片、《狼人》嵌套“怪物”主题,却被指对家庭、种族议题挖掘浅尝辄止。厂牌化后,被更高要求地审视,也成为布伦屋当下的发展难题。

与布伦屋的工业效率相比,A24在恐怖片方向的路径更具艺术性和实验性,以作者电影著称。A24 最初做独立电影发行,以其独特的内容品味闻名,这一特性也延续到了他们的恐怖电影中,他们擅长把类型片与作者表达结合。

比起频繁的惊吓,A24 的恐怖作品通常节奏较慢、氛围浓厚,更倾向于通过影像制造心理压迫感、传达人的精神困境。

比如,《遗传厄运》把家庭创伤与宗教仪式结合,主要营造压抑不安的气氛;《仲夏夜惊魂》则把故事放在看似明亮的边缘村庄中,讲述民俗外壳下,人的精神崩溃与群体控制;而《灯塔》更近似实验电影,用黑白画面和神话意象探讨孤独与疯狂。

A24 素爱模糊艺术片和类型片的界线,这样的做法正中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一部 A24 恐怖片通常会引发大量影评、解析和视觉讨论,吸引年轻观众,留下鲜明的品牌印象。一些国外观众称,期待看A24带来“艺术级的精神折磨”,而 A24 也正不断满足这种期待。

布伦屋与 A24,两者走不同路线:一个降本增效,一个强调品牌调性。但它们都遵循三条共同的逻辑:品牌识别度、成本与风险管理、观众信任体系。

三者使得他们在恐怖片方向,形成了一种“品牌思维”。

整体来看,恐怖电影本身仍是全球市场刚需,且有着产量扩张的趋势。

在流媒体层面,恐怖电影、剧集一直是热门品类,2025 年,Netflix 在恐怖类别上布局很广泛,不仅有经典恐怖,如丧尸片《长生血战》;还有真实犯罪类恐怖剧集《怪物:艾德·盖恩的故事》;灵异类如《鬼屋实录》;科幻恐怖电影有明年将上的《11817》、今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的《弗兰肯斯坦》;甚至还有AI 相关的恐怖剧集《黑暗智宅》等。

Netflix 正在对恐怖内容进行子类型的细分与覆盖,也或将为未来恐怖作品的创作者提供题材上的参考方向。

03

走不出老三样符号

本土恐怖片正面临结构性问题

尽管单片可能获得突破,但本土恐怖电影市场仍面临难以回避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是剧本的同质化与叙事的疲软。目前创作仍然容易“老三样”:误入古宅、精神分裂、梦境迷离。尽管嵌套女性、职场等现代元素,但叙事仍实际沿用旧框架,“反派被心魔惩治”是本土恐怖电影中,最常见的结局落点。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面对心照不宣的“国产鬼片不能真的有鬼”,许多影片的最终解释往往牵强附会或过于相似,使得解谜过程的悬念感大打折扣。

反观台式恐怖,近年来崛起为华语恐怖电影的重要力量,其成功在于融合了民俗信仰、都市传说和类型创新。

系列作品如《红衣小女孩》取材自都市传说;《粽邪》系列取材自本土“送肉粽”仪式;以及曾掀起一时热浪的伪纪录片《咒》,票房达1.7亿新台币……,证明了深挖本土文化土壤、构建系列化IP链条的可行性。

值得注意的是,《诡才之道》在引进内地时,正片前后加入了“编剧设定”的框架叙事,巧妙化解审查限制,实现了“有鬼”元素的表达,为内地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思路。

其次,“恐怖+”的类型融合在国内仍处在初步阶段。虽然融合类型“恐怖+喜剧”在台湾电影市场大获成功,如《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诡才之道》等,它们借助“鬼”元素表达社会议题与家庭温情,核心价值落点仍然是家庭中的温情叙事。

《诡才之道》更以“阴间职场”“冥界娱乐圈”为背景,调侃类型套路并撕开社会焦虑面,以6099万新台币位列去年台湾本土票房第三。然而,在内地市场,马凯的商业首作《了不起的夜晚》也做过相关尝试,但最终的成绩不算成功。

此外,制作质量的先天不足也是普遍问题。受限于中小成本,多数影片在服化道、音效、特效上难以与主流商业片匹敌,导致观众在视听体验上较易出戏。

纵观整个本土市场,目前恐怖电影仍面临孤岛化现象,也尚未形成稳定的IP链条和品牌效应,许多影片是“一锤子买卖”,缺乏续集、系列化的能力,难以建立稳定受众期待。

曾经,经典国产商业恐怖片《京城81号》创下4.12亿的票房高峰,而之后,尚未有与之匹敌的本土作品。

也许,本土恐怖电影,是需要一些新局面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西文娱”(ID:EW-Entertainment),作者:盛煜涵,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