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失利的COSTA咖啡会不会抄瑞幸作业?
11月12日,有市场消息称,瑞幸的大股东大钲资本有意收购可口可乐手下COSTA Coffee(以下简称“COSTA”)的连锁门店。当日,大钲资本未对界面新闻的问询作出回应。
与此事同步发生的是,瑞幸咖啡有意重回美国主板上市。近期该品牌联合创始人兼CEO郭谨一在2025厦门企业家日大会上表达了这一想法,称公司正积极推进该进程——在瑞幸财务暴雷退市5年之后。
瑞幸咖啡官方的回复则暗示该品牌可能不会很快就推进相关流程。11月12日,瑞幸咖啡对界面新闻回应:“会持续关注美国资本市场,但公司目前对于重返主板上市没有确定的时间表,我们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仍是践行公司的业务战略、聚焦发展。”
尽管如此,结合近期咖啡行业变化来看,博裕资本与星巴克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在华业务,这些事情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国资本和咖啡品牌正计划渗透全球咖啡市场,不仅仅是开店,而是将中国咖啡的运作模式输出。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在中国咖啡市场刚被打开的时候,以星巴克和COSTA为主的欧美品牌被视为领先的咖啡商业模式——讲求空间和高端象征,在门店里工作或是谈事被视为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
但随着星巴克中国的股权被出售,COSTA的门店逐渐淡出,以瑞幸咖啡为主的中国品牌不断出海,全球咖啡市场或许将迎来新的阶段。
无论是星巴克还是COSTA,都在努力适应如今的市场。
目前,COSTA咖啡的门店覆盖中国与欧洲,全球总店量达4000家,其中大多数位于英国。窄门数据显示,COSTA如今在中国的门店约有341家,以门店数量来排名,约在中国市场上排名第12位。
2018年可口可乐公司以39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COSTA咖啡,首次进入连锁零售业与咖啡行业。在中国,可口可乐为COSTA同时发力门店与即饮,门店业务向欧洲汇报,即饮业务则通过可口可乐庞大的销售网络,向中国的可口可乐公司汇报。公开数据显示,当时COSTA在中国的门店数量约为459家。
今年8月,可口可乐被指开始考虑出售COSTA在全球范围内的门店业务。与之相对应的背景是,几年间COSTA的门店数量不仅没增长反而有所缩水,中国的门店减少至300多家,财务指标方面,在最近有所披露的2023财年,COSTA营业收入超过12亿英镑,虽高于上年的9%,但比2018年缩水;税前亏损9.6万英镑,而上年利润为245.9万英镑。
COSTA门店在中国采取直营与加盟并行的制度,但界面新闻自其官方公众号看到,COSTA的加盟只有地区特许,要求加盟商也要有相当的资源与财务实力,不开放单人单店加盟。
结合近几年咖啡市场的发展来看,COSTA在中国的问题在于,门店数量少、存在感不够强。
界面新闻自极海品牌监测数据看到,其超50%门店位于一线城市,过半门店集中在北京与上海。而就其产品定位方面,Costa门店咖啡客单价在30元以上,在眼下属于较高的价格,产品选择有限,创新速度也不及国内的快取咖啡。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在瑞幸还被视作是初创品牌的2018年,郭谨一曾分享他对中国咖啡行业的想法:咖啡要低价,要方便购买,才能激发消费潜力。7年后的今天,这一思路可能正为传统咖啡品牌提供商业灵感。
若大钲资本收购了COSTA,那么或许能够将瑞幸的经验运用到这一传统品牌身上。随着瑞幸咖啡进一步在美国市场扩张,以及未来有可能的回归上市,其以小店快取、低价为特征的“瑞幸模式”在欧美市场也将逐渐获得关注。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消费者对于产品创新的需求是一致的。而中国咖啡茶饮,具有强烈的互联网新零售特色,也意味着在他们产品创新时的高度数字化,能满足人们日益更迭的新品需求。
界面新闻获悉,瑞幸研发团队会将各种原料和口味数字化,量化追踪饮品的流行趋势。比如,他们不用“香”、“甜”这样的文字来表述风味,而全部改成具体指代的数字。
另有咖啡行业人士向界面新闻分析,瑞幸的研发已经深入原料阶段,即当国际咖啡品牌还在思考组装有限的原料创新时,瑞幸已在思考如何彻底变革原料本身。
在供应链与成本方面,瑞新小店模式更底的成本让门店扩张速度更快,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摊薄供应链成本——对于人力和物业成本更高的欧美来说,这种模式将更有利于市场渗透。
如星巴克和COSTA主打的大型门店将会在经济变动周期成本压力更难以控制,除了租金与人力,咖啡豆本身的价格也在上涨。
从大钲资本的视角思考,市场对其意欲收购COSTA的传言关注点在于,目前尚不清楚是大钲资本自行投标还是通过瑞幸咖啡竞购。
若是通过瑞幸咖啡竞购,这将有可能为该品牌省去进入欧洲市场的繁琐选址工作,通过品牌联营或者部分门店焕新的方式,快速在当地市场扩张——这与瑞幸目前在海外扩张、并想重回国际资本舞台竞技的趋势一致。
这几年的瑞幸极快速地成长扩张,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在开店。
2025年6月30日,瑞幸咖啡在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和第六大道开设了两家门店,这是它在美国的第一批店,距离最近的星巴克不过100米。至9月,其在美国的门店数量已经增加至5家。在这里瑞幸咖啡同样采取了低价快取的模式,冰美式比星巴克、唐恩都乐便宜1美元,同时推出“1.99美元咖啡”活动。店内设全套智能化设备以供顾客扫码点单,即买即走。
瑞幸总体的海外版图已包括美国、新加坡与马来西亚。
至7月30日的第二财季末,其海外总门店数达89家,中国门店数达26117家,第二季度总净收入为12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GAAP营业利润同比增长61.8%,达17.00亿元人民币,营业利润率提升至13.8%。
但也会有问题摆在眼前,例如海外的供应链是否能够支持“瑞幸模式”下快速创新。瑞幸的产品决策可在几周内从研发创意到上架,无论是瑞幸自身还是传统品牌,若想更快则只能进一步升级供应链效率。
此外还有市场成熟度的问题,瑞幸模式在中国能够快速扩张,是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咖啡消费没有被激活。
但海外的咖啡市场饱和度高,咖啡连锁格局稳定,门店密度无法像中国这样高频扩张。所以当地品牌很难复制瑞幸在中国的速度,但可以将其单店模型作为参考的方向——COSTA在英国本土正加快To-go店型布局,并尝试以移动端会员体系连接消费者。
本文来自“界面新闻”,记者:李烨,编辑:牙韩翔,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