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0%,AMD苏姿丰押上整个AI工厂
昨天晚上,AMD CEO 苏姿丰,又在华尔街掀起了一阵风;她说:到 2030 年,AI 数据中心市场将突破 1 万亿美元。
这句话听起来像在吹牛,但,如果你了解过去 10 年她如何让AMD起死回生,就知道,这个人从来不是说空话的人。
01
首先,为了降低认识门槛,快速过下她是谁?
很多人知道英伟达的黄仁勋,因为他特别会造梦;但不少人对苏姿丰这个名字有点陌生。她的英文名叫 Lisa Su,是AMD现任的CEO兼董事长。
2014 年,她从一个纯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一步步走到这家老牌芯片公司的最高位。
要说履历,她堪称「理工界的女天花板」:
麻省理工学院(MIT)电气工程博士,先后在 IBM 和 Freescale 半导体担任高管;她的专长不是营销、演讲,是让晶体管如何变得更聪明。
接手 AMD 那一年,公司基本快要崩盘,市场份额被英特尔吊打,市值不到 30 亿美元,连员工都在担心明天还有没有班上。
结果不到 10 年,她硬是把 AMD 拉回了牌桌。CPU 端推出的 Ryzen 系列,一口气击穿了 Intel 的防线;GPU 端的 Instinct 系列,对标的正是 NVIDIA。
如果你对这些产品不太熟,也没关系。
把 Ryzen 想象成电脑里的「大脑核心」,决定一台机器算得快不快、聪不聪明;Instinct 系列,像是「超级大脑里的神经网」,专门处理AI计算、模型训练这种超重任务的东西。
换句话说,AMD 现在做的,是整个算力系统的心脏。
所以,当苏姿丰在台上说出「1 万亿美元」时,反而大家觉得,这事,真有可能发生。
那么,她昨晚的发言,到底说了什么呢?
地点在纽约,AMD三年来第一次召开分析师日。苏姿丰上台,先说结论:到2030年,AI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美元。
为什么是一万亿?
AMD官方口径更接近「计算市场」(compute market),不过,外媒把它解读成:AI 数据中心市场。
本质是说,围绕 AI 的算力基础设施这盘大棋(芯片、服务器、互联、内存/存储、系统集成等)都会在十年内膨胀到万亿美金级。
所以,是「系统级盘子变大了」。
推理加训练这种全面扩张,带动了整机、网络互联、内存、存储、机房与供电、能效系统、软件和集成的服务等链条的全面投资。
这个量级,等于给所有算立相关的公司定了一个共同的天花板。有了天花板,就看谁吃的快了。
所以, AI 的生意是看这 10,000 亿美元里,各家到底占哪一块?到底只卖零件,还是卖整套系统、还卖「可交付的算力能力」?
而AMD在恰恰是后者,它卖一整套「可部署的算力系统」。然后,她开始进一步加深分量:
We have never been better positioned(我们从未处在比现在更有利的位置)。
这两句话,被现场解读为整场演讲的「信号弹」。为什么呢?因为她放了几组数据:一个是35%,一个是60%。
02
先看那个35%。AMD 说,公司整体营收未来 3 到 5 年,要保持 35% 的年复合增长(CAGR)。听上去挺平常,但你要知道,这个数字很猛的。
我算了一下,35% 连续五年是什么概念?意味着营收要翻大约 4.5 倍。
我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假设 AMD 现在一年营收 250 亿美元,那五年后,她要做到1000 亿美元以上。
这在半导体行业是非常激进的目标,除非你有新赛道,否则根本不可能;所以,这个数字背后真正的意思是:整个产业结构要换挡了。
过去,AMD 靠单芯片赚钱;现在有 CPU、有 GPU,还有服务器系统、网络互联、AI 平台。
它正在尝试构建一个「持续滚动的算力复合体」,一次销售之后,能带来服务、推理、升级、迭代的长期赚钱方法。
所以,复利带来增长,增长再喂回复利,这才支撑得起 35% 的节奏。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节奏也非常脆;只要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整个节奏都会崩。比如:产能、良品率、AI 行业周期等等,毕竟复合增长越高,兑现压力就越大。
再来说说60%。这个更夸张。五年数据中心业务涨这么多,基本10倍数了。她的意思是:AI 数据中心正在进入第二个阶段。
过去几年,AI 的算力主要集中在「训练」,就是巨头公司在堆 GPU、堆模型,而接下来,进入「推理」阶段,模型要真正跑到应用、跑到企业里,这每一次调用、每一次响应,都要重新消耗算力。
所以,推理的需求,是连锁式爆发,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刚普及那几年,一旦生态铺开,增长曲线是蹭蹭的往上「蹿」。
她相信,AI 数据中心也会迎来同样的爆发,区别只是,这次要卖基础设施了。
我觉得这样理解, AI 时代,数据中心是新「工厂」,芯片是机器,电力是燃料,算法是工艺,而苏姿丰要让 AMD 从「机器供应商」,变成「整座工厂的建造者」。
这也是为什么她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系统级能力」。
她想比谁能把整套系统的效率做到极致,因为未来的竞争,是谁能算得又快又省电。所以,这个 60%是一种「结构性增长」。
她想在这场爆发式扩张里,重新定义蛋糕的形状。
讲完「市场有多大、增长有多猛」之后,接下来关键问题是:怎么落实?我发现,国外大佬演讲逻辑非常自洽:先描述机会,再给出路径。
那她的路径是什么?发布了什么产品?
总的来看,主要讲了两条产品线,一个是已经在铺货的 Instinct MI350 系列,另一个是正在研发、将在 2026 年推出的 Helios 系统。
她的原话:
The Instinct MI350 series represents the fastest ramping product in AMD’s history(这是 AMD 历史上铺货速度最快的一款 GPU)。
我查了一下资料,MI350 系列主要用于「AI 训练 + 推理」场景,相比上一代 MI300,AI 性能提升了 35 倍。
我不是技术人员,不清楚具体参数,但能看出来,AMD 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技术曲线。
她还提到,这款 GPU 已经开始向主要云厂商出货,包括 微软、亚马逊、Meta 等,预计 2025 年上半年能形成完整部署。
讲完MI350,她把 PPT 翻到下一页:Helios。她说:
Helios will bring together CPU, GPU and interconnect in a single unified system(Helios 会把 CPU、GPU 和 网络互联,整合进一个统一系统。
简单讲,这是一整套「可部署的 AI 工厂」,从服务器主机到冷却系统,从计算核心到互联架构,都做了系统级整合。
按照路线图,Helios 会搭载下一代MI450 GPU,基于 CDNA 5 架构,计划 2026 年第三季度发布。
这意味着什么?AMD要像 NVIDIA 那样,把软硬件、互联、功耗、系统优化,全打包成一整套算力平台。
03
讲完产品,她补了一小段,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有四个关键词:
Compute, Memory, Interconnect, Efficiency(算力、内存/带宽、互联网络、能效)
她指出,在 AI 下一轮扩张里,算力就像发动机;内存、带宽是真正的瓶颈,因为大模型、推理场景对数据移动要求极高。
互联,是管路,它决定节点到节点。
比如,你家网速再快,路由器一塞车,全屋都得卡;AI 世界也一样,GPU 再多、性能再强,中间那根管子不通,数据堵在半路上,整个系统就白搭。
至于能效,则决定谁先能大规模部署、谁能在成本爆炸中活下来的关键。
就像造车一样,同样一箱油,有人能跑一千公里,有人跑两百就趴窝;AI 数据中心竞争,本质是看谁能在功耗不爆炸的前提下,把算力榨到极致。
这也是为什么,她反复强调「系统级能力」,因为这四个要素能打通,1万亿美元、35%、60%,才有实现的可能。
到这里,她这场演讲基本讲完了。信息量不算多,但每一句都很重。
我赶紧去查了一下AMD股价走势,截稿日前(11月12日)收盘时,股价约为 US$237.52;然后,发布会前,股就有动静,到了演讲当天盘前、盘后都冲了一波。
明显,市场在为她那套「1 万亿美元、35%、60%」的叙事下注。
不过,也有人在打冷水:虽然目标挺漂亮,但兑现难度不小。有分析师说,市场对AMD的估值压力大、执行链条复杂。
我继续查了下,看看投行怎么说。大家都知道高盛(Goldman Sachs),那个华尔街最老牌、最会定价的投行之一,几乎每次大公司发业绩,都是他们先出来定调。
他们的结论大概是:
嗯,AMD是AI赛道上值得关注的选手,但,嫁接所有目标后,你从这里往上跑的空间其实没那么大。
具体来说,他们把目标价从原来的大概一百五十美元,上调到了两百出头,但评级依然是「中性」,意思是,这公司挺稳,但别指望它一口气起飞。
这就像你看到场子里有热门票,大家都在看好,但他们说:好戏开头了,但能不能演到最后还是未知数。
换句话说:股价已经反映出一部分「1万亿美元、35%、60%」的预期;市场先喝了一口了,但要喝满还得看后续交付、产品、客户、执行。
写到这,我想到一个这两天朋友圈里的段子:
存储涨价,导致深圳卖内存条的感觉赚得比黄金猛。老板说:本来是做生意的,结果内存条一天一个价,搞得跟炒股票一样。
你看,这不一样的道理吗?
如果说AMD讲「AI算力系统的大盘子」,那接下来我们要看,这个盘子背后,能不能跑出「能量加供给」这条路径。
毕竟,AI 的尽头,的确是 水、电、储能、散热、土地、资源配置。
听起来挺抽象,但你仔细想想,所有的模型训练都要电,所有的电都要被稳定存下来,而这一切的根,最终都连在「储能」上了。
那问题来了:储能相关股票、基金,能重仓吗?
参考链接:
[1].AMD Financial Analyst Day|Watch Live(2025年11月11日)
视频链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wj_td_c4I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