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回购的股票
2022年伯克希尔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巴菲特分享了两个“躺赢”的故事。
一个是美国运通,1998年伯克希尔投资这家公司时,持股比例是11.2%,但由于美国运通多年来不断的回购股票,伯克希尔的持股比例达到了22%。
一个是苹果公司,每年近千亿美元的大额回购,让伯克希尔啥都不干,光股息就能多赚上亿美元。
“你要问我对苹果有多大兴趣?我对苹果很有兴趣。”也难怪巴菲特会这么说。
其实,注销式回购带来的股民红利,既不止美国运通和苹果创造,也不仅巴菲特独享。当美股穿过2008年金融危机,注销式回购早已逐渐成为了上市公司给股东分利的主流手段,据统计,光2025年,美股七姐妹的总回购金额就超过了1.1万亿美元,同年,美股迎来了连续第三个上涨周期。所以,也有人说,是注销式回购创造了美股大牛市。
众所周知,中国资产正在经历价值重估,有什么好招是我们不能学的呢?10月27日证监会公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大力倡导上市公司采用“注销式回购”等方式回报投资者。
当然,中国资产也不仅包括A股公司,还包括大量H股和美股公司。相关统计显示,港股主要公司中,今年1~3季度,回购金额最多的是腾讯,第二名是友邦保险,第三名是中国宏桥,第四名是贝壳。
数据来源:彭博终端
根据11月10日公布的贝壳第三季度财报,其当季回购金额达2.8亿美元,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8.3%,创近两年来新高。贝壳同时宣布,将进一步加大股东回报力度。
这个排名还蛮让人意外,因为搞注销式回购,不仅公司要有决心,还得有现金,这说明,虽然这几年地产行业一直在筑底,但是贝壳还能保持有利润的增长,可以将部分利润用于回购股份,并将其注销,以减少股本。这样做,不仅可以当期增加每股权益,也能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市盈率被低估的信号,从而推动启动股价上涨,推动市值修复。
其实推动上市公司市值修复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注销式回购会在实践中,有比较神奇的效果呢?
我想那是因为股价的上涨和下跌,虽然有很多估值基础,但很多时候还是自由心证的过程,所谓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
一旦向下波动,公司如何向股东证明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呢?很难。可以说股价越下跌,市场越不好,公司就越容易陷入自证陷阱。
这时,注销式回购就相当于为公司投下了一张信任票。我相信,我买入,并且我也愿意通过注销股份,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01
股民在买入一家公司股票时,只会抱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赚钱,所以当市场不好,股价下跌时,资本市场很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就是你说什么我都不信。这种陷阱会进一步带动市场下行,个股下跌,很多时候,哪怕这家公司基本面很好,并且是产业龙头,也很难避免。
最典型的案例是腾讯,自2021年起,由于政策监管的强化和特殊时期的冲击,叠加最大股东的无上限减持,在三重压力的加码下,腾讯2022年的利润出现了下滑。
但是买股票买的是预期,即便腾讯的利润曾经出现过短暂的下滑,但是市场公认,这家公司是中国社媒和游戏行业皇冠上的宝石,腾讯的基本面从未改变。然而2022年10月,股价一度跌至184港元,对应市值不足2万亿RMB,扣除投资部分,市盈率也只有12倍。这当然太低了。
但是在市场情绪面前,任何解释成本都太高了,那就不如去做,用实际行动去增厚股东权益。所以,从2022年开始,腾讯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回购,2022-2024年累计回购1876亿港元,超过同期大股东的售股金额。根据最新数据,腾讯的注销式回购计划仍在持续当中。
当然,腾讯的估值下行也受到整体市场情绪的影响,所以和它有同样困扰的公司非常多,比如贝壳,它可以说是地产行业唯一一家产业互联网巨头,虽然房地产开发行业基本可以说是普遍承压了,但贝壳这些年都一直在盈利,这就足以说明它作为链主企业,本身具有穿越周期的能力。
所以,2022年9月,贝壳启动了回购计划,截至2025年9月30日,贝壳已累计回购约23亿美元,累计回购股数占启动前总股本约11.5%。今年以来,贝壳累计回购总金额同比提升了15.7%。
持续回购的结果会是什么呢?仍以腾讯为例,目前腾讯的市值回升至接近6万亿港币,这就相当于给股东们塞钱。很多人认为公司搞注销式回购是为了托市,其实托市只是结果,注销式回购的核心目的还是为股东创造增量权益。
所以现在有个趋势是,上市公司已经将注销式回购当做除分红外的,增厚股东权益的常规手段。
以英伟达为例,2023年,英伟达宣布了过去10年来最大规模的回购计划,高达250亿美元,实际上当年英伟达就已站在AI的巅峰时刻,股价年内累计上涨超过2倍。后面这家公司甚至是越涨越回购,今年它成了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公司,同时也进行了高达620亿美元的回购。
作为英伟达的股东,当然是赢麻了。
02
几乎与5万亿美元市值同步发生的,是英伟达在中国区销量的暴跌,这也让外界担忧这家AI巨头即将进入下一个低谷,之所以是下一个,是因为早在2006年,因为过度投入深度学习,英伟达就曾经历过漫长的低谷期。
事实上只要一家企业存活的时间足够长,它就会见“各种世面”,命运不断在高潮和低谷期之间切换。
苹果不也如此吗?2013年,苹果经历了异常艰难的时刻,股价从2012年9月创历史新高705.07美元,2013年1月跌至450美元,全年最低443.14美元。这种表现的背景有二,第一库克刚接手苹果不久,外界对这位与乔布斯风格迥异的CEO不信任;第二苹果基于iOS的生态还在孕育过程中,除iPhone销量增长外,其他的老产品都急需大的代际调整。
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注销式回购成为了苹果的基操,过去十年累计回购金额超过7000亿美元。
这种“壕无人性”的做法,相当大程度上是公司在为自己的未来“下注”,试想一家不相信自己未来的公司,天然的做法是屯粮防饥,而不是将大量利润用于购买自己家的股票。这种持续注入市场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苹果抵御了市场的波动,毕竟在2016至2019年间,iPhone手机的市场竞争力一直受到安卓手机的挑战。
但今天iPhone又回到了全球老大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在库克的主导下,ios生态、自研芯片重塑了iPhone、iMac、iPad的竞争壁垒,Apple Watch、AirPods等新产品开拓了第二增长曲线。
苹果况且如此,其他公司又有哪一家能一直是市场的宠儿?
总有一段时间,无论是因为周期性问题,还是产品代际正在调整的关口,外界会对于公司的前景产生质疑,而买股票买的就是未来,这种情况下,很多股民就会对公司投下不信任票。
对于大家来说,不变的只有变化而已,穿越时间之河的唯一方法,是不要随波逐流,谋划未来。
所以我们能看到,当AI时代来临时,阿里将战略调整为“用户为先,AI驱动”,当一体业务(房产交易业务)刚刚伴随行业进入调整期时,贝壳就基于“一体三翼”战略,从“规模驱动”全面转向 “效率驱动”,决心打造一个科技驱动的“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布局了三翼业务(整装、租赁及数据驱动型住宅服务开发平台),切入大居住赛道。
根据刚刚公布的三季报,贝壳的家装家居业务贡献利润率已达到32%,房屋租赁服务业务贡献利润率提升至8.7%,贡献利润占毛利的比例创历史新高。分摊总部费用前,家装家居业务与房屋租赁业务均在城市层面实现盈利。
显然,和苹果一样,贝壳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未雨绸缪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并通过注销式回购的方式,为公司的战略投下信任票。
市场上有句话鼓舞过很多人——相信相信的力量。10月末,苹果公布了2025年财报,它的营收和利润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1月初,贝壳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其当季净收入为23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12.86亿元,均明显高于彭博给出的预期。
03
在阿里押注AI时代时,其实它并没有放弃消费互联网,这一点从它的战略就能看出来,“用户为先”排到了第一位。
这种战略定力其实挺不容易的,要知道,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觉得电商行业已经触顶了,没什么搞头。
与这种市场情绪对应的是,作为中国无出其右的电商巨头,被视为“该死的零售商”,股价一路下跌,最低到过55.7港元/股,只有巅峰期的约六分之一。
这时候的阿里可以说都有点灰头土脸了,这时候管理层采取了几种应对策略,首先当然是逐年注销式回购股份,其次是扩大AI叙事,但同样重要的是,它没有一天放弃过基本盘业务。
今天的故事大家都已知晓,2025年,伴随着新一轮闪购大战的铺开,阿里借机整合了电商、外卖、酒旅等业务,重塑大消费平台,几乎一夜之间焕发了战斗力。
但这仅是外界对于阿里的变化的感知,其实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有一条金线一直没变,那就是:消费永远是人类的主题。
所谓衣食住行,每一个行业都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盘,今天阿里的业务涵盖了衣、食和行,就住而言,在短暂涉及过之后,阿里已经撤兵,因为这个行业的壁垒太高。
所以,今天,无论是从长期需求的角度,还是从竞争性壁垒的角度,贝壳都必须坚守在房产交易场景里,和消费一样,这个行业也必然会在筑底后,重新开局,它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其实越是产业链空间受到挤压的时候,链主企业的重要性就越能凸显,原因很简单,房子不好卖了,在整个市场流通过程中,流量的价值、数字化带来的交易效率的价值,以及服务品质的价值,它们的权重就越高。
相关数据可以印证这个判断,贝壳平台上,新房业务GTV前三季度同比提升了11%,存量房业务GTV第三季度同比提升了5.8%。这些数字的意义甚至并不止于此,众所周知,大洗牌期间,谁活得好,谁为未来积攒了口碑和客户,谁就能在周期迎来拐点时,厚积薄发。
你要重视周期的威力,所以跨越周期的能力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周期对于好公司而言,反而是机会,在周期上行时,家家都坐电梯,一如智能机市场膨胀时,全国最高峰一度有四百多家手机厂商,而今多少消失在尘烟中,但活下来的,分享了近万亿市场,坐望万亿商机。
消费电子市场如此,地产江湖亦会是如此。
所以,贝壳的那一张信任票,不仅投给了公司,也投给了它深耕了24年的行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最话FunTalk”(ID:iFuntalker),作者:王芳洁,编辑:刘宇翔 ,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