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债券创新高,谋求绿色主导权
2025年的发行额截至10月下旬达到1018亿美元,按年度计算已创下历史新高,占全球总额的20%,位居首位。有观点认为,中国正在趁着欧美脱碳进程遇阻的间隙,试图掌握“绿色主导权”……
中国绿色债券(环保债券)的发行量增加。2025年的发行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按年度计算创下历史新高。在中国国内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通过绿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战略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正在趁着欧美脱碳进程遇阻的间隙,试图掌握“绿色主导权”。
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LSEG)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下旬,2025年的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额同比增长92%,达到1018亿美元。超过了此前发行额最高的2022年(977亿美元)。
2025年截至10月下旬全球绿色债券总发行额约为5060亿美元,同比下降11%,中国占总额的20%,在各个国家中位居第一。发行额排在第二位的德国为63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美国为154亿美元,减少42%。
除了美国特朗普政府对脱碳项目加强限制导致绿色投资难度加大之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强化国防力量成为欧洲的重要课题,其对环境的关注度相对下降。
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的主体多为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于2月发行了3年期和5年期绿色债券,合计金额达到600 亿元,据该银行表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可再生能源、环境负担低的交通、产业能效提升等项目的投融资。
兴业银行于4月和6月合计发行了500亿元的3年期绿色债券。除金融机构外,中国大型国有企业长江三峡集团、中国南方电网等电力相关企业也纷纷发行绿色债券。
长期持续的房地产低迷导致中国经济处于增长放缓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债券发行依然活跃,其背后原因是“与方针容易随政权更迭而摇摆的美国等国家不同,中国始终将绿色产业定位为经济增长的支柱”(法国巴黎银行证券全球市场统括本部副会长中空麻奈)。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48%。中国领导人4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强调称,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考虑到在脱碳问题上态度消极的美国,他还表示无论世界格局如何变化,中国都不会放缓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
在债券发行标准与规则对标国际标准、提升公信力方面,中国也在逐步推进相关工作。中国的绿色债券发行始于2015年前后。当时绿色债券的资金用途还包括高效煤炭火力发电,受到以欧洲为中心的投资者的强烈批评。
为此,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等部门在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将煤炭相关项目排除在外。2022年,中国不仅制定了《绿色债券原则》,还启动了与欧盟绿色项目分类体系《欧盟分类法(EU Taxonomy)》的互认工作。今年10月,中国修订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中小企业及新兴企业同样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等,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野村资本市场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宋良也表示:“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已十分贴近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的标准,该标准是全球 ESG(环境、社会、企业治理)投资者的重要参考依据”。
不过,目前中国绿色债券的9成以上仍由国内投资者购买。鉴于此,中国政府开始采取行动吸引海外资金流入。
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中国政府4月在伦敦发行的首只绿色主权债券。当时发行了3年期和5年期债券,共计募资60亿人民币,认购倍数达到6.9倍。据当地媒体报道,欧洲及中东地区的投资者纷纷踊跃认购,甚至出现了收益率低于普通债券的“绿色溢价”(Greenium)现象。
瑞穗证券高级信用分析师荻野泰治指出:“中国的目的除了扩大可再生能源设备及纯电动汽车(EV)等产品出口之外,还要提升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向外界宣传其脱碳政策符合国际标准”。
面对中国寻求“绿色主导权”的动向,欧美国家已经提高警惕采取措施,包括对中国光伏面板及纯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等,此背景下,也有观点认为:“存在损害应对气候危机所需国际合作的风险”。
中国在脱碳领域的努力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弥补了欧美国家脱碳进程的停滞甚至倒退。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如今中国又拥有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其动向将成为实现全球脱碳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古贺雄大,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