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的存在感之战,「荣米OV」四大金刚标准版横评

爱范儿·2025年11月10日 15:54
当 Pro 逐渐趋同,标准版反而提供了最大的差异化。

发布会和新品接连来袭的十月终于结束,是时候来盘一盘今年各家的新机了。

有意思的是,比起过往两年,今年的「标准版」有点集体哑火的感觉,热度和话题度都要小很多。

各家的 Pro 版是平衡的水桶机,配置管够——这让标准版成为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存在。而且今年的标准版们可以说很不「标准」,各家都各显神通,想要做出差异。

而既然标准版去到了 4500 元左右的价位段,要买就真要好好挑一挑了。

今年的标准版四大金刚:小米 17、vivo X300、OPPO Find X9,荣耀 Magic 8,我都拿来用了用,进行了各项主要功能的详细对比。

至于我选了哪一台?看到最后见分晓。

标准版,应该是怎么样的?

小米 17 和荣耀 Magic 8 采用了高通骁龙 8 Elite Gen 5 处理器,而 OPPO Find X9 和 vivo X300 依旧选择联发科阵营,搭载天玑 9500 处理器。

即使都是最新的旗舰级产品,落实到跑分上,还是会有所区别:

很明显,天玑 9500 的两台手机在 CPU 单核/多核分数都离骁龙 8 Elite Gen 5 还有距离,但 GPU 能力相近甚至反超。

但不管是日常的使用场景,还是高负载游戏,其实两种芯片之间的差距没有跑分明显,而更基础的流畅系统动效,其实更看重优化而不单是性能。

在手机的尺寸上,四台手机也很有默契地分成了两个阵营:

6.3 英寸小屏旗舰:小米 17(191 克);vivo X300(190 克)

6.6 英寸:OPPO Find X9(203 克);荣耀 Magic 8(205 克)

小屏旗舰的握持更出色,却在续航与散热上妥协。这背后,正是尺寸之争所映照出的两种理念:是主动与 Pro 划清界限,还是尽力靠近,只在细节上区分。

vivo X300 vs 小米 17

这两台手机给人带来的感觉非常类似:都是将小屏旗舰设定为标准版,和 Pro 版是完全不同的两台手机;但它们实现的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非常不同。

虽然 vivo 的大圆形 Deco 设计此前总被吐槽没意思,但今年其他两家设计改弦更张,vivo X300 的设计反而有了传承感。

并且,今年 vivo X300 大 Deco 的设计颇为巧妙,背板通过一个斜坡式设计一直延伸到镜头,很大程度弱化了模组的存在感,甚至给人一种凸起不是很大的错觉,比去年 X200 Pro mini 还要好看不少。

6.3 英寸的机身,直屏机身中框的圆润过渡,加上细腻的磨砂背板,190 克的重量控制,为 vivo X300 带来相当优秀的手感。

今年 vivo X 系列影像主打 2 亿像素,X300 Pro 是 2 亿像素长焦, X300 则是 2 亿像素主摄,更像是方向的选择,不是配置的取舍,完全符合「Pro mini」这个被优化掉的后缀。

不过 vivo X300 还是在一些周边配置上进行了妥协,其中最扣分的就是这块屏幕。户外情况下,vivo X300 的屏幕亮度会明显低于另外三台手机,看不清拍摄照片的细节。

左:小米 17,右:vivo X300

另一个短板则是 vivo X300 的电池容量,6040mAh 是今年最小的电池,虽然也能妥妥用一天,但同尺寸的小米 17 已经做到了 7000mAh 级别,日常使用会比前者多出 2 小时不到的续航时间。

而小米 17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优秀的手感:6.3 英寸的尺寸,191 克的重量,加上中框圆滑的过渡和合理的重量分布,小米 17 就是今年标准版手机中手感最好的一台。

但小米 17 和 小米 17 Pro 在功能、设计上都有明显差距,价格却只差了 500 元,很明显小米的策略就是将小米 17 做成一个价格锚点,销量主力还是 Pro。并且今年小米 17、小米 17 Pro、小米 17 Pro Max 配置有明显层级,小米 17 给人相对强烈的「减配」感。

一言蔽之:小米 17 给人感觉不像旗舰的标准版,反而和 REDMI K90 更像同一桌的产品,和这个同样不够「旗舰感」的新背板设计相呼应。

OPPO Find X9 vs 荣耀 Magic 8

这两台手机也是一个对照组,它们的产品思路都比较接近传统的标准版:先做出一台「水桶」的大杯手机,然后保留其中的核心体验,删改其他配置。

OPPO Find X9 的外观设计和尺寸和 Pro 版本几乎一模一样,6.78 英寸的后者只比 6.6 英寸的前者略大一圈。

左:OPPO Find X9,右:OPPO Find X9 Pro

这也是「线下机」品牌 OPPO 一贯策略——故意将中杯和大杯做得很「相似」,一眼分不出差别,差距聚焦在内在的配置上。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日常使用这两台手机不会有太大差距,因为 ColorOS 优秀的体验,决定了 OPPO Find X9 和 X9 Pro 都能享有第一梯队的流畅。

如果说系统保住了手机体验的下限,那么影像就决定了其上限,这也是 OPPO Find X9 和 Pro 版的区分所在,前者没有 2 亿像素长焦和 5000 万前置摄像头。

荣耀 Magic 8 系列则是「上个版本」思路的产品:标准版和 Pro 两者共享类似的设计语言,不过 Pro 版采用四边微曲屏,而标准版则是直屏设计,并且在整台手机的质感上做出差异。

和 OPPO 类似,荣耀 Magic 8 比 Pro 版同样缺少了 2 亿像素长焦,主摄配置也略微缩水。

放到线下卖场,OPPO 的两台手机可能乍一看区别不大,但荣耀的两台手机,你一眼就能看出高低。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只有荣耀的标准版用上了 Pro 级别的超声波指纹,而今年四家全部标配,结果荣耀 Magic 8 反而一下子成为指纹解锁能力的吊车尾——一些其他家秒解的轻触姿势,在 Magic 8 上总是无法解锁,必须要加大力度重按。

流畅是基本,AI 更实用

AIOS 这个概念在 2023 年底开始兴起,直到今天,很难说有哪家已经能靠 AI 功能卖新机,但荣耀和 OPPO 两家的系统 AI 功能,虽然还没到「旦用难回」,也足够实用。

OriginOS 6 (vivo) vs 澎湃 OS 3(小米)

继续用这两台手机进行比较的原因很简单:一个进步明显,一个有点退步。

在小米 17 上,澎湃 OS 3 的表现令人眼前一亮:系统流畅度和动画细腻感都有明显提升,使用过程中也没有遇到卡死或闪退等严重问题。

只是鉴于去年小米 15 高开低走的表现,小米 17 能不能保持优秀现状还是需要打一个问号。

流畅性和稳定性的问题得到解决,澎湃 OS 3 的优点就更加明显。国内 Android 定制系统中,功能没有比澎湃更多花样的,特别是锁屏美化上,样式和玩法相对更丰富。

以及,澎湃 OS 3 没有采用太多「玻璃」设计,虽然一些通知提示界面很「果味」,但总体上还是保留了较多小米自己的风格。

OriginOS 6 在加入了光感设计后,整个系统动效更丰富了,但设计有些「失焦」——

控制中心是「固态玻璃」、文件夹是「磨砂玻璃」、系统图标又继承了之前 OriginOS 的「扁平设计」……虽然运行很流畅动效很丰富,但就有也有点失去秩序的混沌感。

除此之外,在使用 X300 的这段时间里,我还在相机、微信、淘宝等大型应用的使用过程中,遇到过应用卡死的问题。

如果说「小米」和「橘子」系统是立足当下,那么下面这两位选手就是在「战未来」了。

ColorOS 16 (OPPO) vs MagicOS 10(荣耀)

把荣耀 MagicOS 10 和「尖子生」OPPO ColorOS 16 对比,其实有点不太公平。

MagicOS 10 的流畅和动效体验打磨得很优秀,不过它身上有很多没处理好的细节问题,叠加起来就会让人觉得它用着不太顺手。

就用锁屏举例,我收到一条通知想要在锁屏双击打开,没想到默认弹出的解锁方式居然不是指纹而是密码,我要再额外在屏幕点击下方按钮才能呼出指纹识别,几次下来就让我有点恼火。

而 ColorOS 恰恰相反,不仅流畅度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更在「易用性」上有不少巧思,一些痒点功能的累积,会让你觉得这个系统就是比其他家更好用。

拿一个非常细节的功能举例——虽然各家现在都已经「上岛」,但 OPPO 是目前除了 iPhone 之外唯一一个支持麦当劳 App 实时活动的系统。

打开第三方 App 的链接,只有 OPPO 会弹窗询问你要不要用小窗打开,而不是直接跳转。

MagicOS 10 和 ColorOS 16 都有一个共同贯穿系统的主题—— AI。你能很明显感知到,两个系统都有很多强调实用性的 AI 能力。

这一点首先体现在 OPPO Find X9 和荣耀 Magic 8 的「按钮」上:前者的侧边辅助按钮可以「一键闪记」,而后者配备了标准版唯一一个「拍摄按钮」,不仅能启动相机,还能可以呼出 YOYO 视频通话,或者用 YOYO 记忆记录屏幕内容。

上面提到了 ColorOS 16 更丰富的「流体云」应用支持,其实更强的能力是「主动上岛」:按下侧边按钮,AI 「一键闪记」能够识别屏幕的取餐码或者排队号,自动生成一个常驻「流体云」的卡片,特别适合小程序,不过文字信息的准确度还可以提高。

除了以前的可以记录小红书、聊天记录,「一键闪记」现在还能用来记账、摘录长视频——虽然摘录的准确度有点一般,不过也属于生成式 AI 比较实用和创造性的应用,更主要是能提供很强烈的情绪价值。

荣耀 Magic 8 和 MagicOS 10 给我最大惊喜的是「YOYO 建议」,它是这类 AI 自动推荐桌面小组件中最有用也最实用的一个:早上起床建议你穿什么衣服,靠近地铁站会自动推送地铁乘车码,靠近丰巢柜会自动推荐取件码……目前还是无代餐的独特功能。

前几个版本的 YOYO 助手已经能打车、购物,这些场景更多是炫技,我更喜欢实用的「智能比价」功能,能够快速调起淘宝、京东、拼多多的识图功能,直接快速货比三家。

不过 AI 速记功能「YOYO 记忆」已经比 OPPO 落后太多,文字基本不概括,也缺少视频解析能力,本质没和传统的「截图」拉开太大差距。

就算 AI 体验再优秀,我还是不认为当下能够成为购买一台手机的决定性因素,至少比起好用的系统、出片的镜头、耐用的电池来说,AI 的实用价值,在当下还不够显性,也不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参考重点。

风格叙事的影像

国产 Android 旗舰之间的横评,离不开影像。标准版囿于成本,配置上不能给太多,影像体验其实差距都没那么大,更多是场景不同的表现,以及一些特别配置和功能带来的情绪价值。

vivo X300 vs OPPO Find X9

作为这两年影像方面的尖子生,vivo X300 和 OPPO Find X9 的标准版影像虽然不及 Pro,但对比另外两家,都有独特的配置和功能。

凭借 Pro 版都没有的 2 亿像素主摄,vivo X300 在影像方面天生比其他对手多了一个诱人的甜蜜点。在 2 亿像素加持下,vivo X300 主摄解析力会强很多,画面细节会更丰富,适合用在一些画面复杂的场景,后期的空间也会更大。

没有 2 亿像素的日常场景,vivo X300 的主摄表现也相对优秀,但夜景容易出现泛白的情况。OPPO Find X9 的优势场景恰好就是光线比较复杂的夜景,是四台手机中观感最舒适的,平衡了明暗对比和细节呈现。

而面对阴天灰蒙蒙的人像场景,OPPO Find X9 的色彩表现要相对更舒服,并且虚化也很到位,相比较下 vivo X300 以自然光感为主。

vivo X300 长焦镜头没有 2 亿像素,表现也是今年旗舰标准版中的优秀水平,但和去年 X200 Pro mini 拉不开太大差距。相比较下,OPPO 的长焦解析力略显捉襟见肘 ,一些成片不用放大看也能感知到细节缺失。

而且 Find X9 这个长焦镜头并不支持微距拍摄,如果和被摄物体距离太近会跟下图样张一样无法对焦,比其他的标准版直接少了一个拍摄的场景。

没有 2 亿像素这种绝对的「硬菜」,但哈苏加持的 OPPO Find X9 能够以更风格化的效果出片,这也是你能买到最便宜的哈苏大师和 XPAN 「手机」。

与 realme 和理光的联名类似,手机摄影上参数叙事开始弱化,能「四两拨千斤」的风格化叙事逐渐被重视,这也是 OPPO Find X9 影像能提供的独特价值。

我还想提一提 vivo X300 全新的自拍镜头,不仅 5000 万像素提升,「真实」美颜效果出来的皮肤质感相对更细腻,不会出现过度锐化;「透亮」则进一步磨皮,带来更均匀的皮肤颜色,总体都是强调真实观感为主。

左边:「真实」效果;右边:「透亮」效果

而 OPPO Find X9 还是比较传统的美颜策略,磨皮效果有点超过,而且五官变形更严重,是四台手机中模特小姐姐最不满意的。

左边:自然模式;右边:经典模式

小米 17 vs 荣耀 Magic 8

这两台手机的影像能力都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差强人意,没用错的那个意思。

有徕卡加持的小米 17 色调上会更有质感,不管是主摄还是长焦,白天拍景拍人都能很好出片;作为唯一一家没有联名的旗舰,荣耀 Magic 8 的影像效果总体无功无过,画面总体会透亮一点。

不过到了晚上,小米 17 面对高光会有点乏力,很容易出现高光溢出的情况,暗处的细节也容易丢失,而荣耀 Magic 8 则会处理得更舒适。

小米 17 虽然没有主打真实感的美颜效果,但它的默认智能美颜方案也会注意保留肌肤纹理,并且小米 17 的影调和色彩也是最具有质感的。

左:无美颜直出;右:开启「智能美颜」

相比之下,荣耀 Magic 8 自拍则无功无过,自然模式较好地平衡了皮肤纹理和磨皮效果,总体颜色比较透亮。

左:自然模式;右:经典模式

在摄影玩法上,小米和荣耀也要逊于 OPPO 和 vivo,动态照片停留在最基础,人文街拍、自动构图完全没有。

买旗舰手机标准版,到底在买些什么?

如果要给这四台手机排名,我的选择是:

  • vivo X300
  • OPPO Find X9
  • 小米 17
  • 荣耀 Magic 8

最推荐 vivo X300 的理由,是它很好平衡了手感、系统、影像这些能力,还带有一些作为甜蜜点的配置,我相信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但实际上,这四台手机之间的差距比文章呈现的要少很多,无非是在影像、系统、参数配置上各有千秋。

平衡,就是我眼中一台标准版应有的「标准」。

今年最受好评的标准版 iPhone 17 就是这样一台手机:补齐了高刷的短板之后,它成为了适合大多数人去买的那台 iPhone,和更昂贵的 iPhone 17 Pro 多出长焦镜头、散热等等更专业级的功能,二者在价格和区分度都做得很好。

很关键的是,你会感觉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是两个产品,他们之间会有相似相同的功能,但你能明显感觉出来自两个团队。

虽然这几年国产 Android 手机的高端产品线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大家看到 OPPO Find、小米数字、vivo X 最便宜的入门机型,总感觉买起来性价比和配置两头不顾。

如果换个思路,标准版就处在了价格和配置的甜蜜点,影像、质感、配置、调校和使用年限上都看齐大杯,细节体验会和中端旗舰有差距

未来,在国补、渠道价加成下,标准版价格进一步下探 4000 元档位,是更好的入手时机。

在我眼中,更适合标准版的群体,是那些初入大学校园或者职场的新大学生/白领,标准版能带来足够的品牌和情绪价值,却又不用为那些更进阶的参数花费额外的费用。

如何把「标准版」做成「旗舰体验」的底线,而不是「阉割版」,则是未来厂商高端化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家电行业没有护城河。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