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的「阳谋」,李佳琦都没躲过
「核心提示」
套路升级、优惠缩水、平台暗战,双11还值得拼吗?
“双11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2025年天猫双11发布会上,主持人易立竞的犀利提问,戳中了全民购物节的十七年之痒。
尽管这个问题,在现场得到了一致的正面回应,电商平台的首轮战报也看似亮眼。但不难发现,今年的双11比以往更加冷清——在全民对大促热情已经退却的2024年,至少还有李佳琦的5亿红包雨提前引爆舆论,多次霸榜热搜。
而今年在各个平台简化规则,主打“立减”“直降”后,不仅没收获多少舆论支持,反而被“双11没便宜”的吐槽刷屏,用户们纷纷对“先涨后降”的促销游戏表示疲惫。
过去,这场大促是零点蹲守的准时付款,也是平台晒出千亿战报的高光时刻。如今,平台们早已悄然取消了最终成交额的公布,头部主播们比拼销售额的盛况已经变得遥远。
在促销常态化、注意力被不断分流的当下,双11还能靠什么吸引消费者?来到第17个年头,平台们还能找回大促的影响力吗?
谁还愿意为“套路”熬夜?
复杂的促销规则是双11挥之不去的槽点之一。
早在2018年,网络红人Papi酱发布的视频中,因将双11的复杂算法比作“高等数学”引发全网共鸣。多年来,这场购物节的玩法不断迭代,从明星云集的专属晚会到创始人走进直播间亲自带货,从跨店满减、定金膨胀到各平台争做全网“最低价”。
虽然促销形式不断翻新,却始终没能摆脱“套路太深”的评价。当消费者为了享受优惠,不得不化身“数学家”计算满减组合,变身“时间管理大师”蹲守各类红包发放,购物的乐趣逐渐被疲惫感取代。
或许是终于听到了用户的呼声,今年双11,各大平台集体打出“规则简化”牌。淘宝天猫主打“立减15%”,京东直接“现货开卖”。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对此体感明显,也带来了一些正向反馈,有人认为,对于不会凑满减的用户来说,不费脑子就能享受优惠。
然而,这份“省心”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双11进程过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自己遭遇“背刺”。大促开始后,最早引发争论的便是预售竟然比现货贵,有消费者发现,在李佳琦直播间支付预售尾款后,实付款竟然高于现货价格,其中一款面膜预售实付308元,现货仅291元,差价17元。
也有消费者发现为宠物购买的猫砂盆,预售价格高于现货后,咨询客服并未得到任何解决方案,并因为退货自行承担了45元运费。
此外,消费券规则也在悄悄变化,不难发现,淘宝平台往年系统中自动添加的各类优惠券,今年被改为手动勾选,且不同优惠券的使用时段、门槛各不相同,稍不留意就会错过。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变化是,淘宝的大促新增了“限时红包”机制,平台的初衷或许是带来更多优惠,但实操下来却让用户和商家都感到困惑。
按照规则,平台推出的限时红包,需在特定时段领取且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这让不少用户掉入“凑单陷阱”:花费半小时凑齐满减商品,提交订单时却发现限时红包已过期,白忙活一场;还有用户下单后才收到大额红包,联系商家要求按照价保补差价时,却被告知红包属于平台补贴,不在价保范围内,只能退货重新购买。
这也导致了商家退货率大幅上升。有淘宝商家向《豹变》透露,部分产品还在运输途中就被退货或拒收,运费只能由商家自行承担。受商品价差影响,今年大促期间的退货率较往年明显增加,不少商家表示,将在活动结束后整理退货数据,提交给平台,看能否获得一定补贴。
此外,有商家反映,平台要求他们参与“立减15%”等活动,但降价部分几乎都需商家自掏腰包。在这种压力下,不少商家选择“先涨价再降价”以确保利润。一些老用户也发现,促销后商品价格并未降低,甚至个别产品比促销前还贵。还有88VIP用户反馈,切换账号后,同一品牌的产品竟出现高达百元的价差。
“明降暗升”等诸多操作,让更多消费者对双11的优惠真实性产生质疑。在社交平台,商家和用户都“有苦难言”,越来越多用户选择在大促期间观望、只看不买,高昂的退货率则让商家承担了更多的物流成本。
同时,忽高忽低的价格,也在动摇着消费者的信任,买家与卖家唯一达成一致的,是大家似乎都在期盼着大促尽早结束。
低价竞争加剧
虽然平台们早已不再以GMV作为大促的唯一目标,但随着市场红利见顶,各大平台之间的竞争反而愈发激烈。
最初,双11是阿里与京东的较量:淘宝首创购物节,以五折促销吸引消费者,京东很快跟进,形成“电商双雄”格局。自2018年起,电商行业格局骤变,流量下沉带来了抖音、快手、拼多多等新玩家,这些平台凭借“低价”战略争夺用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小红书依靠真实测评和社区内容,也开始分流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
直播电商和内容电商的崛起,显著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路径,同时,也让平台之间的博弈更为复杂和白热化。
面对愈发分散的注意力和竞争压力,今年各平台也调整了大促策略:
首先,战线拉长。近年来双11促销周期一再被延长。到了2025年,几家平台的大促周期进一步拉长,俨然变为“史上最长购物季”,以期最大化拉动用户消费。
其次,平台们集体摒弃复杂玩法,缩短消费决策,提高用户体验。这种变化背后,或许既有对用户需求的回应,也是平台在激烈竞争下的必然选择——当用户耐心被消耗殆尽,简单直接的优惠则成了留住消费者的筹码。
最后,价格依然是核心。尽管“全网最低价”已不再是平台官方口号,但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淘宝的限时大额红包、京东的直接降价,本质上都是在用低价吸引用户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之间的竞争也逐渐从产品和流量,延伸到舆论场。今年大促期间,包括李佳琦直播间“亏损说”(已被本人否认)和京东与美的“罚款”消息(双方已澄清为误传)等热点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舆论的集中爆发,反映出当下消费者对价格透明、真实让利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对此,部分平台也选择以更开放、更直接的比价活动主动应对和提升市场信任度。
以京东为例,今年大促期间推出“100万现金比价悬赏令”,并开设“京东家电家居采销比价值班间”直播。用户可将京东自营家电与其他平台同款商品比价,如发现京东价格更高,可连线直播间提供线索,经核实后可获1万元京豆奖励,相应商品也将即时降价,部分甚至限量5折。
该活动自10月30日开启,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品牌参与,成为本轮大促平台回应低价诉求的一次新尝试。
全民狂欢不在
来到第17个年头,双11早已不复当年的全民狂欢氛围,平台GMV增长缓慢、大促影响力下滑,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电商生态的深层次变化。
从供给端看,促销如今成了常态,不再是每年双11才有的“盛宴”。如今打开淘宝APP,无需蹲点,“年货节”“女王节”“吃货节”等主题促销几乎贯穿全年,跨店满减、红包机制轮换上阵,优惠力度与双11相差无几。虽然这也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欲,但常态化促销,也大幅降低了集中“囤货”的必要。
与此同时,中小卖家参与大促的积极性一再下降。过去,流量低成本、库存压力大,双11是“回血”的好机会;如今,流量成本步步攀升,营销投入越来越重,促销折扣吞噬利润,对于许多商家而言,大促已不等于盈利,多的是无奈和观望。
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聪明”。TabTab的报告显示,理性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42.3%持续攀升,预计2025年将达到58.2%;冲动消费同步下降。
此外,平台们的“争夺战”不只在双11。今年开始,即时零售成为新战场,京东、淘宝、美团不断砸下重金补贴。4月,餐饮券、奶茶0元购、满减狂潮席卷市场;京东火速上线外卖百亿补贴,淘宝闪购紧随其后拿出500亿。
营销资源越来越分散,用户注意力也四分五裂。淘宝闪购入口一开,带动8月月活用户同比上涨25%;88VIP点外卖能领双11联动红包。消费者习惯了“30分钟速达”的便捷,提前囤货的动力进一步减弱。双11不再是不可错过的唯一节点,实用与即时才是刚需。
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双11魔力的消散。为了唤起大促活力,平台也在尝试破局,包括优化“仅退款”策略,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权,通过直播间比价让价格更加透明、进行跨平台合作,打通即时零售与远场消费等。
或许,全民狂欢的时代早已落幕,消费者也不需要超过30天的漫长大促,但人们对好商品和让利的需求从未消失,只是将对双11的狂热,分配给了不同的平台、不同的促销节点。
这也意味着,促销的意义正在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回归”。正如易立竞在发布会上的提问,或许不需要再纠结双11“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而是应该思考“如何以更健康的姿态存在”。
对于平台和商家,与其执着于拉长周期、制造噱头,不如回归商业本质,用透明的规则、实在的优惠、优质的产品留住消费者。毕竟,流量背后,最昂贵的便是信任,这一点时间也无法改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高宇哲,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