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的学徒们,究竟学到了什么?

沈帅波·2025年10月31日 07:15
服务、复利、商品,究竟什么才是胖东来模式的本质?

企业免费学习胖东来的日子,结束了。

最近,胖东来宣布“开班授课”。形式有三种,3小时的个人分享交流50万元/次;高端研学100万元/人,每年仅招收10位企业家;企业参访每人2万元,每月开放两次,而且不是给钱就能进,还得审核资质。

这两年,国内零售业学习胖东来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胖东来也主动帮扶了不少企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早在2024年9月,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就宣布暂停对新企业的帮扶。

曾经的新零售标杆永辉超市,可以说是胖东来最有名,也最忠实的“学生”。2024年,陷入业绩低谷的永辉超市主动寻求胖东来的帮扶。当年6月,永辉全国首家胖东来模式调改店在郑州开业。现在,永辉“胖改店”已经超过200家。

永辉首家胖改店——郑州信万广场店开业已经一年多。

今年6月第100家胖改店开业后,永辉超市在内部信中提到:这不仅仅是一次经营模式的优化,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服务理念重塑与团队文化的深度觉醒。

是否真正触及灵魂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永辉披露的财报看,调改还没有扭转业绩——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永辉超市净亏损2.4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达到8.02亿元。

除了永辉,物美集团也在积极学习胖东来。今年3月,物美首家胖改店在北京开业后,其“胖改”战略开始加速推进。

在零售业整体陷入转型尴尬期的当下,胖东来一骑绝尘的业绩和一呼百应的品牌效应,让很多企业望其项背。学习胖东来也成了一些企业的“出路”。

前段时间的2025中国超市调改大会上,于东来透露胖东来目前没有一分钱贷款,账上资金高达41亿元。截至2025年10月13日,胖东来集团销售额已超184亿元。

这些数字再一次震惊了市场。震惊之余,学习胖东来的企业们也都纷纷加快了步伐。但高额的成本、变形的服务、迟迟不见好转的财报数字,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它们。

学习胖东来没错,可到底怎么学,才能让这场零售业的集体自救,不论为一场“表演”?我们实地探访了胖东来以及永辉胖改店,并与物美胖改店的负责人许丽娜对谈,试图找到答案。

1 服务可以照搬,但体验难以复制

提起胖东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倡导的“自由与爱“价值观。走进胖东来超市,消费者可以从各个细节体会到“以人为本、顾客至上”的具象化。

鲜切水果4小时打折,8小时报损。几乎每个品类的商品都会标注使用方法、保存方式。水果区针对婴儿食用水果的提示精确到月份,奶粉区也提供了相当详细的冲调步骤。

洗手池区域提供直饮水、发绳、护手霜。智能化的洗手间实时显示空位和环境情况。微波炉加热区域会提示各种食材的加热标准,并为有寄件需求的顾客细心整理了快递信息。

胖东来不仅教顾客怎么选商品,还直接提示合成牛排、整切牛排、原切牛排的差别,避免商家的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如果对质量不满意,可以无条件退换货,哪怕商品已经拆开使用。

这些细节,组成了顾客反复光顾的理由,也让胖东来的单店销售创下行业纪录。2024年,胖东来单店年均销售额高达11.3亿元。光是许昌时代广场店,年销售额就达到44.14亿元,坪效是行业均值的3倍以上。

胖东来的服务也是学徒们的学习重点。永辉超市在内部信中强调,要让顾客从“满意”到“感动”,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胖东来的文化。

如果你逛过永辉胖改店,不难发现它与胖东来超市有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门口的标语,鲜切水果的摆放,还是洗手台的设置,都几乎是从胖东来1:1照搬而来的。

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细微处的不同。比如洗手台的水渍无人清理,杯子拿完没有及时补货。而这些情况在胖东来几乎不会发生。

形似而神散,是胖东来学徒们普遍面临的难题。照搬硬件设施容易,但价值观的传递是在动态的服务中实现的。极致的流程管理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关键。

物美胖改负责人许丽娜告诉我,他们初期也照搬了胖东来的所有服务项目,包括提供血压计、微波炉食品加热、直饮水、宠物寄存箱等等,生鲜区域增加试吃,冷冻商品提供手套和冰块。为了让顾客更自在地逛超市,物美还取消了强制动线,并把货架的高度降到了1.6米,防止阻挡视线。

但调改店开业第一天,问题就出现了。由于初期客流较大,洗手台区域物品和茶饮、一次性纸杯的补货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速度。第三天,物美在复盘会上找到症结:员工永远是看到没水了才想到要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动作前置,在所有物品还剩1/3的时候就着手准备换新,并且每个点位都责任到人。

“让员工眼里有活,并且主动去做,问题就解决了,”许丽娜总结道,“服务是学回来了,怎么长期贯彻下去才是关键。”目前,物美已经将这些细节安排制作成标准化流程,剩下的难题,就是长期将这套标准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否则,学到的服务项目不会成为加分项,反而会因为服务没到位给顾客带来不好的体验,变成减分项。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是,胖东来的服务质量是建立在员工幸福感的基础之上的。它依靠的不仅是制度,更是员工对企业价值观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就算把胖东来超市的所有商品、设备、服务1:1复刻,也未必奏效。顾客只要在超市里停留10分钟,就能感知到差别。

为了从根源上充分调动员工主动性,包括永辉超市和物美集团在内的许多零售企业,也将胖东来的员工福利视为学习重点。

2 先赚钱,还是先分钱?

永辉超市认为,学习胖东来模式的核心在于激活团队,让员工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而激活团队的核心,就在于高福利。

据胖东来官方数据,2025年1-7月,胖东来的人员流失率仅为 0.94%。如此稳固的团队背后,离不开高福利带来的凝聚力。

胖东来的高福利包括高薪资、长假期、专项补偿和全面关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2024年,胖东来员工平均月收入超9000元。员工每周工作不超过36小时,拥有30-40天年假,另加10天“自由假”。对员工尊严和个人生活的尊重也体现在制度里。比如专项“委屈奖”补偿,员工被无故指责补偿5000元以上,被辱骂补偿10000元以上。给收银员配座椅,高温岗位配“空调服”、冷饮和防暑药品等等。

在当下的职场环境里,这些福利让胖东来成为了打工人的精神乌托邦。但对于胖东来的学徒们而言,哪怕明知高福利的好处,却很少有企业会像学习服务那样照搬。因为成本实在太高。

胖东来的高福利和高效益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但学习胖东来的企业,鲜有能支撑投入的现金流。哪怕有,也需要管理层真正下定决心愿意分钱。可从古至今,让既得利益者推动变革,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于员工福利的学习,物美胖改负责人许丽娜坦言:“我们量力而行。”

为了提升员工幸福感,物美提高了员工最低工资,也相应提升了对学历、年龄的要求。北京普通员工工资6000元起步,年底还会根据利润发放奖金。上班时间从早上8点延迟到9点半,年假10天起步,每天提供至少一顿员工餐。

这些动作在短期内势必会增加物美集团的成本。说白了,任何一家企业决定胖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挣钱。但调改需要花钱,花多少、怎么花、花多久,时时刻刻困扰着胖改的企业。

物美也不例外。“把利润分给员工的前提是我们有利润。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能保证能挣钱。”为了解决这个疑惑,许丽娜特地去请教了于东来。得到的回答是:“你们先别考虑这些,就大胆去做。员工的幸福感提升了,顾客服务做好了,就会有不断的复购,利润自然会好。”

作为学习胖动来的先驱,永辉超市同样积极学习胖东来的员工福利制度。包括优化员工薪酬结构,通过“利润共享”机制让员工参与企业成长。今年一季度,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调改店”累计向门店一线员工发放奖金与分红2634万元。

此外,永辉还成立“工匠计划”,目标培养“万名技工”专业队伍,并推动高级技工及教练岗位人员逐步实现“万元薪酬”,并启动核心人才培养项目“全国调改店长精英班”。

但员工福利到不到位,员工本人最有发言权。我们采访了几位永辉胖改店的员工,发现他们对福利并不满意。

陈明原本是奔着宣传的高时薪进入永辉超市工作。但入职后发现想要拿到钱并不容易。永辉调改店为了提升服务质量,给员工立了许多规矩和惩罚制度。比如用五色卡考核绩效,稍不留神就会被扣分。而扣分就意味着扣绩效。承诺的8小时工作制也没能实现,几乎每天加班1-2小时,请假也很难通过。

“怎么改也还是资本家”。陈明说。

或许是太容易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困境,也难以平衡成本和收益,目前永辉已经不再强调学习胖东来的“好服务”。今年4月前后,永辉调整了学习策略,在商品供应链、卖场陈设等方向继续跟进胖东来。

永辉超市的货架上摆着于东来随笔及讲话摘要集

3 做胖东来商品的搬运工,然后呢?

永辉对胖东来在商品方面的学习,主要有三个方向:聚焦核心品类,严控品质与价格,优化供应链效率。

在永辉看来,这是一场更加“触及本质”的学习。

这个月举办的新品发布会上,永辉超市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佘咸平表示,永辉超市正推动“一场彻底的商品中心化变革”,目标在三年内锁定200个核心战略伙伴,打造100个亿元级大单品。

在新开业的15家永辉胖改门店中,我们也能发现无论是商品品类、价格还是货架设置,都与胖东来无限趋同。

生鲜熟食区乍一看仿佛误入胖东来,红肠、炸鸡等商品卖相一模一样,仔细看商标才发现是永辉的。永辉开发的自有品牌,诸如果汁、酵素洗衣液等等,也与胖东来极为相似。

永辉超市每家店都会设置一个胖东来自有品牌专区,这也是各个门店人气最旺的区域。永辉会在旁边搭配放上自有商品,以及会员二维码。

胖东来的学徒们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商品才是品质最重要的载体。物美也不例外,据许丽娜介绍,胖东来的供应链和商品结构,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她称胖东来的供应链车间标准化和洁净程度“令人震撼”,而这本应是这个行业“该有的样子”。

商品结构方面,物美遵循“减少数量,优化结构”的原则,淘汰销量低的商品,增加需求大的品类。调改之后,物美胖改店的SKU已经覆盖胖东来商品结构的80%,上新率达到70%。

供应链方面,物美倾向选择胖东来同款供应商,或者是胖东来推荐的供应商,评估考核后纳入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生鲜供应链。

物美“胖改”的核心突破之一,就是建立“产地直采+当日达”机制。叶菜来自合作市场凌晨采买,鲜肉由定点厂商清晨直供,水产则通过冷链专车72小时内从渔港运抵门店,全程温控不超过4℃。为了让顾客更直观地感受到“新鲜”,每个货架都清晰标注了产品产地、储存建议、包装与保质期等信息,后厨的处理过程也高度透明化。

由于胖东来目前仍未在河南以外的省市开店,各家胖改店与胖东来高度相似的商品,的确能吸引一波“慕名而来”的客流。而引入胖东来的自有商品,更是一条冲业绩的“捷径”。但这条捷径的代价是,愈发模糊超市本身的定位和形象,让自己变成一家“胖东来代购店”。真正的学习不是模仿照搬,而是真正强化自身的商品力,即便没有胖东来的商品,也能持续吸引客流。

当我们和许丽娜探讨这个问题时,她直言:“这是我们学习胖东来第一天就想到的事。”为了避免变成“胖东来代购店”,物美在引入胖东来自有商品时就设置了一条“安全线”。实际上,物美引进了胖东来的68个单品,销售额占总量的10%-15%。

对于物美而言,胖东来的商品更多起到“引流”作用,而想要留住顾客,则需要更扎实的“内功”:成熟的自有品牌体系,以及对胖东来商品的本土化改造。比如胖东来的熟食口味偏咸,以卤味为主。但在北京,酱肉和烤制品更受欢迎。物美在北京胖改店就做了相应调整,引进更符合北京消费者的烤鸭等等。

再比如啤酒这个品类,物美就以自有品牌替代了胖东来的商品。物美围绕当下年轻人的喜好和潮流趋势,开发了山楂、青柠、绿茶等新口味啤酒,都成为胖改店的明星单品。

真正的学习不是做胖东来商品的“搬运工”,而是掌握商品背后的研发思路和方法。在这条路上,无论是永辉、物美还是其他学徒们,都难免走过弯路。

4 即时效果与短期阵痛

无论以哪种形式调改,最终都逃不过对于结果的拷问。目前来看,胖改对于与各家超市的客流和短期业绩都有较强的刺激效果。

物美胖改店日均的销售和客流量相比改造前都提升了50%到300%不等。其中熟食、烘焙、水果、蔬菜、肉品等生鲜类商品改造效果最好,占到整体销售的60%左右。物美原本计划今年调改30家门店,但看到效果后,迅速将目标调整至100家。

物美表示,通过调改,门店成功吸引并唤醒了大批消费意愿较低的顾客。以物美学清路店的数据为例,在黏性较高的顾客中,老顾客占据了30%,其余顾客的构成则来自新用户的增长。

调改后的物美超市客流增长明显

而永辉早已在今年6月实现了调改100家店的目标。其胖改首店开业当天销售额188万元,是调改之前平均日销的13.9倍。今年1月的胖改“旗舰店”开业当天日销售额超300万元,同比增长585%。

但问题是,这样的数据能维持多久?至少目前从永辉的财报来看,仍然没有摆脱亏损和门店减少的局面。CEO王守诚也坦言:“永辉超市今年的经营水平刚刚回到10年前。”

永辉将亏损原因归因于“转型阵痛”。2025年上半年,永辉共调改开业93家门店。每家门店有需要经历歇业装修、新设备投入、旧资产报废、重开业支出、人员技能爬坡等必要过程。每个环节都意味着成本支出。再加上关闭227家长期亏损的门店产生的赔偿、报废等成本,更加不堪重负。

而在今年以前,永辉已经经历了连续长达四年的亏损期,累计亏损高达约95亿元。想要扭亏,并非短期能实现。

更残酷的现实是,永辉的调改门店在消费者端“差评不断”。

有消费者反映,在永辉胖改店看到腐烂的水果,试吃处找不到人。逛了半天没有一件想买的商品。想给生鲜打氧,被告知打氧机坏了。同一时间买的两个面包,有一个是不新鲜的。“只是表面相似,细节处的体验感根本不一样。”“不是厕所放点洗漱用品就叫‘胖东来’了。”还有消费者表示,胖改后到永辉不卖散装蔬菜和鸡蛋,变成了“高攀不起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哪怕消费者对永辉充满怨言,但还是有很多人希望它不要关店,因为在他们所在的城市,“没有比永辉更好的选择了”。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两家表面看上去已经如此相似的超市,得到的评价却如此两极分化?胖东来模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5 别让自救,沦为一场表演

今年的中国超市周活动上,永辉高管在演讲中高调晒出调改后的毛利率数据。却被于东来当场打断,并发出灵魂拷问:“调改店月赚200万,为什么不给员工涨工资?”

这个问题将永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暴露了两家企业经营理念的本质差别。

企业为了赚更多钱无可厚非。但不要忘了,胖东来的成功,是建立在兼顾企业盈利和顾客、员工、供应商等多方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与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追求快速规模、效率的商业模式是相悖的。为此,胖东来一定程度上主动放弃了对规模的追求。

胖东来对外扩张始终保持克制,因为它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员工福利,执行成本都太高,很难批量复制。

可学习胖东来的企业,大多已经经历了规模化扩张的阶段,并且驻扎在成本更高的一线城市。它们的需求,就是尽可能快地复制胖东来模式。这个矛盾,也是导致学习模式走偏的根本原因。

永辉算过一笔账,调改一家门店平均要花约1878万元。是着急把这笔钱赚回来,还是彻底改变经营方式,在消费者心中留个好印象?孰轻孰重,在永辉以后的动作里自见分晓。

随着调改深入,物美内部已经将考核指标从KPI调整为OKR,更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关于胖东来的本质是什么,任何说出来的答案都难免显得空泛,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实践调整中无限接近这个答案。

另一边,于东来却自嘲现在的胖东来“不正常”。如今,胖东来已经脱离了“超市”的本来样貌,变成一个景点。我们在工作日下午实地探访了天使城店,进场要排队几小时,内部挤得购物车都推不开,所谓的体验大打折扣。

无论是胖东来还是它的学徒们,都无法在一个所谓的模式里一劳永逸地长红下去。哪怕是胖东来自身,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才能维持“正常”。

再退一万步说,到底什么是正常?消费者希望买到好商品,享受好的服务,这是正常。员工希望的得到人性化的待遇,这也是正常。可当维持这个“正常”变成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或许才是“不正常”。

胖东来推出付费学习,并不会拉高学习胖东来的门槛,反而能筛选出真正志同道合的企业。因为真正想学习的企业,不会因为高成本而却步。而那些只想蹭一波热度的企业,所谓的调改注定只能是一场表演。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明”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进击波财经”(ID:jinbubo),作者:Jasmine,36氪经授权发布。

+1
1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新生代财经作家 进击波财经主理人 湃动品牌战略咨询CEO

下一篇

从单点工具升级为系统性解决方案,诺基亚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