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刻必读的三本经典心理学著作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这些文字能带给我们穿越艰难困苦、找到内心平静的力量。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核心观点:
经典心理学著作在当下困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
这些心理学经典作品精准诠释了不确定性时代的生存之道。
从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看待人生不确定性的新视角。
我们屡屡向文字寻求慰藉,借此理解复杂人生与世界乱象。现代史上的每个时代都充斥着混乱、战争、暴力、灾难及种种不确定性。作家们通过作品给予我们慰藉,他们将生命中艰难可怖的片段具象化,编织成引人深思的叙事。心理学领域也蕴藏着恒久的智慧,不断回应并审视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本文将重点推荐三部经久不衰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它们精准诠释了混沌时代的生存之道,尤其契合当下我们所处的境遇。
1.《活出生命的意义》(1959年)
英文书名:Man’s Search for Meaning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和纳粹大屠杀幸存者,弗兰克尔撰写了这本堪称权威的著作,探讨如何在难以想象的苦难中寻找意义。基于自身在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生存经历,他以诗意而深刻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如何在肉体与精神层面实现生存。书中揭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深层能力:即便在最绝望的境遇中,仍能迸发出惊人的韧性。
我自视为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而弗兰克尔的著作于我而言,正是能有效应对生命中那些沉重得仿佛压垮我们的困境的黄金标准。弗兰克尔阐释了人类精神超越几乎所有困境的方式,无论境遇多么艰难。他的文字既冷峻又充满希望地提醒我们:虽然无法逃避痛苦与磨难,但总能找到在苦难中的生存之道。当我们被外部混乱淹没,被骇人事件与信息洪流过度刺激,被沉重压力压垮时,弗兰克尔的箴言尤具深意。弗兰克尔提出了深刻见解:“我们永远不该忘记,即便面对绝境,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生命依然可能迸发意义。因为此时真正重要的是见证人类潜能的极致绽放——将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将困境升华为人类成就。”
2. 《人的自我寻求》(1953)
英文书名:Man’s Search for Himself
作者:罗洛·梅(Rollo May)
被公认为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巨擘的罗洛·梅,在冷战升级、核毁灭恐惧笼罩人心的时代写就此书。1967年版封面题词写道:“如何在内心深处寻得力量之源,直面并战胜这个动荡时代的不确定性。”这段文字同样适用于2025年,尽管具体事件必然更迭,但人类渴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意义、在混乱中觅得力量的本质永恒不变,无论年份或历史事件如何更迭。
梅伊书中最令人心碎的段落,是描述一名少女听完学校的原子弹讲座后回家,向母亲问道:“妈妈,我们不能搬到没有天空的地方吗?”梅伊继续写道:“这个孩子既恐怖又发人深省的问题,恰如其分地象征着焦虑如何使我们远离自然。现代人如此畏惧自己制造的炸弹,竟要躲避天空藏身洞穴,躲避那片本应象征广阔、想象与释放的苍穹。“ 在任何动荡时期,我们都面临重要抉择:是逃避躲藏,还是在风暴中寻找活得充实的方式。尽管明显基于当时的历史事件,梅书中的故事却与许多人当下经历及在艰难时期寻求力量的探索高度契合。
3. 《这样和世界相处》(1938)
英文书名:Social Interest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这位奥地利心理治疗师将研究重心放在社群的重要性与孤立的危害上。在当今割裂和冲突引发裂痕的时代,其观点尤具现实意义。阿德勒倡导以“社会利益”为导向工作生活,简言之即追求共同的更高福祉。距该书出版近百年后的今天,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阿德勒还指出“个人优越感……必然与合作精神相悖”。在当今社会,人们似乎正日益疏离,个人地位被过度神化。阿德勒呼吁我们走向彼此,并警示孤立只会加剧人类寻找生命意义的挣扎。在本书中,他强调“我们对待同胞的态度”至关重要。
弗兰克尔、梅与阿德勒的这些经典著作,既适用于当下时代,也契合我们作为社会个体与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这些文字,我们或许能找到审视生命不确定性的新视角,以及在不同时代应对世界混乱局势的不同方法。本文的结语取自《活出生命的意义》最后一页:“世界已然不堪,但若人人不尽己力,万物终将更趋恶劣。”
译者:Tere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