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入局,寿司郎、滨寿司加速扩张,百亿日料市场回暖了?
近日,海底捞孵化的首个寿司品牌“如鮨寿司”,在杭州开出首店。
巨头下场,通常被视为行业回暖或结构性机会出现的信号。当下,日料特别是平价寿司赛道,正在变得拥挤。
例如,滨寿司已表示将在未来加速开店,而寿司郎也计划在2026年将大中华区门店数增加至约190家。
在经历过核废水冲击后,日料市场为何能再度升温?是市场已全面回暖,还是复苏的其实只是“平价寿司”这个细分赛道?
1
海底捞为何看中日料?
海底捞的入局,更像是一次精准的“卡位”。
近日,其全新寿司品牌“如鮨寿司”全国首店在浙江杭州龙湖金沙天街开业。
据海底捞提供的信息显示,该店面积超过500平方米,SKU超200款,价格带分为8元至28元五档,主力产品集中在9.9元和15元价位段。根据公开报道称,该门店开业后周末翻台率可达8轮。
对此,海底捞向品牌数读表示,如鮨寿司被定位为“红石榴计划”下布局多元餐饮赛道的一步。其门店设计聚焦“轻社交”、“一人食”和“小聚餐”场景,这与海底捞火锅主品牌的强社交、重聚会场景形成互补。
海底捞并非唯一盯上这一赛道的玩家,几个来自日本的寿司品牌同样在中国市场加速发力,但各方的扩张策略则有所不同。
据品牌数读梳理发现,新开门店数与客单价呈现出一定关联。客单价超百元的寿司郎,扩张相对谨慎,2025年新开17家门店。
据媒体报道,寿司郎计划到2026年9月,将其全球海外门店数量从2024年9月的182家扩张至310-320家,增幅约7成。
其中,大中华区是重点,计划门店数将增加约40家,达到约190家。目前其在中国内地的扩张也将继续加速,据品牌数读获悉其上海首店即将落,并将持续在消费能力较强的区域布局。
相比之下,客单价不足百元的品牌动作更为激进。滨寿司2025年已新开46家店,超过2024年全年的35家。有接近滨寿司的相关人士透露,品牌计划在2025财年(2025.4.1~2026.3.31)新开70家以上,2026财年新开100家以上,五年内全国大目标为1000家门店。
图源:寿司郎官微
然而,市场并非普涨。同为平价回转寿司的争鲜,其2025年的新开店数仅为18家,远低于2024年的46家。而门店总数高达2022家的N多寿司,2025年新开店305家,也大幅低于2024年的515家。
那么,这波日料的“升温”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民食之本战略咨询创始人欧峰告诉品牌数读,核心驱动是价格带精准适配了当前的消费需求,即对“高价性比和质价比”的追求;而供应链的“去日本化”(即本土化、全球化采购)则是支撑这一复苏的基础保障。
“当前经济形势下,平价日料是市场主流,高端日料尚未复苏。”欧峰判断。
而要做到这一点,品牌必须在供应链上建立优势以控制成本。新入局的海底捞动作便印证了这一点。海底捞如鮨寿司主力产品集中在9.9元和15元价位段,其回应强调依托蜀海供应链,采用“优质本土供应商+全球直采”结合。
欧峰补充道,本土品牌(比如,如鮨寿司)依托母公司的供应链,能在食材成本上实现显著优化。
接近滨寿司的相关人士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市场需求平价寿司,市场不需求割韭菜的山寨寿司。”该人士强调,滨寿司的优势在于其母公司(ZENSHO HOLDINGS集团)的全球采购能力,“比如一头牛,集团会把不同的部位用在不同的品牌”,所以可以做到其他品牌做不到的价格优势。
因此,日料市场的回暖并非全面复苏,而是“质价比寿司”的结构性增长,这由消费端的“高性价比”需求与供给端的“本土+全球”供应链共同推动。
2
普遍瞄准高线核心商场
当前,更具热度的寿司品牌普遍采用“高线加密”的打法,即优先进攻高线城市的核心商场。
据品牌数读梳理,寿司郎、滨寿司和争鲜等品牌的城市布局高度集中。寿司郎有超过95%的门店位于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滨寿司高线城市的门店占比同样超过了90%;争鲜在高线城市的门店也接近了9成。
这种高度一致的策略背后,是品牌对“市场成熟度”和“消费特征”的共同判断。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不仅拥有更完善的冷链供应链基础,其消费群体也更能理解和接受客单价在80-120元区间的“高价性比”模型。
在明确了高线城市的战场后,它们进一步将火力集中于中档及以上的购物中心。据赢商大数据显示,在全国27城5万方以上的购物中心中,这三个品牌落位在中档及以上商场的占比均超过了9成。
但细看数据,品牌间也开始寻求微小的差异化。滨寿司和争鲜在中档商场的门店占比较高,分别占到商场店超过8成和接近8成;而寿司郎则有超过3成门店开在中高档购物中心,这与其更高的客单价和“品质寿司”的定位相符,试图在趋同的址策略中占据更高势能。
不过,鉴于目前各品牌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还不高,还远未到全面“贴身肉搏”的饱和阶段。这种策略趋同,更多是在一线城市的个别标杆商场中造成了“短兵相接”。
因此,头部品牌寻找新的增长点,更像是一种主动的“提前布局”,而非为规避已发生的激烈竞争。据媒体报道,寿司郎正采用“二线加密 + 广东深耕”的布局。
这种区域策略的选择,也反映了品牌对竞争格局的考量:例如寿司郎以华南为大本营,而滨寿司已在华东建立一定根基,寿司郎对于即将进入的上海市场则显得相对谨慎。
这印证了品牌在巩固高线城市、抢占标杆点位的同时,已开始基于供应链能力,主动向市场成熟度同样较高的区域或次一级市场进行渗透,以避免未来在核心城市群陷入存量竞争。
滨寿司的策略也类似,据其相关人士称,选址优先考虑一二线城市A类商圈A类商场,未来三年虽会下沉三线城市,但“只开三线城市头部的几个场子”。这同样是一种基于品牌定位、在高线城市之外开拓新增长点的谨慎渠道下探。
图源:滨寿司大众点评
与“高线加密”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N多寿司所代表的下沉策略。其凭借19.99元的客单价,将超过2000家门店铺满了二线、三线以及更为下沉的市场,其在一线城市的占比仅0.74%。在商场偏好上,N多寿司也是唯一一个将“大众化”商场作为主要渠道的品牌。
不难发现,渠道策略从来不是孤立的选择,而是品牌核心客单价定位的直接体现。就如寿司郎、滨寿司在高线城市中档商场的布局,既有着策略上的趋同,也始终保持着向下探的谨慎;而N多寿司则把重心放在下沉市场,持续发力拓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其实指向同一个趋势,市场的天平早不只是拼“低价”,而是转向了“高性价比”的较量。
翻看近两年的开店数据就能发现,走高线加密路线的头部品牌,正实实在在享着这波结构性红利;反观那些扎进下沉市场的低价品牌,已经先一步尝到了增长放缓的压力。
3
寿司新战事?
寿司赛道展现出的结构性增长机会,正吸引着各路玩家入场。
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5年我国日料 market 规模有望回升至700亿元,其中,寿司品类因其标准化程度高、出餐快、翻台高效的特点,正成为新的增长方向。
在此背景下,海底捞这样的本土巨头选择入局,寿司郎、滨寿司等外资品牌也在加速扩张,预示着“质价比”寿司赛道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外资连锁与本土品牌将在市场中展开更激烈的角逐。
图源:海底捞品牌方
欧峰分析认为,外资品牌(如寿司郎、滨寿司)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全球供应链带来的成本控制,以及在日本市场建立的“高口碑”品牌认知,和成熟的(如回转带、智能点餐等)运营经验。但其劣势也同样明显,即本土化创新不足、相对偏高的价格以及潜在的供应链风险。
本土品牌的优势则在于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口味创新,和更低的价格带。尤其是新入局的如鮨寿司,可依托海底捞的蜀海供应链实现成本协同,但本土品牌的劣势在于品牌认知。
欧峰也提到,如鮨寿司的“火锅标签”需要时间才能建立“专业寿司品牌”的认知,且在运营经验上可能也与外资品牌存在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平价寿司市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已分化出多个价格带。
而当品牌选择在某一个特定价格带内竞争时,情况又有所不同。欧峰认为,正因为在同一价格带内产品售价容易趋同,导致企业无法单靠“低价”形成差异化。因此,竞争的核心维度已转向产品创新、运营效率、体验升级、供应链能力这四大能力。他补充,这些能力并非不可复制,但复制的难度与资源投入密切相关。
展望未来,欧峰判断国内日料的“平价化、本土化、数字化”趋势将持续深化。但平价回转寿司品牌也将面临显见的增长瓶颈。包括同一价格带和渠道中的同D化竞争;全球采购与本土供应链的食材成本波动;除“一人食”和快餐外的场景单一问题,在高线城市加密后,如何有效向下沉市场渗透;以及是在经历过市场波动后,如何重建和维护品牌信任。
对于滨寿司而言,上述接近品牌人士表达了对赛道的长期信心,认为市场很大,平价寿司会持续被市场需求。“不可能一家独大,”该人士称,“但是只要本质上是服务顾客而不是割韭菜的,用心做好这一赛道,(品牌)都会值得尊重。”
总体看,“质价比”寿司赛道已成为日料市场中确定性最强的增长点。但随着海底捞这样的本土巨头入局,以及外资品牌的圈地加速,这个赛道的竞争门槛正在被迅速拉高,未来将是供应链、运营效率和品牌信任的综合比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数读”,作者:王梓旭,编辑:童洁,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