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反攻,外卖行业的护城河是神话还是笑话?

财能圈·2025年10月31日 08:38
外卖十年内卷加剧,技术驱动行业格局重构。

外卖行业走过十年,终究来到内卷状态。但也有人想走出内卷。

美团是典型的例子。

近期,美团30亿美元的数字刷新了其史上最大规模发债纪录,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美团的目标是出售约20亿美元的美元票据,以及等值10亿美元的离岸人民币票据。

从目前的节奏看,票据的本金总额、利率、付款日期及若干其他条款和条件尚未厘定。不过发债的大背景是,整个行业仍处于焦灼状况。

以前,大多数习惯了通过美团平台下单,以至于美团长期成长为行业龙头,随着今年京东的入局和淘宝闪购的下场,依托于其他平台下单的人日渐增多。

后来,美团的日子并不太好过,财报呈现的业绩开始承压。

外卖十年,护城河是神话还是笑话

外卖行业十年演进,早期各平台凭借履约网络与规模效应筑起的护城河曾坚不可摧,但2025年“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叠加持续的补贴战与盈利压力,使一些头部平台的护城河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神话光环逐渐褪色。

客观地讲,美团的核心壁垒仍未被彻底突破。

多年以来,美团与饿了么长期占据超90%的市场份额,形成稳固的双寡头格局,其中美团份额远高于饿了么,且一直保持多年,美团之所以能长期领跑,核心在于其构建了难以复制的品牌心智、用户粘性以及供给、履约等护城河。

以履约为例,美团骑手超过六七百万,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形成了密不透风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能实时计算商家出餐时间、骑手路径及订单密度,将平均配送时长稳定控制在行业领先水平,除了稳健的商家供给,效率优势也是过去多年里成为阻挡竞争对手的重要屏障。

到了2025年,外卖行业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美团的压力越来越大。

今年以来京东高调入局,而后淘宝闪购下场,按蒋凡在此前业绩会透露的信息,“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带动闪购整体的月度交易用户规模数达到3亿,4个月内增长幅度超过200%”。

高盛曾在此前一份调研中指出,预计整个市场在后续相当长时间内的市场份额格局表现为:阿里4.5 : 美团4.5 : 京东1,市场份额的收缩背后,是美团盈利端的持续承压。

根据美团2025 年第二季度,美团收入由 2024 年同期的人民币 823 亿元增长 11.7% 至人民币 918 亿元。由于外卖行业竞争激烈,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经营溢利同比大幅下降至人民币 37 亿元。同时,由于海外扩张,新业务分部的经营亏损同比扩大至人民币 19 亿元。美团于该期间的经调整 EBITDA 及经调整溢利净额分别下降 81.5% 至人民币 28 亿元、下降 89% 至人民币 15 亿元。

与此同时,用户心智的争夺也是美团需要直面的一点,阿里通过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联动,构建“远场电商+近场外卖”双轮驱动模式,通俗地讲,阿里的流量端口带来的规模订单效应尚在持续释放。

所有的结果层面的挑战都会延伸到一线,据成都一位美团外卖销售BD透露,“一线压力非常大,会通过相关销售谈判,会通过商家分摊补贴成本来应对竞争。”

实际上,据笔者之前从行业相关人员士了解到,目前多数玩家在一线业务的重心多放在了一些满减、神劵类的活动,并与商家进行各种活动项目报名的沟通。

该销售告诉,他预计整个行业的补贴资源大概在年底和明年初结束,而后市场竞争才会暴露出更真实的一面。

回过头来看,头部外卖平台的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当然也并非神话破灭,而是在行业变革中面临重构的挑战,在流量端口、生态协同、细分品类布局等方面又的确让竞争对手找到了突破的缺口。这也表明,外卖行业十年发展,已从单一的配送效率竞争,升级为“履约能力+生态协同+场景深耕”的综合实力较量。

美团的承压,本质上是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必然结果,曾经的优势在新的竞争维度下被逐渐调整,护城河的加固与重构已成为其生存的关键。

美团反攻

面对市场份额下滑与盈利承压的双重困境,美团也试图启动全方位反攻,美团创始人王兴曾公开表示,补贴并非长久。

短期看,补贴仍是行业玩家追平差异的手段,长期看确实不是被视为可持续的商业策略。

据悉,美团在通过技术升级巩固履约优势、场景拓展挖掘增长新空间、精细化运营平衡成本与体验,试图在“三国杀”格局中重新掌握主动权。

在配送效率层面,美团持续加码技术投入,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2025年,美团推出“30分钟达”升级计划,通过优化智能调度系统算法,将高峰时段平均配送时长进一步缩短。

履约效率竞争另一大策略是加码智能配送。

数据显示,美团无人机平均订单配送时长约为15分钟,较传统模式近30分钟的平均配送时长,效率提升近100%。“3公里、15分钟送达”已成为美团无人机致力打造的低空物流网络标准。

当然,为打破增长瓶颈,美团还加速从单一餐饮外卖平台向综合即时零售平台转型,不断拓宽服务边界。除了日均订单已经过亿的即时零售产业,有信息显示,美团还正在一些城市发力生鲜板块,旗下小象超市正在多地拉新和推广。

外卖会从“三国”走向“统一”吗

我们判断,外卖行业“三国鼎立”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来看,行业将呈现“头部稳固、差异化竞争”的态势,完全统一的可能性极低,未来竞争的核心将是生态协同能力与精细化运营水平的较量。

也就是说,三足鼎立格局稳固,各自优势难以替代

当目前,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三大平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竞争优势,短期内难以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美团凭借庞大的履约网络、高效的调度系统和丰富的场景布局,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以及在非餐饮品类的先发优势,构成了坚实的竞争壁垒。饿了么依托阿里生态和淘宝闪购的流量支持,日渐拥有更广更深厚的用户基础,在越来越高客单价用户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京东外卖则凭借差异化的定位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京东的持续扶持,也将持续在行业中占据一定地位。

往深处看,三大平台的优势领域相互补充,覆盖了不同的用户群体与消费场景,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平衡,这种平衡短期内难以被打破。

回到行业视角,整个外卖行业进入存量博弈,差异化竞争成关键。大部分用户需求正从“便捷性”向“品质化”加速跃迁,这为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广阔空间。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在互联网行业并非绝对,外卖行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用户需求、企业竞争力与市场环境的动态平衡。

又或者说,当前“三国鼎立”的格局,是市场竞争与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也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未来,行业不会走向绝对统一,而会呈现“头部平台主导、中小平台补充”的多元化竞争格局,竞争的核心将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美团30亿美元的巨额发债,某种意义上也折射出2025年外卖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外卖十年,美团的护城河经历了从神话到遭遇挑战的演变,要重回2025年以前的行业份额已然不易,外卖行业的未来,注定是一场差异化竞争的持久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能圈”,作者:苏庆,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围绕上市公司,独家追踪政策红线、技术创新、资本博弈的背后故事

下一篇

越野跑里,藏着好生意。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