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10年来高位,IPO窄门难入
上证综合指数处于10年来的高位,但1~9月的IPO筹资额与同期最高的2022年相比,大幅下降84%。IPO企业数量也仅相当于2021年的2成,集中在纯电动汽车、半导体相关等产业。从中可以看到政府的意向……
中国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正日益凸显政策导向。在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上,IPO集中于纯电动汽车(EV)、半导体相关等产业,IPO数量及筹资额持续处于低水平。这被认为是通过筛选IPO的对象,将资金优先引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制造业,从而加速相关产业增长。
美国调查公司Dealogic的数据显示,1~9月,中国大陆市场上的IPO筹资额为100亿65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约7成。但与同期筹资额最高的2022年(633亿4600万美元)相比,大幅下降84%。IPO企业数量也仅有75家,仅相当于同期最高的2021年(375家)的2成。
IPO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从广大投资者手中筹集资金。通常而言,当股价处于较高水平时,企业更易实现大规模筹资,IPO数量也容易增加。目前,中国代表性股价指数——上证综合指数正处于10年来的高位。
尽管如此,IPO企业数量和筹资额依然低迷。原因是金融机构“通过控制股票市场的供给规模,防止股市行情出现暴跌”(瑞穗证券的高级中国股票策略师王申申)。相关机构在让特定产业通过中国大陆的IPO容易筹集资金的同时,对市场供需影响较大的大型IPO项目以及非制造业领域的IPO则引导到香港市场。
观察中国大陆1~9月IPO筹资额排名靠前的企业,可以发现EV等汽车相关企业表现尤为突出。例如,4月上市的黑龙江天有为电子主要从事汽车用液晶仪表等产品。QUICK FactSet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的客户名单中,比亚迪(BYD)、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等中国汽车制造商赫然在列。在筹资额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包括黑龙江天有为电子在内,有5家企业属于汽车零部件等汽车相关领域。
成为中美间经济摩擦焦点的半导体相关企业似乎也被优先推动上市。半导体制造设备商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已于7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面向高科技新兴企业设置的板块“科创板”上市。
被称为“中国版英伟达”的半导体企业中科寒武纪科技(Cambricon)也已经在科创板上市。科创板原本就作为让国家重视的企业上市的板块被广泛认知。在1~9月筹资额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3家是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
在中国大陆,预计今后仍会有与尖端技术相关的企业上市。
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计划最早于今年年内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由出身于英伟达的人士担任一把手的GPU(图像处理器)公司摩尔线程智能科技(Moore Threads)也通过了上海证交所上市委员会的审核。由于3个月就通过了审核,很多媒体着眼于这一罕见的审批速度进行了报道。
EV、半导体、机器人均为中国领导层重视的产业领域,可以称之为“国策股”。缩减IPO、支持尖端技术企业的做法,也有支撑整个股市行情的效果。
除了IPO之外,日本综合研究所还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调查了2015年至2023年的补贴金额,发现制造业的补贴占销售额比例为0.63%。而非制造业的这一比例仅为0.20%。日本综研的主任研究员关辰一分析称:“在非制造业中,同样将补贴优先分配给了能够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做贡献的行业”。
中国召开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2026~2030年的经济运行方针等进行了讨论。中国的半导体和EV产业正在国家的支持下,稳步提高竞争力。未来,中国也很可能会继续采取重视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措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日经中文网,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