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0亿,孙正义又开赌了

融资中国·2025年10月29日 11:11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0月28日,OpenAI正式官宣完成资本结构重组,孙正义的软银(SoftBank)主导豪掷约410亿美元(约2900亿元人民币)、押注AI未来的剧情浮出水面。

不久前,2025年夏日的一场股东大会上,孙正义一扫前几年投资失意的阴霾,侃侃而谈他的最新野心:在未来十年引领全球“超级人工智能(ASI)”时代。这位软银掌门人向股东描绘了一幅雄心勃勃的蓝图——软银不再满足于做旁观的金主,而是要亲自下场,成为AI产业的“组织者”。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投资阿里巴巴、豪取互联网时代红利的巅峰时刻。

演讲期间,孙正义反复提到了一个名字:OpenAI。他斩钉截铁地表示,OpenAI终将登陆资本市场,IPO只是时间问题。这位投资教父早已悄然在下一盘关于AI的“大棋”——他的筹码之大,再次震惊了整个行业。

重组落地,

OpenAI股权大洗牌

OpenAI此次重组的核心,是将原本非营利的OpenAI Inc转变为营利实体,同时由一个新成立的非营利基金会持有控制权。重组完成后,新营利公司命名为“OpenAI Group PBC”,仍由OpenAI基金会监管。

根据重组方案,非营利OpenAI基金会将获得26%的股权。基金会持有的这部分股权,按OpenAI当前约5000亿美元估值,计算价值约1300亿美元。基金会承诺将动用部分权益用于公益科研,如加速医疗健康突破等,以履行OpenAI“造福人类”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山姆·奥尔特曼本人在重组后不持有任何股权——这一反常规安排既消除了潜在利益冲突,也引发了外界对他动机的种种解读。

OpenAI重组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无疑是它长期的金主微软。经数月谈判,微软与OpenAI达成新版协议:微软将获约27%股权,按27%对应价值约1350亿美元计算,侧面印证了OpenAI惊人的5000亿美元估值。这意味着微软最初投入的约138亿美元已经账面增值近10倍。

新协议也大大延续了双方的合作——直到2032年,微软都将持续享有OpenAI最新AI模型和产品的优先使用权。不过,鉴于AGI的特殊性,协议增加了一条“AGI验证机制”:未来若OpenAI声称实现了AGI,需由独立专家小组客观验证。一旦AGI问世并通过验证,微软将停止从OpenAI获取营收分成。这被视为微软对“AI造福公众”原则的让步,也是对监管部门的一种姿态。

在云计算合作方面,微软主动放弃了对OpenAI新增云业务的优先采购权。此前微软Azure一直是OpenAI独家云供应商,而现在微软松绑了这一限制。

这一让步背后,其实有笔大生意:OpenAI承诺未来额外采购价值2500亿美元的Azure云服务。OpenAI用部分云营收锁定微软,换取更多自主权。有了自主选云的权利,OpenAI旋即与甲骨文(Oracle)达成了天价合作——据《华尔街日报》披露,OpenAI将在自2027年起的五年内,分批向Oracle购买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服务,用于其AI模型训练与部署。这标志着OpenAI摆脱单一云架构,转向“双云”战略:Azure与Oracle将并肩支撑其算力需求。

微软表面上丢掉了部分“独食”权利,但并非输家——Azure未来数年依然稳获巨额订单,而OpenAI引入Oracle云也能分担Azure扩容压力,可谓曲线双赢。此外,微软还特别澄清,放手让OpenAI自由与第三方合作的同时,不会索取OpenAI任何硬件产品方面的权利。

重组消息公布当天,微软股价开盘闻风大涨2%,市值重返4万亿美元关口。华尔街分析师普遍松了口气——OpenAI和微软的关系走向此前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今微软在AI版图中的关键布局终于尘埃落定。

值得一提的是,支付巨头PayPal也宣布将与OpenAI合作推出AI驱动的支付钱包,受此利好刺激,PayPal股价盘前飙涨10%。

“暗契与明争”

我们先来消化一下微软与OpenAI新协定背后的深意。

重组谈判旷日持久,其焦点正是利益捆绑与发展自主的平衡。微软早在2019年押注OpenAI时,就签下了苛刻且对自己有利的条款:独家云提供权、技术独占期、收益分成,以及一旦OpenAI实现AGI后的收益再分配机制等。这些条款在ChatGPT爆红、OpenAI飞速成长后,被证明既是微软的护城河,又成了OpenAI寻求外部融资的紧箍咒。

OpenAI CEO奥尔特曼据称多次向微软高层游说修改合作条件,以便OpenAI能更自由地融资、采购算力。微软方面一开始态度强硬,生怕动摇自身早期投入的回报保障。但OpenAI的发展势头让微软也不敢一意孤行——如果OpenAI被资源掣肘,微软的长期利益同样受损。于是,双方展开了漫长的博弈。

这次的新协议可谓“各退一步”:微软依然锁定重要权益至2032年,但也放弃了一部分独占权。更值得玩味的是,微软开始对OpenAI表现出了一丝“戒心”和距离感。今年以来,微软一方面继续在Office 365 Copilot等核心产品深度整合OpenAI模型,另一方面也在研发自家的大模型,不再把“鸡蛋只放OpenAI一个篮子里”。

甚至有报道指出,微软在一些场景下可能会改用竞争对手Anthropic的模型替代OpenAI,以避免过度依赖。这意味着微软与OpenAI正从“铁兄弟”步入“亦敌亦友”的新阶段:合作仍是主旋律,但彼此都在为未来可能的竞争悄然铺路。

300亿美元,

孙正义的如意算盘

当微软小心翼翼地平衡自身收益与OpenAI的成长时,孙正义却选择了“All in”OpenAI。

软银在OpenAI重组中的投入令人瞠目——约300亿美元,堪称史无前例的单笔投资计划。更令人称奇的是,软银这笔资金并非一次性到账,而是设计了颇具戏剧性的“分期下注”:今年4月软银先行承诺出资100亿美元,作为OpenAI融资的一部分,而剩余225亿美元要等到OpenAI完成重组后才能解锁。换句话说,孙正义开了张空头支票——只要OpenAI在年底前转为营利结构,软银就凑满300亿美元的投资;否则,投资总额将缩减乃至撤销。

如今重组顺利过关,OpenAI如愿以偿:软银先前的100亿承诺早已到位,加上董事会新近批准的225亿“尾款”,合计约300亿美元正式押注OpenAI。据消息人士透露,软银主导的这一轮融资总规模高达410亿美元,除软银外还有Dragoneer、Thrive等投资机构出资约110亿美元。

孙正义在打什么牌?首先,软银拿下OpenAI约5-10%左右股份的同时,更赢得了与OpenAI深度绑定的战略地位。正如孙正义在6月的演讲所言,软银不仅要砸钱,更要“深入技术与基础设施层面”,参与OpenAI从研发到部署的全链路布局。

早在2025年年初,特朗普就在白宫宣布,OpenAI将携手软银、微软、甲骨文等推进一个代号“星门(Stargate)”的庞大计划:未来4年总投资5000亿美元,在全美各地建设下一代AI超级计算基础设施。软银旗下新能源公司SB Energy将负责部分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它不仅是核心出资方,更承担基础设施搭建者角色。

OpenAI目前5000亿美元估值代表着资本市场对通用人工智能前景的押注。软银此时押入巨资,目标直指未来数年的超级IPO红利。一旦OpenAI能够在实现AGI或大规模盈利之前登陆资本市场,软银账面回报就将数倍增长。

待重组完成后,OpenAI仍需经过一段业绩和监管的磨合期,短则1-2年、长则3-5年,有望具备IPO条件,软银300亿投入换来的股权届时价值难以想象。可以说,OpenAI的重组正是为未来IPO清障铺路,而软银则提早卡位,立志做那个在终局收获满满的大庄家。

不过,这场豪赌背后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孙正义曾因对WeWork等公司的激进押注而跌下神坛,软银愿景基金一度巨亏、被迫瘦身求生。痛定思痛后,孙正义最近两年重拾“高风险高回报”战略,把宝押在AI这一条赛道。

对于软银选择在OpenAI估值已高时才重金杀入,也有人质疑其时机:为何不早点投资、更低价入股?软银高管对此的回答是,“万事俱备之时才出手”。但高位接盘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万一AI行业增长不及预期、OpenAI盈利跟不上烧钱速度,这5000亿美元估值的泡沫可能率先破裂,届时软银的巨额投资恐怕凶多吉少。

孙正义显然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一方面推动OpenAI在算力和版图上极速扩张,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谋划AI商业化前景。总之,对孙正义而言,这是一场必须赢也只能赢的赌局,没有退路可言。

OpenAI的双面悖论

OpenAI从创立伊始就带着理想主义色彩:非营利、主张开放共享、造福全人类。

然而短短几年,命运的剧本急转直下——巨额资本涌入、封闭模型问世、商业化狂奔,OpenAI俨然变成了一家逐利企业。此次重组正是这种身份蜕变的集中体现。尽管OpenAI官方反复强调“非营利仍掌握控制权,安全和公益仍是优先原则”,但不少观察者对此将信将疑。

一些AI伦理组织担心,重组后利润动机会压过公益使命,OpenAI可能背离“为了人类利益发展AGI”的初心。例如,GPT-4模型闭源、拒绝公开细节,被批评为逐利不透明;又如定价高昂的API服务,被指与“让AI惠及大众”的初衷相悖。

更戏剧性的是,OpenAI联合创始人马斯克也站出来“兴师问罪”。这位特立独行的亿万富豪在2018年退出OpenAI董事会后,如今反过来起诉OpenAI偏离使命、涉嫌投资欺诈。马斯克公开炮轰OpenAI成了微软的附庸、“金钱机器”,多次在社交媒体上开怼奥尔特曼。

就在Stargate“星门计划”公布时,马斯克阴阳怪气地评论“他们其实没那么多钱”,暗示OpenAI的5000亿AI宏图是夸大其词。奥尔特曼对此难得强硬一次,回击马斯克在散布不实信息,并邀请他去德州亲眼看看数据中心施工现场。两大硅谷领袖隔空交锋,背后折射的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马斯克坚持开源与安全至上,而奥尔特曼则坚定走商业化道路。

在OpenAI内部,高层也需在使命和利润间微妙平衡。重组谈判能顺利通过,美国监管层的态度至关重要。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曾联手介入审查,施压OpenAI确保非营利在新架构中拥有充分控制力和安全监管权。最终妥协的方案,是赋予OpenAI基金会26%股权和特殊表决权,以保留“公益护城河”。

当OpenAI背负数十亿美元融资时,资方自然要求业绩和回报;安全伦理固然要考虑,但在商业压力面前是否还能毫不妥协?

奥尔特曼本人身处其中,扮演着耐人寻味的角色:他既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精明的企业家。一方面,他至今未拿OpenAI一股,声称不追逐财富;另一方面,他积极推动种种商业合作和产品落地,对盈利模式乐此不疲。

这种“两面性”让外界看不透他究竟是坚守使命,还是野心勃勃。在最近一次访谈中,奥尔特曼坦言:“我们的使命始终是造福人类,但实现使命需要资源。我不认为赚钱和利他是矛盾的。”话虽如此,当年立下的“不寻求盈利”誓言终究被现实打破。OpenAI正行走在公益与盈利的钢丝上,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图源:Bloomberg News Reporting

AI生态闭环

OpenAI重组背后,折射出美国AI产业正形成的一种“生态打法”——巨头牵头、多方协同、分工明确、利益共享。

美国AI生态的最大特点,不只是技术领先,而是资本、硬件、软件与数据的互相嵌套。这场AI狂潮,已经演变成一个巨头之间相互投资、彼此绑定的庞大闭环。

在底层,算力是起点,也是壁垒。英伟达与AMD等芯片公司扮演着“能源供应商”的角色,为整个生态源源不断地提供GPU算力。英伟达的市值已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AI热潮的最大受益者。它不仅依赖销售芯片赚钱,更依赖与下游的深度合作。OpenAI、微软、谷歌等公司提前锁定GPU供货合同,以长期采购保障算力稳定,甚至允许英伟达参与部分项目投资。这种反向绑定使得英伟达不再只是芯片商,而是核心资本玩家。与此同时,AMD也在谋求同样的路径——与OpenAI联合开发定制芯片,并通过股权或期权合作让客户“入股”芯片生态,从硬件层开始完成资本共生。

算力之上,是基础设施的资本战场。微软、甲骨文和新兴玩家CoreWeave都在竞相扩建AI云,承载来自OpenAI等实验室的庞大模型训练需求。微软Azure仍是OpenAI的长期合作伙伴,但Oracle的加入让云层竞争重新洗牌。据外网报道,Oracle与OpenAI签订的多年云服务合同总额高达3000亿美元。而CoreWeave在微软与英伟达联合投资后,也成为OpenAI的弹性算力供应商。就这样,从芯片到云,资金与技术的通道被一层层打通:上游厂商通过股权投资锁定客户,下游客户通过长期合同反哺上游生产。资本和供给的循环,成为维持AI高速增长的引擎。

在中枢位置,OpenAI等模型实验室成为能量转换器。它们消化上游硬件与算力资源,将之转化为语言模型与推理能力,再通过与巨头合作把能力反哺给生态系统。OpenAI背后是微软、软银、Thrive、Dragoneer等资本的共同推动,Anthropic背后则有亚马逊与谷歌的投资——亚马逊承诺向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并让其模型在AWS平台优先部署。换句话说,模型公司已经不只是“被投资者”,更是大厂布局AI产业的“中控节点”:他们决定了芯片消耗节奏、云资源规模和上层应用生态的接口标准。

最后是数据与应用层的商业兑现。微软率先将OpenAI的GPT模型嵌入Windows、Office、Bing等产品,实现了AI从实验室到终端的闭环落地。几亿用户的实时反馈又反向输入模型训练,形成持续优化循环。与此同时,大量创业公司利用OpenAI开放的API接口,在医疗、法律、教育、金融等领域孵化出新的AI应用。这一层的繁荣,提供了海量数据与真实场景,使AI的学习曲线得以不断迭代。

从资本流向看,这个生态几乎是封闭循环的:芯片巨头投资云计算公司,云厂商入股模型实验室,模型实验室反过来依托巨头的算力与资金,再把成果变现于用户端,而应用产生的数据又反馈回模型。每一环都有资金和技术的交叉点,每一次合作背后都有股权与长期合同的绑定。也正因此,美国AI产业才能在短短两年内堆叠出数万亿规模的市值与产能——不是单个公司在烧钱,而是一整套资本网络在彼此“投喂”。

值得一提的是,软银在这场AI竞赛中扮演着跨层“粘合剂”的角色——几乎在产业链的每一层都有布局。它通过旗下愿景基金和自有资本,投资了包括 Arm、Ampere、Graphcore 等芯片公司,覆盖从芯片IP到设计制造的关键环节;同时,其子公司 SB Energy 参与了与微软、OpenAI、甲骨文等合作的 “Stargate”超算中心计划,为AI算力基础设施提供能源与建设支持;此外,软银也正积极寻求对 OpenAI 等AI模型公司的战略投资,并在机器人领域持续布局,从早年的波士顿动力到近期投资的 Skild AI,意图探索将AI大模型与实体机器人深度融合。

通过这一系列跨界投资,软银正尝试构建一个由自己主导的“AI全产业链生态”。从某种意义上说,软银正以非美资本身份,深度嵌入并重塑美国AI产业格局——通过资本撬动资源,成为硅谷创新生态的“隐形操盘手”。

如此庞大的美式AI生态,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的科技版图。美国模式下,不同公司在硬件、云、模型、应用各司其职,又通过资本和合同形成联盟,共同推动产业爆发。

现实情况是,中美在AI产业组织上存在显著差异。美国的协作更多由市场与资本驱动,巨头愿意投资初创、共享利益;而中国科技巨头长期各自为战,少有深度协同。以云与大模型为例,微软投资独立的OpenAI以获得技术和产品协同,而国内的百度、阿里、腾讯更倾向于自研封闭,难现“阿里投资百度版OpenAI”的局面。

此外,“算力—模型—应用”一体化程度不同。美国有NVIDIA、Azure、Oracle等全球级基础设施,中国在高端芯片和超大规模云算力上仍受限制,算力多依赖国家主导工程补足,如“东数西算”。资本市场的激励机制也不同:美国企业敢于梭哈,2024年私人AI投资额超千亿美元,而中国企业投资更分散谨慎,巨额押注少见。

不过,中国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径。一种是“举国体制+市场力量”结合,政府牵头整合资源、共建国家级AI实验室或算力联盟;另一种是巨头内部全栈打通,如华为在芯片、框架、云与应用上的自成体系,阿里云与达摩院也有潜力形成“算力+模型+应用”的闭环。

但与微软—OpenAI式互补合作不同,中国巨头普遍缺乏“愿意扶持其他公司”的动力。再加上监管更审慎,生态整合难度更大。不过或许未来某天,中国版“OpenAI”——如DeepSeek——能得到多家巨头参投、服务全行业。但在此之前,中美AI生态仍将沿各自路径前行:美国模式高速狂飙,资本与创新火花四溅;中国模式稳中求进,寻求安全与发展的平衡。

尾声:棋局与赌局

OpenAI资本重组这一事件,既是商业博弈的精彩桥段,更是全球AI竞赛的大幕一角。

孙正义倾囊押注,让我们看到了资本狂人对未来的笃定信念和背水一战的孤注。微软放手一搏又有所保留,展现了科技巨头进退有据的算计。OpenAI自身在非营利与营利现实间艰难求索,犹如踩钢丝舞蹈。而围绕在侧的英伟达、Oracle、Anthropic们,则谱写着生态协奏曲中各自的音符。

有人将OpenAI形容为科技圈的“灵珠”——潜藏改变世界的希望;也有人戏称其为“魔丸”——引爆资本泡沫的祸根。在这个故事里,谁是灵珠、谁是魔丸或许尚未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卷入这场AI风暴的玩家,如今都已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未来几年,这股席卷全球的AI热潮会是如日中天,抑或中途生变,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李冰之,编辑: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1
3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股权投资与产业投资媒体平台

下一篇

房企退市潮持续:上坤强制摘牌,五矿主动私有化。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