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羽绒服太贵没人买,今年终于回到正常价了?
十月刚过,北京的夜风已经刺骨。商场橱窗里羽绒服提早上架,电商首页早早挂出了“冬装特惠”。在天猫、京东、抖音上,羽绒服类目销售曲线全面拉升,而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价格,终于降下来了。在小红书上,“羽绒服回归正常价”成为热帖。有人晒出对比:去年的1699元波司登,今年活动价1199。鸭鸭基础款从499元降到299元。一位网友留言:“这才是我记忆里的羽绒服价。”但当我们向上追溯产业链,会发现一个反常现象——原料在涨,成衣在降。
冷空气推不动的,是行业的定价惯性
往年羽绒服销售高峰通常在11月至春节前,而今年提前整整一个月。抖音10月18日启动“双11好物节”,羽绒服类目补贴超1.2亿元。天猫10月21日开启“抢先购”,波司登、鸭鸭等品牌首日成交额破亿。京东消费研究院数据显示,10月第一周羽绒服成交额环比增长213%。这次的“早热”并非平台营销造势的结果,而是气候倒逼的自然反应。十月中旬的寒潮让北方提前入冬,南方游客也开始囤冬装。浙江平湖一家工厂负责人说:“往年要靠活动带动销售,今年是真冷带动的。”冷空气改变了销售节奏,却没改变行业压力——因为从产业端看,这场价格战并不是被天气点燃,而是被结构问题逼出来的。
原料在涨、价格在降:羽绒服行业的‘逆逻辑
根据羽绒金网最新数据,截至10月27日,90%白鸭绒价格已涨至约560元/公斤,较9月底上涨超过16%,并在过去一个月内呈现出三次“阶梯式上行”。这意味着,今年的羽绒原料并没有降价,反而持续走高。
原料涨、售价降,这种“反逻辑”现象恰恰说明行业正在主动纠偏。过去两年,羽绒服市场被高价与品牌营销推上风口——动辄上千元、甚至上万的标价,让“国产羽绒服比加拿大鹅还贵”成为舆论焦点。而今年,品牌选择集体让价:波司登将基础款定价回落至千元以内;鸭鸭、雅鹿在中低端区间主打300—700元。新兴品牌则打出“真羽绒、薄利润”的口号。品牌明白,继续维持高价,库存会堆积、现金流会承压,降一点利润,反而能换来生存空间。
5.2万家企业之后,羽绒服行业失去了野性红利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羽绒服相关企业超5.2万家,但近三年注册量持续下降。扩张红利期接近尾声,“快上新+高毛利”的粗放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增量见顶、竞争加剧,价格首先被动手术。更重要的是,价格之外的竞争要素正在重排:供应链效率、面料科技、售后服务、品牌信任度。
电商平台也在做“体系再定价”:不再单纯拼补贴,而是通过控节奏、控库存、控发货稳定性,在利润与销量之间找到平衡。星图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羽绒服品类GMV同比增长52%,但平均客单价下降约8%——规模扩张,而利润逻辑则被重写。
消费者不再追“最贵的”,而是寻找‘刚好的
去年人人吐槽“太贵了”,今年更多人在说“终于回到正常价”。调研显示,消费者可接受价集中在400—800元区间,超过1500元者占比很低。与“便宜”不同,今年的消费回归更理性:用户仍愿意为好面料、好设计买单,但不再为Logo溢价。
小红书上,“性价比羽绒服测评”“平替波司登”等内容热度攀升。消费者寻找“刚好的”,而非“最贵的”。一位网友的评论很代表性:“现在的羽绒服不一定更好,但更诚实了。”这倒逼品牌把功夫用在供应链反应速度、品质稳定性与售后体验上。
打完价格战,还要打体系战
头部品牌凭借供应链整合与科技研发稳住利润;中腰部品牌依靠柔性生产、快反补货、渠道精细化运营寻找突破。平台开始扮演“秩序维护者”。价格不再是唯一武器,接下来拼的是体系能力:谁的供应链更快、谁能在中价位实现防水防风、谁能提供更好的售后与羽绒溯源。这些看不见的竞争,正在形成新护城河。
一位品牌电商负责人说:“价格能赢一季,体系能赢几年。”
最后
从原料端上涨到零售端降价,这场“反向价格战”不是混乱,而是清醒。过去靠营销与情绪挣钱。现在必须靠效率与信任生存。企业数量在减少,质量在提升;原料在涨价,行业仍敢降价。消费者更理性,市场更健康。冬天来得更早,但这一次,羽绒服行业的“冷”,反而是一种成熟的暖意。
本文来自 “商业不许冷”,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