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了这么多年的茶位费,终于要被立法整治了?

新周刊·2025年10月28日 09:53
“我都没喝茶,为什么收我茶位费?”

茶位费,或称茶水费,起源于广东的早茶文化。近年来,在广东地区,从茶楼到各类餐饮企业均收取茶位费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出省的广东餐饮企业,则把这一习惯带到全国各地。广东人觉得它约定俗成,外地人则好奇: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

作为旅游第一大省,广东对于全国游客的吸引力毋庸置疑。前段时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的文旅数据,2025年10月1日-8日全省接待游客6517.6万人次,较2024年国庆七天假期增长11.5%。

不过,对于第一次来到广东打卡各种美食的外地游客来说,很可能会面临一次小小的“文化冲突”,那就是广东人觉得约定俗成、外地人却不太习惯的茶位费。

继 “8 个月婴儿没喝茶被收茶位费 ” 登上微博热搜榜之后,茶位费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引发讨论。一名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来广州旅游的游客在视频中如此提问:“广州的家人们,你们觉得收茶位费这个事真的合理吗?”随后, “ 广东的茶位费合理吗 ” 在 10 月中旬成为热搜话题 。

(图/社交平台截图)

这名游客当天在麓景路一家知名粤菜馆用餐。点单时,该游客询问服务员可否不喝茶,服务员表示可以不喝茶,并上了白开水。结账时,该游客发现,餐馆依然收取了每位5元的大厅茶位费,当即表示质疑:“我都没喝茶,为什么收我茶位费?”服务员称,“我们广东这边就是要收的。”直到该游客表示要拨打12345投诉之后,才退掉了这笔费用。“我真的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茶位费,近年来话题不断,有媒体对此评论:“茶位费也是传承?广东人忍很久了。”茶位费究竟该不该收、应该怎么收,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国庆前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及经营者应以显著、清晰方式对所有收费项目进行明码标价,包括茶位费。

被游客吐槽了这么久的“茶位费”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次它有望消失吗?

广东人把喝早茶称为“叹早茶”。(图/维基百科)

01

约定俗成的茶位费

美食作家林卫辉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表示,茶位费起源于广东的早茶文化。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佛山、广州等地出现了名为‘一厘馆’‘二厘馆’的茶水铺,供人歇脚。每个人进来,都要收一厘、二厘钱,这就是最初的茶位费,或者说是茶水费,相当于基本消费。有些家境拮据的人光喝茶,不点吃的,于是店家规定,至少要点‘一盅两件’,这叫最低消费,是在一厘、二厘的茶位费之外,按照正常标准收费的。”林卫辉说。

林卫辉进一步解释道,当时的所谓“一盅”,指的是佛山石湾产的大耳粗嘴绿釉鹌鹑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是放些杂茶、粗茶,茶味涩而没有香气;而“两件”指的是两种自选点心。“才一厘钱,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肉,大件松糕、芋头糕、芽菜粉、大包等物廉价美的茶点才是主角,做好后摆上台,由客人自己选取两样。”

到了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更高级、舒适的茶室、茶居,之后进一步升级为茶楼。茶楼一般三层高,被称为“高楼馆”,在当时以平房为主的广州显得颇具新鲜感,而去茶楼品茗也因此被称为“上高楼”。环境变得高级了,茶位费也随之提高。除了茶位费,还有被称为“槟水”的服务费,也是每个人都必须交的。此外,客人可以根据喜好给堂倌付小费,可给可不给。

1930年代,广州陶陶居的广告图。(图/维基百科)

林卫辉指出,在当时,茶是值钱的,这就是从一厘馆、二厘馆到后来的茶居、茶楼都收取茶位费的原因。民国初年以降,茶楼更从消费场所转变为公共聚集场所,是各行各业“斟盘”(意为“谈生意”)、互通信息的地方,早茶可以从早上吃到中午,“你占了别人的场地,是要付钱的”。在林卫辉看来,茶位费与早茶文化相伴相生,是合理的。

广东人一向爱饮茶。在《至味西关》一书中,作家黄爱东西引用了民国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经济调查处的《广州工人家庭之研究》的相关段落:

“劳工阶级绝少无嗜好的,尤以烟酒及‘饮茶’三项为重要,几视为日常生活必需之项。饮食风尚,广州最盛,无论上午、下午、夜间,俱有‘饮茶’的习惯,劳工阶级恒有一日饮茶三次的,故‘饮茶’一项费用,实占劳工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支出。”

20世纪初,广式茶馆同芳茶居在上海开业。(图/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图书馆)

出去饮茶,茶水要付钱,点心也要付钱,如果觉得堂倌服务得好,还可以另外付小费,这在老派的广府人看来,是约定俗成、合情合理的。

直至今日,在一些茶餐厅,还会实行“斋饮双计”,即顾客如果只点饮品,要按双倍计价。这是因为饮品价格不高,顾客占着位子光喝饮品,会影响餐厅收入。

02

是否取消茶位费,让市场决定

近年来,在广东地区,从茶楼到各类餐饮企业均收取茶位费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出省的广东餐饮企业,则把这一习惯带到全国各地。

在茶水算不上重要角色的其他餐饮场所,比如大排档、快餐店、火锅店等,该不该收取茶位费?茶位费应该是无差别地按就餐人数收取,还是按顾客具体情况收取,比如,婴幼儿是否不应收取?又或者,顾客明确表示不喝茶,也点了其他饮品,那么茶位费是不是可以不收?

围绕着这些针对茶位费的种种场景,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叹早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深深刻在广东人的基因里。(图/《广东早茶》)

2016年8月,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本地餐饮业茶位收费情况的民意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99%的受访消费者被收取过茶位费;65%的餐饮店基本茶位费标准为1-5元/人,18%的餐饮店收费标准为6-10元/人;77%的受访消费者认为收取茶位费“不合理”,23%的受访消费者则认为“可以理解、接受”。为此,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建议:统一取消基本茶位费,规范餐饮收费行为。

其实,关于取消茶位费的呼声,早在2009年的深圳就出现了。究竟是取消还是维持现状,各方的反应有所不同:有餐饮业经营者认为,做茶市旺丁不旺财,茶位费作为营收保底的部分,还是得收;有消费者认为,“(对茶位费)虽有意见但只能逆来顺受”;也有人认为,茶位费属于市场的双向选择,餐饮业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自行确定,消费者则选择接受与否。当然,餐饮业经营者必须尽到明码标价、提前告知的义务。

还有一种观点是,茶位费应该回归其“茶水费”的本质,顾客想喝就上茶、收费;不想喝就不上茶、不收费。

广东茶楼里的点心车。(图/Unsplash)

林卫辉则属于市场调节派。在他看来,未来,“也许有一天,消费额足够高的话,茶位费就不需要收了”。

至于传统的早茶文化是否需要保护,林卫辉的看法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早茶文化也是发展的一部分,因此,从业者应该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的变化做出调整,而不是一味怀旧——“现在年轻人都不怎么吃早餐了,还喝什么早茶?”

比如,早茶的开市时间,如今是越开越晚了。以往,茶楼六点半开门,顾客通常是附近的老街坊,雷打不动地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偶尔会有一两个熬了一个大夜的年轻人乱入(这可能是他们屈指可数的能赶上早茶的时候)。到了现在,即便是广州老城区那些老店,早茶的开市时间一般也不会早于七点。过去,上午九、十点钟才踏入茶楼,会被揶揄为“喝太子茶”,有嘲讽意味;而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时段去喝早茶,再正常不过了,甚至还可以丝滑地直落午饭。

银发族是早茶的主力消费群。(图/《广东早茶》)

林卫辉还提了个建议:如果你不乐意早起去喝早茶,那么,外卖几盒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等早茶“四大天王”在家吃,也完全没有问题。

正如一些街坊老店依然在坚守传统,一些新派茶楼往高端、精致化方向发展,年轻人也可以“宅”或“一人食”的方式去享受早茶,“这就是选择的自由,我们应该保护这种自由”。

广东早茶茶点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之说。(图/《广东早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桃子酱,编辑:陆一鸣,36氪经授权发布。

+1
1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万人离职计划”或许能换来短期成本节约,那么代价呢?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