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阿迪“变动不断”,国外大牌也不行了?
耐克大中华区CEO贺雁峰上任满一周年的中国行,显得格外低调却意味深长。
没有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只有深入上海、北京等地门店考察。这位执掌耐克中国业务的掌舵者,正试图用最贴近市场的方式,破解这家运动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困局——就在一年前,耐克大中华区营收虽同比增长0.3%至514亿美元,但相较于此前动辄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代,增速已然大幅放缓。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阿迪达斯一则“羽绒服由雪中飞代工”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的阿迪羽绒服,吊牌上印着“制造商:江苏雪中飞制衣有限公司”,网友直言“花三倍价钱买贴牌产品,不如直接冲雪中飞”,阿迪客服仅能回应“产品质量有保障”,却对品牌溢价问题避而不谈。
这两件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海外运动大牌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困境。曾几何时,耐克的Air Max气垫鞋、阿迪的Boost跑鞋是年轻人的潮流标配,门店前排队抢购限量款的场景屡见不鲜。。彼时,海外运动品牌凭借技术壁垒、品牌光环和成熟的经销商体系,占据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但转折点在2021年悄然到来。受疫情和新疆棉事件影响,耐克大中华区营收下降,阿迪达斯大中华区增速也有所下滑,作为渠道命脉的滔搏,业绩同步承压。
某种程度上,海外大牌的增长式微,本质上是传统渠道逻辑的崩塌。
过去数十年,耐克、阿迪依赖“品牌方-全国总代-区域经销商-终端门店”的层层分销模式,通过掌控渠道话语权实现市场覆盖。这种模式在消费需求单一、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所向披靡,但在电商崛起、直播带货成为主流的今天,冗长的渠道链条导致价格混乱、库存高企,品牌对消费者的响应速度严重滞后。当滔搏等经销商被迫关闭线下门店,海外品牌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对市场的敏锐感知。
与此同时,国产运动品牌的强势崛起,彻底打破了海外大牌的垄断格局。但这场市场变局,远非简单的“国潮崛起”所能概括。它是渠道革命、产业链升级与消费观念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从“品牌崇拜”向“价值回归”的必然转型。
01
遇冷背后,三个关键难题?
海外运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遇冷,并非突发的业绩波动,而是一场持续十年的市场大迁徙后的必然结果。
梳理近十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的发展脉络,可清晰划分出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的市场特征、渠道逻辑与消费心态,都在推动行业格局的重构,而耐克、阿迪等海外大牌的三大核心难题,恰恰埋藏在这场迁徙的浪潮之中。
第一阶段是2014-2018年的“海外品牌主导期”。
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渠道为王、品牌溢价”,海外大牌凭借先发优势和成熟的经销商体系,实现规模化扩张。2004年成为耐克中国最大经销商的滔搏,以及后来成为阿迪全球最大进口商的宝胜国际,构建起覆盖一至四线城市的线下零售网络。
在电商尚未全面渗透的时代,线下门店是消费者接触运动品牌的主要渠道,耐克、阿迪通过控制经销商的供货配额、定价策略,维持着品牌的高端形象。这一时期的消费者,对海外品牌的技术和品牌价值充满崇拜,“穿耐克、阿迪”不仅是运动需求,更是身份认同的象征。据某小红书用户回忆,“2014年上大学时,一双耐克Air Max要花掉我1个月生活费,但还是咬牙买了,同学之间比的就是鞋标,海外品牌的logo就是‘面子’。”
第二阶段是2019-2021年的“格局转折期”。
疫情的冲击、电商渠道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新疆棉事件的催化,让海外品牌的渠道优势逐渐瓦解。这一阶段的市场特征是“渠道分化、消费觉醒”。
直播电商、社群营销等新兴渠道崛起,打破了传统经销商的渠道垄断,消费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比价、购买,海外品牌长期维持的价格体系出现裂痕。更关键的是,新疆棉事件让消费者的民族品牌认同觉醒,国产品牌借机获得市场关注。
与此同时,海外品牌的渠道弊端集中暴露:冗长的分销链条导致库存周转缓慢。这一时期,海外品牌的第一个难题浮出水面:渠道响应滞后。当本土品牌已经开始通过直播电商实时收集消费者反馈、快速调整产品款式时,耐克、阿迪仍依赖全球统一的产品规划和供货周期,对中国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反应迟钝。据某运动品零售商透露,“早几年国内兴起露营热,国产品牌很快推出户外运动鞋服,等耐克反应过来时,已经错失了最佳窗口期。”
第三阶段是2022年至今的“国产崛起替代期”。
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是“价值回归、细分竞争”,数据显示,2024年,耐克、阿迪合计市场份额降至25%,而安踏、李宁、特步三大国产品牌合计份额升至26%,实现历史性反超。
这一时期,海外品牌的另外两大难题彻底暴露:产品本土化不足与品牌溢价失焦。在产品层面,海外品牌的全球统一化设计难以适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当耐克推出的专为中国外场设计的篮球鞋时,安踏的KT系列已经根据中国球员的打法特点迭代了多个版本,在耐磨、缓震等核心性能上更贴合本土外场环境。
在品牌溢价方面,随着国产产品技术的提升,海外品牌的溢价空间受到挤压。李女士告诉《新眸》,“当年买了一双阿迪Boost跑鞋,花了一千多元,穿了半年鞋底就磨损严重;后来换了安踏的创跑鞋,价格只要一半,缓震效果和耐用性一点不差,现在再也不会为海外品牌的logo多花钱了。”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外品牌的三大难题本质上是“全球战略与本土需求的失衡”。耐克、阿迪的全球供应链和产品规划体系,在过去是优势,但在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反而成为枷锁。它们的渠道逻辑停留在‘品牌-经销商-消费者’的单向传递,而中国市场已经进入‘消费者-品牌-供应链’的逆向驱动时代。
这场市场大迁徙的背后,是消费心态的根本转变。消费者从“崇拜品牌logo”转向“注重产品价值”,从“追求身份标签”转向“强调实用主义”。当海外品牌还在依赖过往的品牌光环维持溢价时,中国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升级,而耐克、阿迪显然未能及时跟上这场升级的节奏。
02
国潮崛起,被低估的信号
国潮的崛起,从来不是单纯的民族情绪驱动,而是国产运动品牌经过十年深耕,在产品技术、渠道布局、品牌心智上全面赶超的必然结果。复盘近十年国产品牌的崛起路径,安踏、特步、鸿星尔克等企业的差异化发展策略,不仅改写了行业格局,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祛魅海外大牌、回归产品本质”的深层逻辑。
国产运动品牌的崛起,首先建立在产品技术的持续突破上。
过去,海外品牌凭借气垫、Boost等核心技术垄断高端市场,但国产品牌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了技术赶超。安踏自2015年起加大中底科技研发,推出的“氮科技”、“犟弹”等技术,在缓震、回弹性能上已接近耐克的ZoomX和阿迪的Boost,而价格仅为海外品牌同类产品的一半。
事实上,国产品牌的崛起远不止“国潮”二字这么简单。以安踏为例,它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独特的多品牌矩阵与全球化视野。通过收购FILA并成功运营其在中国区的业务,安踏积累了宝贵的多品牌运营经验。随后,安踏又将DESCENTE、KOLON SPORT纳入麾下,形成覆盖大众到高端的品牌梯队。
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曾提到:“我们坚定‘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的战略不动摇,未来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独特而有利的位置。”安踏正在加速全球化进程,在北美及欧洲进驻Foot Locker及DSG等主要市场渠道,并筹备在洛杉矶比弗利山庄开设北美首家安踏品牌旗舰店。
无独有偶,匹克曾凭借“态极”科技在2021年打造出现象级爆品——态极运动拖鞋;特步通过专业跑步领域的精耕细作,也找到了自己的增长路径,其旗下专业跑鞋品牌索康尼增速明显。安踏的氮科技、李宁的“䨻”技术等,在缓震、回弹等关键性能上已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
与国际品牌相比,国产品牌的一大竞争优势在于对本土消费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安踏儿童为例,针对儿童足部结构推出足弓PRO跑鞋,MAIA ACTIVE凭借对亚洲女性身型与需求的精准洞察,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这种深度理解本土市场的能力,是国际品牌难以企及的。
这种路径差异化,本质上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与“以品牌为中心”的战略差异。海外品牌的产品规划基于全球市场的共性需求,中国市场只是其全球布局的一部分;而国产品牌的每一步动作,都围绕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展开。
03
变动背后,新的风向
耐克、阿迪的“重大变动”,本质上是全球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的缩影。从耐克2024年的高层大换血,到阿迪达斯的代工模式争议,再到山姆等海外零售大牌的业绩下滑,一场涉及市场供需逻辑、产业链格局与消费者倾向的深层变革正在发生。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抓住新机遇需要规避三大陷阱:一是避免“流量依赖”,鸿星尔克的案例证明,流量红利只能带来短期增长,长期发展仍需依赖产品与品牌实力;二是警惕“高端化急躁”,海外品牌的高端形象建立在数十年的技术积累之上,国产品牌的高端化需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提价;三是防止“同质化竞争”,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同质化产品将陷入价格战,品牌需保持差异化定位。
未来的行业竞争,将是“本土化能力+全球化视野”的双重比拼。耐克、阿迪正在学习本土化,国产品牌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安踏系总营收突破千亿,成为全球第三大体育用品集团,证明国产品牌已经具备与海外巨头抗衡的实力。但真正的胜利,不在于短期的市场份额争夺,而在于能否持续创造用户价值。当消费者不再纠结于“国产”与“海外”的标签,而是专注于产品本身的品质与体验时,中国运动鞋服行业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这场由海外大牌“遇冷”与国潮“崛起”共同构成的行业变革,本质上是市场回归理性的必然结果。无论是海外品牌的战略调整,还是国产品牌的加速奔跑,最终受益的都是消费者。而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唯有敬畏市场、尊重消费者、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增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作者:棠宁,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