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出现了一种新的“房票”机制
上海中心城区也开始实施“房票”政策了。
近日,在徐汇区江南新村地块旧城区改建项目最新的征收和补偿方案中,增加了“房票奖励”一项。
这意味着,上海对“房票”的探索仍在不断提速,并从郊区试点正式迈入寸土寸金的市中心。
不过徐汇区的“房票奖励”与传统的“房票安置”有本质的区别,本质上是一种购房补贴机制。
如果放在城市更新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来看,上海城市更新安置方式迎来一次深刻变革,而且一线城市“房票”前面铺开的过程中,上海也为一线城市如何“消化存量、优化增量”提供了一次关键性探索。
上海中心区迎来“房票奖励”
据我们观察,徐汇区的房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房票制度。
它并不是除了安置房和货币安置之外的另一种选择,而是选择货币安置之后的额外奖励,本质上是一种购房补贴的形式。
在徐汇江南新村的补偿方案中,“房票奖励”明确选择货币补偿方式后,在2025年1月22日起至签约期结束后18个月内买房,给予2000元每平方米的奖励,而且可以与其他签约奖励并行。
区别于金山、嘉定等已经实行的房票安置政策,徐汇区“房票奖励”模式有两个大的关键点:使用范围覆盖全市的新房和二手房,购买时间自今年1月22日起都在范围内。
打破了此前郊区房票的时间和区域的局限,这也是房票制度在中心城区的创新之处。
如果金山、嘉定实行的房票安置政策是一张拥有票面金额和使用条件的“代金券”,那么徐汇区房票奖励更像是刺激购房消费的“消费券”。
新的房票模式下,意味着主要目标也与传统房票机制有所差别。
过去,传统的房票机制是定向消化郊区特定板块的新房库存。比如嘉定的房票,限制在全区15个在售小区、2800多套房源的新房超市中进行使用,从而实现定向去库存。
而徐汇区“房票奖励”核心还是为了城市更新提速。
要知道,像徐汇这样的中心城区,时间是最大的隐形成本,传统的动迁模式往往导致项目拖延数年,通过货币安置以外的附加奖励,并赋予居民全市范围的购房自由,进一步提高了货币安置方案的吸引力,能够激励居民快速签约,加速核心区土地资源的腾退和再利用。
从房地产市场的角度来看 ,“房票奖励”覆盖全市新房和二手房,从而实现全域去库存,既能引导需求实现新房去库存,也能激活中心城区二手房交易链条,促进一二手房市场联动。
一线城市全面推进
“房票”成去库存关键工具
市场对房票并不陌生,作为征收房屋时对被征收人的补偿方式,本轮房票安置政策从2022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增多,2024年房票制度的探索明显在高能级的核心城市加速,至2025一线城市“房票”政策全面铺开。
广州是首个实行房票安置的一线城市,自2024年1月开出首张房票后,广州已经在多个区陆续推进房票安置工作。
房票已经成为当前广州激活市场的重要方案,比如黄埔区上半年推动房票认购商品房1489套,去化面积15万平方米,推动资金流转达到26亿元。
随后北京在通州试点,目前仍处于试点推行阶段。
上海房票政策以郊区试点为主,今年7月嘉定区官宣推行房票制度,成为金山、青浦之后的第三个区域。而在中心城区,房票迎来了新的奖励机制创新,这也呼应了今年8月份,上海明确在城中村改造中,各区可以结合实际,在改造项目中实施房票安置。可以看出,上海的政策颗粒度已经到了非常细了。
深圳作为一线城市中最后一个开启房票政策探索的城市,于今年4月才开始实施房票制度,预计首年发放5000张。
一线城市集体探索房票的背后,是远郊区域高企的库存压力,通过定向需求释放促进楼市成交。
以上海为例,CRIC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新房库存高达743.64万平方米,其中七成以上来自外环外。再来看北京,截至9月末新房库存达到1170万平方米,其中五环外占比接近八成。
整体而言,一线城市通过“房票”定向去库存,是当前冷淡市场下目标较为明确、效果也较显著的方式之一。预计后续北京、深圳或会继续推进“房票政策”,且全国二三线城市也将持续跟进。
徐汇区的“房票奖励”,标志上海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也为一线城市的城市更新安置补偿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安置工具,而是一种更高效的资金运作方式,通过短期财政补贴置换长期的时间成本和安置房建设成本,撬动了城市更新效率与房地产市场活力的双重提升,并构建了一个跨区域的住房需求循环系统,不仅为新房市场注入确定性需求,更关键的是激活了中心城区的二手房流动性。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项目的去化将不再依赖“房源超市”的自然落客,产品力、性价比和服务体验都将成为影响项目去化的关键因素,倒逼房企从“地段依赖”转向“产品为王”的运营模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丁祖昱评楼市”,作者: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