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秃头”年轻人,彻底离不开假发了
有钱人追捧“中产三宝”,打工人狂宠“续命三宝”。
今年冬天冷得猝不及防,一些既能保暖又能维持体面的神器,被年轻人捧上神坛。
骑电动车上班的人把连体挡风被变成“通勤铠甲”,形成属于自己的保暖结界。
还未供暖的办公室里则上演“工位取暖大赛”,电加热板和加热鼠标垫各显神通。
其中还有个男女老少通杀的宝贝,因为其美丽+保暖的属性在冬天里格外火爆,那就是假发。
过去提起中国假发都直呼骄傲,毕竟,在新能源车出海之前,河南许昌的假发就已经打入敌人内部,承包全球80%的“头顶美容业务”。
如今,曾拿捏老外的假发,也让中国年轻人上头。男生用它来平替植发,女生把各类假发片当成时尚单品,尤其是天冷了,全头假发也不用担心闷热问题。
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假发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00亿元,其中30岁以下消费者接近一半。
中国正从全球最大的假发出口国,被年轻人买成最大的蓝海市场。
硬控老外的假发回旋镖,扎到了爱美打工人
"全球每两顶假发,就有一顶来自许昌",这句流传多年的行业俗语,道尽了中国假发在全球市场的统治力。
2024年中国假发制品出口额超375亿元,占据全球假发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连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和明星碧昂斯,都曾经戴过中国假发。
在美国卖假发的商家曾打趣说:“如果许昌哪天停工,第二天你在纽约地铁上会看到许多光头。”
在非洲市场,中国假发不仅是当地女生的生活爆款,更是时尚风向标,谁拥有最新款假发,谁就是社交场上的主角。
如今,这枚精准拿捏老外的假发回旋镖,正狠狠扎回了国内市场。
2023年起,国内假发销量增速连续12个月超过出口,其中年轻消费者成为绝对主力。
要知道假发虽然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但在很多人眼里,戴假发并非时尚而是脆弱的代名词,谁要是被发现戴了假发,基本就宣告了“局部社死”。
年轻人对假发的彻底开悟,得益于假发被赋予的两个新人设。
秃头年轻人的精神救赎
2020年《隐秘的角落》热播,当秦昊饰演的张东升摘下假发的那一刻,全网都意识到头发对于颜值的重要性。
未戴前,他是戾气十足的杀人犯,戴上假发秒变阳光帅气大暖男,那一刻假发的功力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低成本变帅哥的诱惑,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成为“假发门”的忠实信徒。
在社交平台,诸如“手把手教你用假发提升颜值”“如何发量激增显脸小”等话题,是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流量密码。
要知道,据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脱发人群已经超过2.5亿人,其中30岁前脱发的比例高达84%。
具体有多少人在隐秘的角落里,默默为中国假发市场添砖加瓦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社交平台上,无数博主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顶好假发约等于二次投胎。
打工人的情绪外挂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假发不仅是提升颜值的作弊神器,还能是枯燥生活中的情绪解药。
换个发型换个心情,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经历。随着理发店主理人越来越多,大家不再想当“发型赌徒”,这时候越做越逼真的假发就成了最优解。
对于一些爱拍照打卡的女生来说,假发也是出片的一部分,出门逛街戴挂耳染,cosplay戴彩色假发,音乐节换潮酷脏辫。
对于日益增加的二次元群体来说,用假发“换头”和换衣服一样简单,一些资深玩家甚至会像收集口红色号一样收集各式各样的假发。
靠着拿捏年轻人,假发行业也爆发了第二春。
闷声发大财的假发行业,早已改头换面
戴假发成为时尚,除了年轻人心态的改变,行业的变化也是一大推手。
和中国很多爆款城市一样,假发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闷声发大财的状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曾以“出口代工”标签示人的行业,早已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型。
他们不再低头赚苦钱,而是像潮玩、水晶一样,把中国假发爆改成一种时尚潮流。
说起许昌靠假发崛起的故事,离不开三个关键词:家底厚、很争气、够极致。
家底厚是指许昌从明朝开始就从事假发生产,当时中国的戏曲表演道具大多都来自许昌,产业历史相当悠久。
争气的点自不用多说,从最开始一帮农民收头发,给日韩企业做代工到如今成为全球假发大王,自然是扬眉吐气。
许昌假发的极致不仅在于产品好,还源于当地30多万人,都把做假发练成看家本领,并开出了4000多家企业。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三个关键词虽然很猛但不够酷,如果还用这些词来形容如今的许昌假发那就太过时。
如今的许昌假发,不再只是个“传统制造业巨头”,而是学互联网企业,把用户思维发挥到极致。
用户在哪,就去哪卖
过去许昌假发出海的主要途径是跨境电商和独立站,在国内的主要渠道是淘宝。
如今的许昌假发品牌,要么在国内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混得风生水起,要么借着TikTok的东风,狠狠拿捏老外。
比如OQ Hair发现传统假发需要发网、抹胶水等步骤,戴起来麻烦又耗时,于是推出了“无胶假发”,请TikTok博主展示在几秒内收拾妥当出门。
OQ Hair很懂TikTok的爆火之道,把强反差放大到极致。
5秒换头的速度+那个女的和美女的前后对比+主播震惊表情,形成巨大冲击力。
这类视频爆火后,“无胶假发”这一品类也随之走红,直接把品牌推到“假发类目Top1”的宝座上,现在平台话题 #GluelessWig 浏览量高达37.57亿次。
除此之外,场景化营销他们也玩得很溜,短视频平台上,可以看到网红们在办公室、地铁站、约会餐厅等各种场景展示“5秒变身女生”。
总之,现在许昌人卖假发,早已经进入互联网模式,FastMoss 数据显示,仅OQ Hair的TikTok店铺就找过8000多个带货达人。
不再闷头造产品,情绪价值拉满
现在很多假发品牌,会利用“贴标签”大法,哄得年轻人主动掏腰包。
女生的假发会贴上“恋爱滤镜”“温柔文学社学姐”“高智感大小姐”“港风明艳美人”等标签;男生款则是把“日系正太”“韩系奶狗”“微分碎盖”“少年感”等高频搜索词统统加上。
千万别小看这些标签,它能给年轻人营造一种,我和美女、帅哥之间的距离,只差一顶假发的氛围感。
这一招再配上美妆圈常用的素人改造,把戴假发拍成《重生之我靠假发逆袭》的短剧故事,这种玩法的杀伤力和无脑短剧不相上下,脑子一扔就是下单。
当然 ,与胖东来同处许昌的假发商家们,也学到了些商业的真谛。
天猫和抖音上的假发品牌,不仅把真发价格打到了千元以下、仿真头发卷到几十块,还把服务做到“胖东来水平”,3天试戴不喜欢包退的服务极大地消除了大家的不信任感。
卷科技卷服务,去掉土味
在传统印象里,假发是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实际上,现在很多高端假发已经开始卷科技和概念。
现在的假发除了无胶的概念,还有“进口真人发丝”“仿生头皮”“透气蕾丝网底”等各种新型技术,试图把假发的技术含金量提升一个level。
行业巨头瑞贝卡还专门孵化了很多子品牌,针对不同地区用户需求,有的放矢的研发和创新。
靠着这些新消费的玩法,许昌的假发已经无痛走进年轻人心里。
中国“最假”生意,凭什么干成了金饭碗?
有人说,“代工厂”、“价格战”如乌鸦般低旋在中国制造界的领空。
河南以高仿UGG出名,福建莆田的名鞋名包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假发更是“最假”的生意,利润最高的真发头套原材料分散,其核心原料头发主要来自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等有宗教剃度习惯的国家,很容易让折腾一圈的许昌假发产业,始终带着“世界工厂”的廉价底色。
但这些年在慢慢打出名声后,这些地方都在努力撕掉过去的标签,许昌的假发更是被称为“黑色黄金”。
许昌能把“假货”变成金饭碗,全靠一个杀手锏:创新接力。
上个世纪90年代,许昌第一次从代工厂的角色里跳出来,多亏了中国假发第一股——瑞贝卡。
瑞贝卡成立时的假发市场是被日韩厂商垄断的,之所以能杀出重围抢下欧美市场,靠的是大胆创新。
那时奥巴马刚当选美国总统,瑞贝卡试着推出了一款米歇尔的同款发型,没想到,这款被命名为“米歇尔”的假发出人意料地大卖,连续几个月都是断货状态。
许昌假发市场如今还能迸发出活力,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假发二代”们,把这种创新力延续下来了。
就像胖东来我们学不会一样,许昌的假发业外地人也学不会,有当地的管理者表示,北上广每年都有人去学习,但很多东西只有本地人才会。
现在国内很多新爆发出的假发企业,背后的创始人大多都是许昌人。
比如OQ Hair的创始人孔潇田,就是许昌假发产业的“厂二代”,家里的工厂曾由父母负责生产,他负责销售为其积攒了不少生意经验,过去的经验加上大胆创新才做出了风靡全球的无胶假发。
这些厂二代们入场后,给许昌的假发产业在很多维度都带来了新的玩法。
比如许昌有个独立厂家,工人大部分都是从美发店转型的“Tony老师”,他们负责把假发修剪成最流行的发型,然后卖到理发店渠道,每年都能带来30—40%的新用户。
近年来在抖音爆发的假发品牌天空树,最开始创业就干假发片,一个爆款单品一天就能卖出100万元销售额,品牌年销售额能干到1亿,冲到天猫、抖音平台的细分类目第一。
除此之外,还有人靠3秒钟戴好一顶假发是她的绝活,成了“假发界的李佳琦”。许昌姑娘刘强,靠一分钟能换20顶假发的速度和流利的英语,直播2小时能让老外狂买4000美元的假发。
在这些创新接力下,许昌假发产业链变得更完善。
当地旺季爆单时,能轻易在各村找到外协工厂;一些高污染处理环节可在由政府建设的共用工厂内完成,为厂家节省两三倍环保花费;当地文旅部门还会配合举办假发快闪活动,促进当地的文旅收入等。
如今的假发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是打工人的情绪出口。那些被年轻人追捧的假发,看似是假的背后却藏着真需求。
年轻人买假发,买得是对抗焦虑、取悦自己的情绪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云摇,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