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正在帮年轻人实现「Labubu自由」

豹变·2025年10月20日 18:44
从“极客玩具”变身普通人“创意工厂”

消费级3D打印机正以“千元机”姿态走进普通家庭,成为年轻人实现“玩具自由”的潮流工具。

“实现手办自由。”

这不仅是社交平台上的热门标签,也是部分年轻人正在经历的事实。一些视频博主展示自家书房和客厅里,一台机器嗡嗡作响,像不知疲倦的“现代神灯”,将数字模型变为触手可及的玩具、工具和惊喜。

无论是带孩子的家长还是潮玩爱好者,都沉浸在解压玩具、热门手办批量生产的快乐中,而这个“现代神灯”正是3D打印机。

在小红书上“3D打印”词条已超13亿浏览和300万讨论。和话题度一同带来的是快速增长的市场和相关公司。

英国CONTEXT公司报告显示,2024年入门级3D打印市场(价格低于2500美元)是唯一实现增长的领域,出货量增长了26%。相比之下,工业级市场下滑17%。中国在此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拓竹科技、创想三维等公司的发展,让2024年全球入门级3D打印机96%来自中国供应商。

今年8月,创想三维已经递交了招股书。

消费级3D打印已从极客玩具,蜕变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制造新浪潮。但这股“在家制造”的风潮,究竟是短暂的热闹,还是下一个产业方向?

从玩家到“造物主”,他们为何迷上3D打印?

‍‍从大学生,到宝爸宝妈、建模师,3D打印正平等“拿捏”每一个使用者。

就读于某985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张帅早上来到实验室,就会启动自己刚刚购买的3D打印机,然后去上课。他会在午饭时间回到这里,拿取自己设计制造的机械零件,用于完成设计比赛的作品。

他的同学们也有相关需求,因此张帅也靠着接受零件订购小赚了一笔。他还计划通过线上平台下载现成的模型打印出小玩具、小家具对外售卖。

据张帅观察,他所在的“3D打印新手互助群”里,接近一半的群友购买打印机是供家庭使用,绝大多数没有3D建模能力。建筑设计师阿随起初购买打印机是出于工作需要,用的也是一些专业3D打印机品牌。直到后来买了一台消费级3D打印机,工作需求完全能够满足,也尝试着打了一些小玩意,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控制不住想要打新的东西,哪怕只是下载现成的模型,这种参与感也会让人拥有创造的乐趣,就像拥有了很多自己的孩子。”

阿随打印的各种玩具

对很多用户来说,3D打印的过程像驱使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奴隶”。

阿随说,她家的3D打印机在白天一刻不停,手办、玩具枪、杯子以及社群里最热门的各类潮玩,满足她制造各种小东西的愿望。阿随向《豹变》骄傲地展示自己堆成一座小山的作品,各种卡通形象一应俱全,其中大部分都是由APP上现成的建模一键打印而成。

建模的丰富得益于百花齐放的用户社群,而活跃的用户社群,是支撑这一切的“创意发动机”

在品牌构建的3D打印机社群中,有建模基础的用户会将自己设计的模型上传,而其他用户则可以一键下载,在自己的机器中将建模直接打印成型。

目前,主流品牌的社群均有一定规模,创想云(头部厂商创想三维的官方APP)的注册用户达400万以上,3D模型数量超过150万个;Bambu Handy(头部厂商拓竹的官方APP)也非常活跃,有数以百万计建模供用户下载使用,一些流行建模的下载量达几千次。

对无建模基础的个人和家庭来说,社群里丰富的建模降低了3D打印机的使用门槛,让机器变成阿拉丁神灯。

为了让建模师们有更多动力进行线上分享,社群一般对分享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大学生安迪告诉《豹变》,社群会根据分享模型的点赞数和助力数(类似 B 站硬币)返给作者积分和助力券,用于兑换打印耗材甚至返现。

AI的应用也让打印过程更加便利,用户得以享受一句话造物的快感。

目前,几个头部品牌的3D打印机均支持语音一键AI生成模型,对新手非常友好。但对于已经熟练掌握建模的买家来说,这个功能聊胜于无。

“因为AI建出来的模型调整参数会比较麻烦。”有建模经验的彭辉这样说道。

从工作需要,到自用再到商用,“在家制造”的风潮之下,用户们被逐渐转化成3D打印的死忠粉。

“千元机”狂飙,是一门好生意吗?

从极客专属,到更多的个人消费者参与,消费级3D打印市场也迎来高速发展。

头部厂商创想三维8月递交的招股书显示,消费级3D打印机及配件、服务在2024年的全球销售额高达41亿美元,2020年至2024年4年时间里维持28%的复合增长率;他们预计,到2029年为止行业将维持3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创想三维招股说明书

增长背后是几十年草蛇灰线般的市场下沉和技术迭代。

2011年以前,消费级3D打印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且对从业者的3D建模能力和设备操作知识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12年MakerBot Replicator问世,行业真正渗透至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业余爱好者,但2万到5万元人民币的售价让它仍然难以成为一台普通的家电。

2020年以后,随着万元以下机型的出现,3D打印开始成为普通家庭的广泛消费选择。现在主流消费级3D打印机价格分布在1500元到8000元之间。

3D打印机的价格下降主要是因为FDM(熔融沉积制造)技术的广泛使用和迭代,虽然相比光固化技术打印精度略逊一筹,但制造成本要低得多。主流消费级3D打印机均采用FDM技术。

“光固化的精度主要服务工厂和实验室,家庭或个人使用完全没有必要,FDM就足够了。”刚刚购买第二台3D打印机的彭辉这样解释两种技术的精度差异。

除了价格的下降,质量提高和体验优化也是市场增长的原因。消费级3D打印机面世之初,仅能支持打印至多马克杯大小的单色产品,且需耗时十几个小时,成品也较为粗糙。而现在主流品牌均支持至少4种颜色、500mm/s打印转速和0.2mm的精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日常所需。

彭辉告诉《豹变》,大部分盲盒大小的产品打印需两个多小时,微缩模型或精度较高的产品则需要2~3个小时。对于整套机械零件,张帅的经验是4个小时。

与此同时,国家政策也给3D打印机的销量腾飞送来一阵“风”。今年9月,商务部等8部门发文明确“桌面级3D打印设备纳入数字产品消费”的重点方向,可以享受到国补。一些入门级产品在国补后售价仅千元出头,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大众消费者的决策门槛。

市场拓展背后,这个行业的竞争格局也越来越激烈。

目前国内的3D打印机玩家主要集中在深圳,背靠珠三角的电子与精密制造产业链,形成以拓竹为首,创想三维、纵维立方、智能派为代表的一超多强格局。

创想三维诞生于2014年,初期以海外代工的方式入局3D打印机行业,创始人有多年电子行业从业经验。今年8月发布招股书的创想三维,力争成为“3D打印第一股”,从2022年至2024年,其3D打印机业务的营收分别为11.00亿元、14.04亿元、14.16亿元,占比为81.7%、74.6%、61.9%。

2024年,创想三维的消费级3D打印机出货量70万台,位居行业第二。行业第一则是2020年成立的拓竹,其出货量达到120万台,市占率29%。拓竹的创始人陶冶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负责人。拓竹的研发人员和产品经理同样有很多来自大疆。

和很多买定离手的消费电子产品不同的是,耗材让3D打印随着用户的持续使用,产生可观的收入。

《豹变》了解到,创想三维和拓竹天猫旗舰店销售的耗材每卷(即一公斤)大部分在50~100元,在不考虑损耗的情况下能够打印10个左右盲盒大小的非实心成品(平均约100g)。损耗的多少则取决于模型的复杂程度、颜色以及机器的稳定性,通常来说,成品的颜色越多、模型越精细、所需耗材量越大,越有可能在打印过程中产生额外的损耗。

“社群上的建模通常会标示打印所需耗材量,基本上是准确的。”阿随这样告诉《豹变》。

拓竹社区Makerworld通常会标识模型的耗料量、精度及打印时间

很多用户选择直接购买官方搭配的耗材,这给厂商带来了丰厚收入。创想三维的招股书显示,2020-2024年,全球3D打印耗材收入复合增速42.3%,高于打印机整机;创想三维财务收入中耗材占比从2022年的3.0%增长到2024的11.4%。

问题是,这种增长是否可以持续?消费者们会永远每天制造Chikawa和Labubu吗?

增长天花板,难修还污染?

“如果成品使用场景比较少,总有一天打印机会放在家里吃灰。前面的用户买了没用后面的人就不会再买了,厂商也在想办法突破。”张帅是这样认为的。

财务数据似乎也在侧面印证企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意图,2022-2024年创想三维收入增长最快的并不是打印机或耗材,而是激光雕刻机业务,两年收入增长超10倍。

数据来源:创想三维招股说明书

阿随的观点与张帅相反:“国内社区的上传模型和社交媒体上流行的大多是情绪玩具,但实际上3D打印能做的事情非常多,我昨天刚刚打印了鼠标送给家人。”

随后她向《豹变》展示了拓竹官方商城销售的各类配套元件,USB、加热、照明、成像等功能一应俱全。

“拓竹的海外社区非常有极客氛围,3D打印比赛做出来的东西应用性很强。有些热门模型官方会销售专门的配套元件,我大概算过,这些元件几乎都是成本价。”一些厂商力图让3D打印应用到所有可采用塑料材质的日常用品中,打造现实世界的“哆啦A梦”,冲破“玩具制造机”的印象桎梏。

在社交媒体上,除了各类潮玩、收纳盒和声控金箍棒,也有少量用户展示3D打印出来的相机、自行车座椅和小家电。

“但是3D打印机的确是有一些使用门槛的,比如维修。”阿随回忆起使用之初反复被耗材堵住的机器管道。“小问题可以APP给官方下工单,他们会回复解决方案。熟悉材料和机器后也再没发现问题。”阿随补充道,“我是工科生,拆卸机器比较在行,零经验的人可能真的有概率搞不定。”她把购买机器后是否很快需要维修看作“玄学”,和放置场所的温度、位置都有关。

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用户po出自己,使用3D打印机,但是最终得到一团“炒面”,还导致机器故障的案例。

除了维修,很多潜在消费者更担忧打印机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首先,由于FDM技术需要将耗材加热熔化,在高频、长时间运行的商用场景可能会有烟尘甚至着火的风险。这让筹划打印机商用的彭辉决定购买能AI识别烟雾火灾的机型。

其次是污染。光固化不适用于家庭场景,除了精度,另一个原因就是耗材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空气污染。FDM虽然不及光固化污染严重,但仍可能会在打印过程中释放一些微塑料,具体污染程度取决于耗材。对此,一些家庭的解决方案是购买可以封闭机体的型号,并将机器放置在远离卧室的通风处。

会不会产生微塑料,张帅选择利用专业知识给出一个更明确的答案。“相比于可降解、广泛用作打印耗材的PLA,我自行批发来的耗材主要是更硬但无味的PETG。我做过测试,打印产生的PM2.5小于学校门口的柏油路,所以并不担心微塑料。”

对于同样的问题,安迪提出了更有幽默感的办法:“可以3D打印一个空气净化器放在旁边,社群里有现成的建模。”

维修的门槛、安全的顾虑、材料的限制……这些仍是消费级3D打印机从“潮玩新宠”走向“家庭标配”必须跨越的鸿沟。不过安迪的那句玩笑背后,正揭示出这场制造革命的核心:当创造的权利交到每个人手中,解决问题的答案,也正被用户亲手打印出来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张经纬,编辑:邢昀 ,36氪经授权发布。

+1
1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中式面馆第一股”会是遇见小面吗?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