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健华:建议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

财经五月花·2025年10月22日 19:59
张健华建议,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推动其从M0逐步向M1、M2功能延伸。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记息并开发相应理财产品,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并拓展数字人民币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功能

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有望优化调整。

在9月举办的2025Inclusion·外滩大会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发布《智链融合·数字人民币赋能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报告建议,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

2020年以来,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推进,业内建议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的呼声渐起。有关权威人士也表示,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升级,包括提升其货币派生能力等。

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试点范围覆盖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

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未来如何调整?应用前景如何?其与支付宝、微信支付(财付通)等非银支付钱包会否构成直接竞争?

就上述问题,《财经》专访了央行参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他长期就职于央行系统,先后从事金融监管、金融稳定、金融改革和金融研究等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并有总分行两级工作经历,作为行长先后主持过两家较大规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是兼具监管经验、行业实践和学术成就的业内权威人士。

在张健华看来,数字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理论上只要用钱的地方应该都可以应用。但数字人民币当前的M0(现金)、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等定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法定货币的功能。

比如,数字人民币的M0定位令其无法生息,100%准备金制度限制其货币派生能力等,让个人、企业和运营机构缺乏使用和推广数字人民币的动力。

张健华建议,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推动其从M0逐步向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功能延伸。积极探索数字人民币账户余额记息并开发相应理财产品,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并拓展数字人民币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功能。

“未来,数字人民币应该是全功能货币,即数字形态的人民币。”张健华认为,数字人民币最终将完整具备货币的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只在形态上。

建议做四项关键调整

《财经》:数字人民币试点至今已五周年,目前仍未得到广泛使用,其中存在哪些改进空间?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设计之初的思路是先跑通技术路线,完成试点发行,所以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M0(现金)。现在来看,早期的技术设计目标已实现,但在功能定位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调整。

一方面,数字人民币不能生息。目前,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个人和企业都在商业银行开立数字钱包,但这个钱包实际用途有限,用户只用它来进行数字人民币和银行资金之间的转换。这主要是因为用户放在数字钱包里的资金没有利息,因此没有动力持有数字人民币。

同时,市场上缺乏以数字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也是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比较受限的原因之一。当年支付宝和财付通(微信支付)账户中的余额也不能付息,所以后来有了余额宝、零钱通之类的创新产品。数字人民币将来也需要进行类似创新,让数字钱包里的资金有资产可投。

当然,目前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发行以数字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有什么好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率,还是流程更简化更便捷?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采用100%准备金制度,也就是说,用户放100元在数字人民币钱包中,运营机构就需要向央行缴纳100元准备金(用户将资金存入钱包后,资金即回笼至央行)。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难以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因此缺乏推广动力。

此外,数字人民币被定位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面向公众发行并用于日常交易。这让数字人民币无法用于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批发型交易,以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交易等,而这类交易通常规模巨大。

《财经》:在外滩大会现场,数字人民币有关负责人提到,商业银行承担钱包管理、资金安全、支付服务及合规反洗钱等责任,而数字人民币目前是央行的直接负债,应该考虑实现责权利一致。应该如何理解权责利一致?

张健华:在100%准备金制度下,数字人民币完全是央行的负债,即央行承诺对用户持有的数字人民币100%兑付。商业银行只是代理央行发行数字人民币,相当于一项代理业务,但这项业务不能收费。同时,因为是代理发行,数字人民币不进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很难基于数字人民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商业银行内的数字人民币部门都是成本中心,只花钱不挣钱。商业银行承担了成本和责任,却没有获得相应权利和利益,推广数字人民币的积极性普遍不足。

如果央行对数字人民币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同时就准备金向商业银行付息。存入央行的数字人民币准备金仍然是央行的直接负债,但在商业银行账户内的数字人民币就是银行对用户的负债。如果将来商业银行用数字人民币发放贷款,那么贷款将构成它的资产。这样一来,数字人民币进入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理论上,商业银行基于人民币能够做的业务,未来都可以基于数字人民币来做。数字人民币未来的应用空间也将由此打开。

《财经》:您近期在外滩大会发布的《智链融合·数字人民币赋能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建议,适时调整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具体如何调整?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M0的定位无法满足用户在借贷、投资等更广阔交易场景的应用,对个人和企业缺乏激励。因此,未来数字人民币需要调整M0定位,逐步向M1、M2功能延伸。

这一过程中,有四项关键调整。

一是探索调整数字人民币100%准备金率的安排,探索实施部分准备金制度,或许可以向当前5%-7.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靠拢。同时,参照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向运营机构缴纳的数字人民币准备金付息。

二是允许商业银行对用户放在数字人民币钱包中的余额付息,让数字人民币钱包中的余额变成居民的存款。由此,老百姓和企业才有持有数字人民币的动力。

三是允许商业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的数字人民币作为银行表内负债,用于贷款和投资,实现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派生功能。

此外,建议推动数字人民币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向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转变,即让数字人民币应用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比如金融同业交易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范围。

要有匹配的基础设施

《财经》:功能定位调整,将给数字人民币带来怎样的变化?

张健华:部分准备金制度将让数字人民币具备货币派生能力。

假设未来数字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为6%,那么商业银行向央行缴纳6元数字人民币,就可以换走100元数字人民币。这是第一笔货币派生。

随后,商业银行可以将这100元数字人民币用于发放贷款,如果借款人将其中50元存入银行,银行再向央行缴纳3元数字人民币,又可以基于这50元发放贷款。如此循环,理论上数字人民币流通规模可以被放大数倍,与传统货币的派生机制一致。

有了这样的机制后,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数字人民币构建存贷汇等商业模式,进而有动力推广数字人民币应用。

在用户端,允许商业银行自行选择是否为存在自己账上的数字人民币付息。当然,商业银行支付的利率水平需要符合市场利率自律定价机制的相关要求。

我个人认为,数字人民币最终将成为一个全功能的货币,即完整具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职能。

未来,数字人民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只在形态上。它是数字形态的货币,从记账模式上来说是一串数字,我们称其为币串。每一笔数字人民币的交易都对应有一个币串诞生。

《财经》:数字人民币功能定位调整,对监管层面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张健华:未来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需要有一整套基础设施去完成它的清结算。因此,央行需要把当前这套清结算体系,比如银联、网联、农信银、城信银、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等等,基于数字人民币再做一遍。

同时,为了避免货币政策失灵,央行需要掌握数字人民币的发行规模、派生能力等情况。因此,必须建立与数字人民币相适应的统计体系,将其发行及货币派生情况纳入统计范畴,也就是所谓“对数字人民币计量框架进行升级”。

未来,数字人民币也将被划分为M0、M1、M2分层统计,为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依据。由此,数字人民币会成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法币一样,是跑在机构、企业和老百姓账户里的钱。

《财经》:当前大家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钱包与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非银支付钱包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未来会是怎样?

张健华:将来数字人民币与这些非银支付钱包之间就是钱和钱包的关系,双方不构成竞争。

作为数字人民币发行方,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今后不再直接面向用户,只是向运营机构提供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接入微信支付、支付宝等非银支付钱包,后者可以基于数字人民币开发新的产品、应用等。数字人民币与银行账户的关系同理。

产业端应用前景更广

《财经》:数字人民币未来可能被应用于哪些领域?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理论上只要用钱的地方应该都可以应用。如果未来成为全功能货币,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范围将大为扩展。

例如,未来能不能用数字人民币去买基金、买股票、买债券?现在兴业银行、宁波银行等机构落地了数字人民币债券发行,应用于科创、绿色金融等领域,但真正要用数字人民币买债还是很麻烦,这个场景还没完全打开。下一步,在资本市场上的一些交易场景有望进一步打开。

在零售端,数字人民币应用主要集中在C端(个人端)的日常交易,在B端(企业端)场景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下一步有望拓展更多B端应用,比如供应链管理、贸易融资、定向采购支付、专项补贴等。

如果数字人民币功能拓展到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未来在金融同业交易、支付清结算等批发端场景,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财经》:未来,数字人民币最具增长前景的领域是什么?

张健华:我认为在B端的应用前景会更广一些。

截至目前,数字金融的C端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从支付、个人信贷到个人征信等等,几乎已经是一片红海,但B端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下一步,随着产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服务产业的数字金融将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可以说,数字金融的下半场是产业数字金融。

数字人民币同样如此。数字人民币在C端应用较为成熟,而B端应用主要是工资代发、税费缴纳等,虽然正在向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等深度场景延伸,但其应用仅限于试点单位、试点地区,以及试点业务品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作为法定货币的功能。

未来,数字人民币有望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涵盖支付结算、融资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

《财经》: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数字人民币在产业端的优势在哪里?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可编程等技术特性,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产业链资金流转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企业与企业间(B2B)的支付由银行账户方式主导。相较于传统的B2B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交易系统通过将采购流程中下单、支付、收款、发货等操作线上化与自动化, 配合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特性,实现订单实时核销、资金实时到账,在不改变原有企业支付流程的情况下压缩履约周期,提高企业采购效率,提升产业供应链的生产效能。

同时,数字人民币也推动将企业支付流程线上化,加速企业支付配套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基于上下游产业链的数字金融生态。

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

《财经》: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已经正式运营,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具有哪些优势?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最大的优势是支付即结算。

在典型的跨境贸易结算场景中,一笔款项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分开传递,资金流走银行系统,信息流走以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为主的报文系统。加之部分国家的外汇兑换自由度不高,传统跨境结算往往时间长、成本高。

数字人民币使用区块链技术,交易信息与资金可以同步传递,即信息流、资金流二合一,实现高效、低成本的跨境支付。

理论上,未来基于互联网的跨境支付可以绕过SWIFT、大型商业银行与国际卡组织(Visa、Mastercard)等传统跨境支付系统中的中介机构,实现点对点交易。

《财经》:目前,数字人民币主要被应用于哪些跨境支付场景?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在原油进口、新能源车辆出口、大豆进口等领域跨境结算中已有应用,其支付即结算特性可降低信用证成本,推动铁矿石、油气等大宗商品贸易以人民币计价。

目前,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其一是mbridge(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多边合作平台,通过央行系统,各国商业银行可以实现与他国商业银行的跨境直连,无论是信息交互还是资金转移效率都将大大提升。

目前,mbridge已在中国、泰国、阿联酋以及中国香港四地央行/货币当局之间建立连接,并不断推动30余个观察员国加入项目。

其二是双边模式。中资银行通过其境外分支机构为当地企业开立数字人民币账户,境内外企业即可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结算。这一模式下,交易双方不必使用央行系统,通过商业银行即可完成,流程更加灵活。当然,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在当地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需首先获得当地监管认可。

《财经》: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是否能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张健华: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是双向促进作用。数字人民币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人民币国际化会进一步推动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应用。

数字人民币提供了一个可选的工具,它被国际市场广泛接受的前提,是人民币本身被广泛接受。在资本账户还没完全开放等现实情况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接受度有待提升,数字人民币的能力也难以更好发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财经五月花,36氪经授权发布。

+1
1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财经》杂志新媒体矩阵成员 · 金融专号,聚焦金融前沿,探知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