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玛氏、亿滋后的“行业老四”启动港股上市,26个IP打造起一个零食帝国

食品内参·2025年10月21日 18:17
情怀真的还能卖大钱

市场份额仅次于百事食品、玛氏、亿滋三家跨国企业的IP食品企业——广东金添动漫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或成为又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零食+动画”企业。IP和零食碰撞,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IP零食生意是怎么玩的?

把卡通人物和零食结合,是金添动漫的核心商业模式。

2004年,金添动漫董事长蔡建淳开始探索“动漫食品”的生意,经手的第一个大IP是彼时风靡全国的《蓝猫淘气三千问》卡通形象。彼时国内还没有“IP变现”的流行说法,但蔡建淳敏锐地意识到,给零食披上动漫的外衣,或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吸引力。

事实上,不管是合作的奥特曼,还是喜羊羊、蜡笔小新等动画角色,只要印在包装上、附送进零食里,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家长们也乐于为之埋单。

据了解,所谓“IP趣玩食品”,其实就是在传统零食基础上融入动漫元素,并附带玩具、卡片等小赠品的一种“亦吃亦玩”的产品形态。举个例子,一包奥特曼主题的软糖,糖果本身可以吃,包装里可能还藏着一张奥特曼人物收藏卡或一个小小手办。

金添动漫正是靠着“糖果+玩具+动漫角色”的组合拳,在竞争激烈的休闲食品市场中杀出了一条差异化赛道。

2009年,公司正式拿下奥特曼授权,将这位日本特摄英雄形象首次融入糖果产品。自此之后,奥特曼系列零食一直是公司的拳头产品。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10月,金添动漫开发了超过150款奥特曼主题的零食SKU,涵盖巧克力、饼干、糖果等多个品类。可以说,奥特曼之于金添动漫,就像米老鼠之于迪士尼——不仅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真金白银。2022-2024年,奥特曼相关产品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五至六成左右。

不过,过度依赖单一IP也埋下了隐忧。

2025年上半年,公司奥特曼零食收入同比下滑17%,占比降至约43.9%。好在“小马宝莉”等新IP迅速接棒,成为业绩新的增长点——2021年引入的小马宝莉IP产品激增,目前SKU数量已超过170个,2025年上半年相关收入同比大涨119%,占比升至22.8%。

除了奥特曼和小马宝莉,金添动漫如今手握26个授权IP的豪华阵容,几乎覆盖了中外热门动画角色。从日本的蜡笔小新、铠甲勇士,到欧美的彩虹小马(小马宝莉)、小猪佩奇,再到国产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哪吒、猪猪侠等,应有尽有。甚至连当下流行的游戏IP《蛋仔派对》也囊括其中。

可见,金添动漫深谙年轻群体喜好,哪个IP火就迅速拿来合作。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授权基本都是非独家——也就是说竞争对手也能拿同样的授权来做零食。IP不是谁家的私产,最后拼的还是产品创意和运营能力。如果别人卖的奥特曼糖果更便宜、更好玩,那曾经的护城河也可能变成“泄洪道”。

从三板摘牌到冲刺港股

事实上,金添动漫早有资本市场经历——2016年8月曾登陆新三板,但于2020年底摘牌退市。彼时或许是为了谋求更大的舞台,如今再次整装出发。

根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5年6月公司在全国建有5大生产基地,拥有26个IP、600多个活跃SKU,产品涵盖糖果、饼干、膨化食品、巧克力和海苔五大类别。公司业务模式一句话总结就是“用零食承载IP,用IP提升零食价值”。

这个自称“中国IP趣玩食品行业开创者及领导者”的企业,在2024年按收入计算已占据国内IP零食市场7.6%的份额,排名行业第一。

不过需要注意,这里的“行业第一”其实是细分领域的第一——从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看,2024年中国IP食品市场前五名中,金添动漫位居第四,仅次于百事食品、玛氏、亿滋三家跨国企业,市场份额2.5%。能在大企业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本身说明了IP零食作为新颖业态的潜力。

业绩方面,金添动漫近年来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96亿、6.64亿、8.77亿元人民币,增速逐年提升,至2024年同比增长达32.08%。同期净利润从3671万元增至1.30亿元,近两年增速高达105%和72%。

当然,公司最新的增长数据也透露出一些“问题”——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4.44亿元,同比只增长9.82%,净利润7004万元,同比增长13.45%,增速较前两年大幅放缓。

盈利能力上,“IP+零食”的模式似乎也更胜一筹。2024年金添动漫毛利率达到33.7%,净利率14.8%,远高于传统休闲零食龙头三只松鼠(毛利率24.3%,净利率3.8%)和良品铺子(毛利率26.1%,净利率已为负)等公司。

即使对比定位高端的盐津铺子,金添动漫的毛利率仍略占上风。换言之,同样是卖零食,带IP的产品因为附加价值更高,赚的钱也更多。这解释了为何近年来越来越多零食厂商开始尝试与动漫、游戏形象联名——从旺旺雪饼印上熊本熊,到奥利奥推出宝可梦限定款,大家都想搭上IP的快车分一杯羹。

只不过,相比大企业们把IP联名当营销噱头,金添动漫是干脆把IP融入公司血液里,走出了一条另类的发展路径。

当然,“IP魔法”并非万能。金添动漫的主营产品中,糖果占据最大份额但毛利最低。2024年糖果品类收入占比约33.6%,今年上半年升至40.1%,可糖果毛利率只有29.4%-32.9%,低于公司平均毛利水平。相比之下,饼干品类的增长也很快(上半年收入同比增25.6%),而巧克力、膨化、海苔等品类反而出现两成以上的下滑。公司解释这是战略上有意聚焦高毛利品类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金添动漫目前由创始人蔡建淳100%控制。招股书显示,蔡建淳通过直接持股和持有有限合伙份额,合计享有公司全部投票权。一位58岁的食品行业老兵,带着自己一手打造的IP零食王国闯关IPO,其个人色彩之浓厚在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蔡建淳早年在食品圈摸爬滚打,据媒体报道,其甚至在50多岁时还通过网络教育拿到了北外的本科学历,颇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此次香港上市,无疑也是他为公司寻找新增长极、同时实现个人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一步。

巨头林立下的“冒险家”?

长期以来,中国的糖果饼干市场呈现“两头强、中间散”的局面。

以糖果为例,过去喜糖市场和儿童糖果基本被本土品牌占据,但高端巧克力和口香糖领域则是外资的天下。近年来整体增速放缓,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使传统高糖零食承压。不过,新生代消费者对“好玩、有趣”的需求却在上升。为迎合Z世代和00后,老字号白兔奶糖出了联名潮玩盲盒,健达巧克力蛋继续热卖,新式功能糖果(添加维生素、益生菌)层出不穷。

饼干市场同样如此:一方面是家乐氏、亿滋瓜分市场,另一方面本土厂商通过细分定位找机会,比如主打消化饼的达利园、走高端曲奇路线的徐福记。然而,总的来说,无论糖果还是饼干,产品同质化、价格战依然是主要竞争手段,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不高。

当然,IP零食的赛道也并非金添动漫一家公司独享。正如上文提到,国际大企业们也早就意识到IP的价值——百事公司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IP食品收入达到19.8亿元,高居行业第一。那意味着百事旗下的乐事薯片、趣多多饼干等产品,通过和热门IP联名也创收不菲。同理,玛氏、亿滋等公司,凭借品牌号召力拿下顶级IP授权也不难。

相比之下,金添动漫的竞争优势在于更敏捷、更接地气。大公司或许一年才搞几款联名限量款,但金添动漫全年无休推出花样新品,小猪佩奇海苔片、迪士尼曲奇饼干、葫芦娃棒棒糖……花招翻新速度远超其他头部企业。而且它深耕线下批发零食店渠道,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颇高,很多小卖部、小超市里的动漫零食就是他们铺货的。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使其避开了正面与一线品牌在大超市硬拼的压力。

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金添动漫的上市有着多重意义。一方面,它体现出传统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为消费品企业提供了新范式。卖零食不一定只能打价格战,也可以讲文化、拼IP,从而获取品牌溢价和忠诚用户。这对内卷中的休闲食品行业是个启发——与其压榨原料和渠道,不如提升产品的情感价值和体验。

另一方面,金添动漫的上市也是对“童年经济”的一次检验。过去,我们见证过泡泡玛特靠盲盒收割年轻人上瘾心理,一度在港股大获追捧;也看过迪士尼乐园贩卖童真情怀,常年保持高客流。如今金添动漫试图将孩子们对动画偶像的喜爱转化为商业价值,并放到二级市场去考验,这无疑带点冒险色彩。

乐观来看,只要中国每年还有那么多新生儿、还有那么多小朋友迷恋动画片,这门生意就有源源不断的客户。更何况,如今90后父母本身也是接受动漫游戏影响长大的一代,对给孩子买IP零食这事儿接受度更高,也舍得花钱。

悲观来看,出生率下降趋势下未来儿童总体消费力未必增长,而00后、10后的小朋友们兴趣爱好更加多元,未必会为传统卡通形象买单——他们追明星偶像、玩手机游戏的年纪越来越小,糖果玩具会不会失去吸引力,还是未知数。

无论如何,对于嗷嗷待哺寻求转型的传统食品厂商,金添动漫都是一个大胆而颇具想象力的样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不浪费读者时间的,36氪经授权发布。

+1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时代产物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