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开始掉粉
10月13日,对小米和雷军来说是一个不太好过的日子。
这天凌晨,一辆小米SU7超速碰撞后起火,隐藏式门把手失效让路人的救援显得苍白无力。最终,这名醉酒的驾驶员不幸遇难。
当天,小米港股单日跌幅达7.3%,市值蒸发超900亿元。
雷军也因为某音掉粉29万登上热搜,阅读量高达3400多万。目前,雷军的粉丝还在继续下降。
截至10月20日,雷军粉丝跌至4452.1万,来源:雷军抖音
尽管那29万并不能撼动雷军四千多万粉丝的坚实基础。但当“产品事故”“股价”和“企业家IP”共振时,不得不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企业家代言这种已经被视为常态的商业模式,是否到了拐点?
01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2011年。
那一年,聚美优品的创始人陈欧在董事会上眉头紧皱,他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担任聚美优品的代言人。
当时互联网圈儿流行“低调做事”,一个创始人跑到外面高调宣传,就很容易被贴上“投机”“不务正业”的标签。
陈欧很犹豫:“围绕自己做CEO营销,不太好意思,别人会说我得瑟。我这个人挺好面子的。”
作为天使投资人兼董事会成员的徐小平把“张朝阳”给拎了出来,并指出张朝阳就是通过打造个人品牌,用极低的成本成功带动了搜狐的知名度。
陈欧动心了。
当时聚美还是电商赛道的小透明,尽管年销售额达1.5亿却依然没钱请明星代言。
而同一赛道的乐蜂网因为李静代言,用户转化率快速升高。凡客因为韩寒的代言,销量翻十倍。
业界所有人都看到了“品牌人格化”的力量,也都跃跃欲试。
最终陈欧在与董事会多番博弈后,拿到了一个承诺:
“先拍一支短广告试水,如果负面反馈超过30%就停播。”
广告顶多要十多万拍摄费,但成功了就能让公司活下来。这种用“小成本搏大机会”的逻辑,让陈欧无法拒绝。
夏季来临,第一支广告被投放市场,立刻打消了陈欧的担忧。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20亿次。
“年轻人的奋斗与坚持。”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
这些如今看来鸡汤味很浓的台词,却是当时最被追捧的“陈欧体”。陈欧的“奋斗者”形象让聚美优品的“正品保障”品牌特性深入人心。
来源:聚美优品广告片
之后陈欧频繁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天天向上”、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等等,进一步确立了自己“80后创业新贵”的人设,并拉高聚美的知名度。
相较于2010年,2012年聚美的营业额升高近15倍,超过了10亿元。而营销费用比率却比同行低很多,省了1个亿的广告费。
他喊出的那句“为自己代言”则成为了众多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号角。
2014年,格力“女王”董明珠宣布结束与“成龙”的代言合作。她联手当时的地产大佬王健林,为格力光伏空调拍摄了一支广告。
在广告中,王健林问:“听说中央空调不用电费?”
董明珠回答:“是的!用太阳能!”
王健林则回:“那我每年可节约电费10亿。”
两位商界大佬联手再加上央视平台,让格力的光伏空调迅速走红。
之后,董明珠频频出现在格力的广告中,在全国专卖店里悬挂个人海报。问及原因,她并不避讳:
“我就想节约资源,一年可以节约一千万。”
但除了节省成本外,董明珠发现,她自己代言和明星代言的效果差不多。
数据来源:资源理论框架下企业家代言的价值研究 刘斌
有研究者对比了格力、海尔、美的三家在2009到2018年间,空调产品的年度销售额,并计算了销售增长变动率,以方便比较。
当时海尔和美的一直采用传统明星代言的方式,和格力恰好能形成一个对照。
从图中可以看到,2015年格力和海尔同时进入拐点,并开始正向增长。美的略迟,于一年后也进入增长模式。
结果很清楚,从明星代言换成了企业家代言的格力并没有陷入相对劣势,反倒能和同行平行增长。
企业家代言,确实有效,且性价比高。
之后整个商界就进入了“企业家代言时代”,诸多企业家频繁在公共场合、综艺节目中露面,一时风头无两。
但,这就是企业发展的终极解法么?!
02
当陈欧在享受企业代言人的荣光时,李阳这个企业代言人则正在因为“家暴事件”把自己和企业一同拉向深渊。
2011年,李阳前妻Kim在微博上曝光了其被家暴的照片,引发全网关注。2013年,李阳家暴被法院确认并判决离婚。
这是我国首次在公共人物离婚案中明确认定家暴成立,也是首次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并成为推动《反家庭暴力法》出台的典型案例。
这一事件,也成了李阳事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背后的企业遭到了系统性且不可逆的打击。
家暴事件前,疯狂英语计划2014年上市。事件后投资者集体撤资,上市计划永久搁置。业务全面收缩,八成机构被吊销或注销,高管团队集体离职。截至2021年,疯狂英语在英语培训上的市场份额占比不到1%。
他曾经靠演讲树立的“英语教父”“励志导师”人设也被推翻,家长们纷纷退费,不愿意让孩子跟着有家暴历史的老师。网友甚至调侃“疯狂英语=疯狂家暴”。
李阳也成了中国商业史上的典型案例,让站在前台的企业家们开始有危机感,开始思考:
企业家代言大行其道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2015年的新《广告法》算是一个催化剂,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
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损害时,代言人需与广告主承担连带责任。
一旦发现违规现象,明星要交罚金并接受“三年禁业”。
但是,作为广告主的企业家却可以巧妙避开这些规定,并且能省下不菲的代言费。之后雷军、周鸿祎等一批互联网大佬频频出镜,成了“网红老板”。
但除了这些,还有两个无形的抓手:
公信力和稀缺性。
据报道,2007年至2014年工商系统查处的广告违法案件多达37万件,罚款21.6亿。但代言的明星却安然无恙,有些明星则在事后用“不知情”“早已不代言”来推诿责任。
这就导致,明星代言的公信力急剧下降。消费者看到某个明星代言的产品,并不会因此觉得该产品很好,而只会认为这是明星赚钱的行为。
此外,明星代言这一行为实质上就是利用自己的“人设标签”赋予了品牌“人格化特质”。比如某个“实力派”演员代言一款汽车,就是在建立“安全、可靠”的独特形象,让消费者可以立即辨识出来。
但当明星代言被滥用,品类和质量参差不齐时,他的“人设”就会被稀释,代言的产品也就失去了独特性。
在这两点上,企业家代言可谓是天选之子。
企业家,尤其是初代创业者,天然具备公众说服力。因为他们的创业故事、价值观以及企业的发展成果,就是背书。
其次,企业家的个人化特质,不具备复制性,是相当稀缺的商业资源。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企业家。
除此以外,企业家还具备明星没有的特质:专业性。
很多企业家都是从一线干出来的,对于其产品,他们自然了熟于心。
比如雷军在发布会上科普手机的处理器芯片知识。余承东在华为麒麟芯片发布会上详细分解其制程工艺。
这种“专业背书+场景化叙事”的方式,一方面缓解了消费者的技术焦虑,一方面巩固了企业家的“技术教主”人设。
根据行业分析,消费者对企业家代言的信任度(68%)是明星代言(32%)的2.1倍。科技产品消费决策时,创始人专业背书的影响力系数(0.82)是明星代言的2.3倍。
总结来说,企业家代言之所以能被公众接受、能成为企业品牌资源的一部分、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竞争力,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
公信力、稀缺性和专业性。
那人设完美的雷军,又为何会因掉粉引发关注呢?
03
也许,我们可以先聊聊十年前董明珠的一次决定。
2015年,国内手机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董明珠一锤定音,要造手机,并放言“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
3月份,第一款手机面世,开机就能看到董明珠的头像和一封问候信。这之后,格力手机的销量一直平平无奇,不管董明珠如何宣传,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其实就出在“专业性”这个问题上。
董明珠为格力手机拍摄的宣传图
长久以来,格力已经在消费者心中深种了“空调专家”这个标签,很难改变。突然间开始推手机,大家就会质疑,“一个造空调的,能做好手机吗”。
这种认知偏差,就会无形中架高市场接受度的门槛,甚至看到董明珠做手机都觉得她“不务正业”。
雷军如今面临的问题,与当年的董明珠何其相似。
表面上,雷军掉粉与小米SU7汽车碰撞事故有关。但实际上,这是公众对他“专业性”的质疑。
长久以来,雷军都是以“亲民工程师”为主要人设的,尤其是在手机领域他的“技术含量”是毋庸置疑的。
但当雷军突然转战汽车领域,要做汽车博主时,公众同样会质疑:
“一个造手机的,能做好汽车吗?”
而频发的汽车事故以及雷军的回应,则在证实公众的质疑。
比如今年3月发生的安徽铜陵事故和10月突发的醉酒碰撞事故,无不显示汽车的“辅助驾驶系统”和“电池”都和雷军在发布会上的承诺有差异。
这背后和小米的生产逻辑息息相关,他把造手机时“快速迭代、边卖边改”的经验挪移到汽车行业。
公众确实喜欢尝鲜,但没有人愿意做小白鼠,尤其当产品涉及人身安全时。
雷军曾宣扬“和用户做朋友”,但事故发生后,他始终不正面回应。
10月16日,雷军参加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对3天前的事故只字不提,却强调要打击网络水军、黑公关,令人忍不住认为,他无视事故本身,而是一味将网络上对其安全的声讨当作黑公关。
这种冷漠的无回应方式,让众多网友大感吃惊,称其为逆天发言,他多年累积的信任资本被击穿,也让他“亲民工程师”的人设摇摇欲坠。
雷军,这个史上最成功的网红企业家之一,似乎尚未意识到,自己作为小米“安全责任第一人”的责任影响,也会随着自己的流量影响被放大。
爱德曼《2025年信任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企业信任度较2023年下降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信任出现“从中心化向分布式转移”的特点,“同行推荐”因更贴近个体经验且容易验证,成为愈发重要的决策依据。
比如专业博主靠硬核知识输出赢得信任,内容复看率和转化率都很不错。有博主用第三方非商业立场评测产品,能快速获取信任。有博主则用“陪伴式成长”,与受众建立情感信任。
与之相比,企业家因其与品牌的天然利益关系,更容易引发质疑。
但企业家做IP依旧大有可为。尤其是AI的到来,均质化的东西越多,个性就越有价值。而企业家的特性,因不易模仿和稀缺性,价值更大。
只不过,已经在工业时代领袖模式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家们需要看到,数字经济时代去中心化趋势不可阻挡,而他们也已经站在了信任重构的十字路口,依赖个人光环的信赖模式正在失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ID:hstl8888),作者:华商韬略,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