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近的境遇,让我想起一则古老寓言

锦缎·2025年09月30日 10:13
“对标”已是不合时宜的叙事。

小米最近的境遇,让我想起了古希腊传说一则关于打破思维桎梏的古老寓言:

在公元前4世纪,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城有一位名叫戈尔迪的国王。他在一辆战车的车辕上打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绳结,并宣布: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洲之王。然而,许多年来,无数英雄豪杰都试图解开这个绳结,却都以失败告终。

年轻的亚历山大在率军征服世界的途中,遇到这个绳结。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尝试解开它。相反,他仔细观察了绳结后,果断地拔剑一挥,将绳结从中间斩断。

商业社会也是一样,当具备先发优势和技术代际领先的企业,梳理了完善的行业规则时,绝大多数企业要做的就是因循规则框架,不断追赶规则制定者的技术能力,从而切分市场需求。

而慢慢的,大多数受困于技术规则框架的企业,不具备突破性创新的思维,只会想着如何通过既有思路解开“绳结”,来获得市场的表彰。

但现实是,这个结你可能永远解不开,只能去找新时代的利剑。

01 “对标”已是不合时宜的叙事

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对标”已是一种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叙事。

直接跳过“16”命名为“小米17”直接“对标”苹果17”,颇有“一时瑜亮”对标寓意尽管小米自上而下对小米17的产品力都信心十足,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

于是各位看客见到了新闻学魅力时刻:一方面小米官方不断发布者17系列销量优异战报,一方面雪球社区的投资者罗列小米战屡决策的败笔。

其实投资者思维很好理解,在东升西落叙事的大背景下,中国科技产业,尤其是资本市场与小米类似的明星企业的叙事逻辑,早已换了一番图景。

宁德时代没有整天喊着要“对标”谁,它的名字却出现在全球几乎所有主流车企的电池供应商名单上。它操心的是整个能源体系的变迁,是如何构建符合时代所需的储能供给,是如何将电池的能量密度推向物理极限——面前没有可对标的巨人,只有需要探索的“无人区”。

中芯国际与长江存储们同样如此,在国际技术封锁下,前者从14纳米到7纳米制程的突破,后者从3D NAND闪存技术的自主研发到128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的量产,它们对手已不是某个具体厂商,而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旧格局。

中国科技企业的大气候,已经悄然转换了四季。

小米作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另一面旗帜,港股市场绝对的科技龙头,如今再去大张旗鼓的讲述“对标”的逻辑,给予投资者只有一种甘居人后的感受。

至少对于投资者而言,小米早就不应该是5年前专注单一产品供给的企业了,否则也不会给予近40倍的估值。

面向未来科技的前置定语是“定义”,是“引领”,而“对标”的只能是过去。

02 斩断绳结的利剑哪去了?

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营销预期和消费结果的偏差,亦会带来反噬。

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周期,消费者的耐心和容忍度,也遵循着同样的曲线。在行业初期,或者企业起步阶段,你可以安心做个“好学生”。学习领先者的设计、借鉴它的模式、甚至在营销上“对标”它,市场会给你时间,消费者会报以理解。

这个阶段,就像所有试图用手指耐心解结的人,循规蹈矩是安全的,甚至是必要的。

但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当行业进入深水区,当你的体量和对标的目标已处于同一量级,市场的期待就会陡然改变。真正的品牌拥簇,不会再问你“学得像不像”,而是质问“你有什么不同?”,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你“解结”的技巧,而是期待你亮出那把能“斩断”乱麻的利剑。

这个道理小米一直都懂,不然也不会花费半场发布会的时间,着重讲造车和造芯的艰辛。

于是,故事勾勒出的未来足够激动人心:一个拥有自己“心脏”的小米,将在体验定义上获得绝对自主权,能做出其他安卓阵营无法企及的差异化。这份期待,被一次次发布会上的技术预热和品牌宣言拉高,逐渐凝聚成用户心中的一种情感投资。

然而,商业叙事最残酷之处在于,它需要闭环。当每一代旗舰的核心驱动力,依然牢牢捆绑在别人的战车上,那个关于“技术为本”、“死磕硬核”的叙事,便会出现致命的裂痕。公众的失望,远不止于“等得久”,而是那把本该斩断绳结的利剑,迟迟没有出现。

正如野村证券的研报所言,小米未在发布会上披露玄戒芯片及新电动车的更多细节——当然,还应有AI,这种信息落差才是让市场感到失望的真正原因之一。

03 昨天的答案,解答不了明天的考题

从管理层的视角出发,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叙事的坦途,退一步讲找一个学习的对象也不是不行。但问题是,即便是对标,是不是应该找一个符合时代叙事的好学生呢?

美股七姐妹中,除了政治投机而一度遭遇反噬的特斯拉外,其余六姐妹中,唯有苹果在过去一年内没有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即便在iPhone 17取得成功后,其股价的涨幅也低于其他“姐妹”。

环顾当下真正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前沿,风向早已转变。

无论是车企、芯片公司还是互联网巨头,言必称英伟达的算力霸权、谷歌在多模态大模型上的突破、OpenAI在AGI(通用人工智能)路径上的狂飙。这些名字之所以成为新的“北极星”,是因为它们正在定义下一个十年。

这些企业才是具有时代感的“对标”学习对象。

小米对苹果的执着,显得有些“时空错位”。苹果无疑是伟大的公司,iPhone也曾是智能手机的终极答案。但在AI重构万物、软硬件深度融合、生态竞争升维的今天,苹果自身也面临着创新瓶颈和来自新范式玩家的强烈冲击。它更多是“旧时代的王”,是上一个周期的标杆。

对标苹果,某种意义上是在用昨天的答案,解答明天的考题。

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对标”背后或许有复杂的商业考量:苹果的品牌势能仍是顶流,其用户群体是高端市场最肥沃的土壤。我们甚至可以善意地推测,小米在幕后做了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工作——芯片的迭代并未停止,底层技术的攻坚仍在继续,生态的融合或许已到关键阶段。

但商业现实是残酷的,从不为“幕后努力”买单,只对“台前结果”投票。当消费者拿起一款手机时,他期待的不仅仅是你告诉我“我们在各个参数都略胜苹果一筹”,而是希望听到“我们在某个地方,比苹果的理念更好,更代表未来”。

当然我们能理解小米的难处,无论是大模型,还是智能驾驶,新一代的产品都需要大量的资本开支,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不小的难题。

但再难,也不能一直以对标叙事,就好比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眼里只有乌龟。即便速度是乌龟的十倍有余,阿基里斯或许能够继续逼近乌龟,但绝不可能超过它。

“对标”可以成为起点,但不该永远据守于此。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锦缎研究院”,作者:张生,36氪经授权发布。

+1
2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000亿债务压顶,王健林如何自救?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