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到底能不能提高收益?

人神共奋·2025年10月17日 08:47
投资中的伪问题

1/4

亏损怎么办?

上一篇分析定投利弊的文章《为什么你定投越久,收益越平庸?》发布后,很多评论都提到了“止盈”,言下之意就是做好止盈,定投就可以高枕无忧。

我其实很想问一句:亏损怎么办?

但我估计大家的回答应该是:继续定投,定投不就是防止亏损吗?一直投到盈利为止(脑子里应该浮现出的是下面的微笑曲线)。

好了,我已经想到下一篇文章的主题了,要说清楚这件事,还真得一篇文章。

我其实是想追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坚持定投多长时间,就会不亏损了?

大部分人亏钱的原因就在于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亏钱怎么办”,而是想当然的认为,投指数基金只要扛住亏损坚持投,总会盈利。比如下面的问题——

如果定投沪深300这样的指数10年后还是亏损,你能接受吗?本文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个概率有多大。

2/4

定投10年,收益归零

我曾经多次分享过一个“定投10年,收益归零”的案例。

下图是一位上证50基金的定投记录,黄线是平均成本,灰线是累计收益率,从2005年开始,在定投4年后,第一次收益归零,最惨的是投了近10年后的2014年初,收益率再次归零。

很多人觉得,这个案例讲的不正是“止盈”的重要性吗?如果投资者在2007年的高位止盈,就不会归零了。

这话是没错,但止盈之后怎么办?你原来的钱放在哪里?你新来的钱又投到哪里?

很多人可能会说,存银行、买债券,等2008年底再入场。

这就是“后视镜”了,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还需要看我写的投资文章吗?

就算你是择时高手,也可能弄巧成拙。我看过很多高手,2007年高点止盈,2008年年中在3000点抄底,结果仍然大亏;有人2007年持股不动,2008年年中跌到3000点时绝望清仓,反而是小亏。

那些认为会止盈就万事大吉的人,并不理解,卖出不是买入的结果,卖出才是一个新的开始——

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断有钱进来,又不断有赚到的钱要重新投,理想中的“止盈”根本不存在,你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配置资金的方法。

回到“定投10年,收益归零”的案例,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下图为沪深300的120月(即10年)的移动平均线,在2023年9月到2025年5月这20个月期间,月收盘价都是低于这条线的。

这代表了,如果你在2013年9月到2015年5月期间的某一个月开始定投,10年后,也就是2023年9月到2025年5月期间,你的成本就是此时的120月的平均线,你的10年定投收益都是负的。

沪深300指数从2015年开始有120月均线,迄今为止的128个月中有22个月低于这条均线,也就是说,“10年定投,收益归零甚至亏损”这种悲惨的结果,出现的概率高达17%,而这段时间,沪深300涨了60%。

就算你做一些“高位少买,低位多买”的定投优化,也不过是略微降低了亏损的概率,我在上篇文章《为什么你定投越久,收益越平庸?》中分析过,你定投的越长,新增资金的摊薄作用就越低。

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定投的底层逻辑,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定投并不能提高收益。

3/4

定投收益低于一次性投资?

如果市场长期上涨,一次性投资的平均收益率通常高于定投,其原因就是大家常挂在嘴边的——复利

先锋基金做过对1926-2022年的美国市场回测,一次性投资平均年化收益约 10.1%,定投平均年化收益约 8.5–9.5%,平均年化收益率高出约 2% 左右。

分阶段看,一次性投资在约 2/3 的时间里胜过定投,但在大萧条、2000年科技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定投的表现好于一次性投资。

结论是,定投适合长期震荡市场,而美股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持续慢牛上涨中,所以定投并不适合长期投资美股。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如果股票一直在上涨,定投不就是不断在追高买入吗?

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的研究结果也类似,大多数情况下,定投的最终财富水平低于一次性投资。

再看A股的数据,以2005-2022年的沪深300数据为例,一次性买入在牛市(2006-2007、2020-2021)表现好,但很多人因波动大而半途止损退出;而定投在长期震荡市中,比如2010-2019年期间,成本逐步摊低,中位数投资者的收益率反而优于“一次性投入+中途止损”的真实收益率。

先锋基金的研究中还发现,定投投资者的“止损/赎回率”明显低于一次性投资者,实际获得的长期收益更接近指数本身。

所以,虽然纯粹从数学期望上看,一次性投资胜率更高,长期平均收益也更高,但从实际投资体验看,定投帮助投资者改善持有行为,实际长期收益往往比“一次性但中途止损”的投资者更好。

所以关于是否适合定投的结论就是:

美股、日股、欧洲市场整体以慢牛为主,适合一次性投入

A股、港股、韩股波动非常大,适合定投

但上一篇文章分析过了,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定投的时间都不能超过两年。

那就有一些更实际的操作问题:只能定投,因为钱来源于工资,怎么办?未来有一笔钱到期,又应该怎么投?定投超过两年怎么办?

4/4

投资中的“伪问题”

问题一:钱来源于工资,只能定投怎么办?

那应该定投,这是好事。

定投首先是与上班族按时拿工资的特点相符合,很多人习惯把钱存到年末再投资,这从资金的利用效率上不如按月定投;

其次是可以克服人性的挑战,再次也更符合A股波动比较大的特点,这两点前面分析过了。

最后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定投的开始不用择时,由于摊薄效应的递减,长期定投的收益跟你什么时候开始投的关系非常小。

前面分析过,如果你在2013年9月到2015年5月期间的某一个月开始定投,十年后都是亏钱的,而这20个月包括了深度熊市、牛市初涨、牛市主涨、牛市疯狂四个阶段,不管你怎么择时买入,都没用。

问题二:未来有一笔钱到期,应该怎么投?

把到期存款或理财产品,投入到以股票为主的权益类金融产品时,首先你的投资理财的整体风险是在上升的,你要从权益产品占你的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来看,会不会太高?这笔钱是否是可以长期不用的资金?

如果可以的话,一般而言不建议把一笔完整的钱拆开定投,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特别是美股指数基金的话,绝大部分时候直接投就可以了。

如果是A股的话,只要指数当前点位不超过年线上方10%的位置,也可以直接一笔整投,如果超过年线10%,专业投资者有很多降低波动的“安全垫”,但不适合普通投资者,此时可以尝试按季分4次定投,没有投出去的钱先投成债券基金或ETF。

当然,之所以存在这个问题,是因为你没有系统性的资产配置方案。一个完整的方案,已经包括了存款银行理财这一类低风险资金,在一个完整的、动态的配置框架中,不存在到期的问题。

问题三,定投超过两年后怎么处理?

上一篇文章,我的答案是两年后从定投账户转到资产配置账户管理——实际是一个“伪问题”的“伪答案”,只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

大部分人在投资理财上的第一步就错了,他们总是习惯于把投资看成一个个单独的金融产品,股票、银行理财、黄金、基金、存款、外汇,等等,再去考虑每一笔投资如何处理,缺乏整体的视角,这么做,神仙也理不清头绪。

正确的做法是把资产分为三类:低风险资产(存款、银行理财、短期债券等)和中风险资产(黄金、外汇、长期债券、可转债等)和高风险资产(股票、股票基金、加密货币、金融衍生品等等)。

三类资产的比例才是资产配置的第一原则,要考虑是否符合你的个人风险偏好,是否符合你的年龄与家庭财务状况,是否符合你对收益的预期,而不是该资产未来是涨还是跌。

其中的高风险资产是收益的主要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所以应该经常评估其风险收益比,既要考虑该资产未来的成长性,也要考虑当前估值的风险。

定投的资产是高风险资产中的一部分,它的风险并不会因为定投而降低,收益也不会因为定投而提高,所以一旦投入,就要按高风险资金进行管理,而不应该给予特殊待遇。

有了资产配置的意识之后,很多问题都是“伪问题”,比如说问题二,我前面给的答案是,如果估值高的话就“分期定投”,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伪答案”——如果估值高的话,你应该暂时放弃,去配置那些估值更合理的资产,而不是定投。

投资理财中,之所以不停地出现各种问题,是因为你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非专业人士的资产配置体系,才会陷入见招拆招的窘境,陷入每天都要问,今天该不该买,明天该不该卖的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g0624”(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TA没有写简介,但内敛也是一种表达

下一篇

又双叒叕提前的双十一,被打响了吗?

9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