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在多元化中出卖了灵魂
“致敬完戈雅致敬香奈儿?”作为十年老粉的于钦雅走进lululenmen位于祥云小镇的门店时,脸上透出浓浓的失望,“天下产品终究逃不过一大‘抄’的命运”。
图中左半部分是香奈儿的hobo和戈雅的托特包,皆是各品牌的当家产品;右边是lululemon的新品。说不上抄袭吧,但时尚敏感度高一点的达人们透露,“这样的设计背在身上总有些许的不自在。”
纵观近两年的新品,lululemon还是显得着急了些。早年的lulu是拥有一批狂热粉丝的明星品牌,凭借出色的面料以及修身的剪裁,打造了一系列爆款单品。如今产品肉眼可见变得多元化了,试图承包中产们从头到脚、从都市到户外的穿搭。
但「小众瑜伽品牌」变身无所不卖的「泛运动品牌」的同时,核心系列如Scuba、Softstreme等却面临消费者审美疲劳,包包配饰留下了其它奢侈畅销品的痕迹,就连这两年入局的运动鞋品类也被粉丝批判“纯纯为爱发电”。
积压的库存、下跌的股价、失去的市场……更如同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lululemon开始自降身价,打折、进驻奥莱,加上公开场合管理层多次谈转型,似乎预示着这个堡垒正摇摇欲坠。
出走多年、变身黑粉头子的创始人Chip Wilson直接自掏腰包在《华尔街日报》买下整版广告,发表了一封致全体董事会的公开信《lululemon:In a Nosedive》,对lululemon发起灵魂拷问,试图震醒这个沉浸在数字增长中的明星企业。
“当我在1998年创立lululemon时,这个品牌建立在对创新、产品、文化和顾客体验的专注追求之上。我们开创了‘技术型产品’的商业模式,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服饰品牌,率先实践社区营销,并设计出连冰箱都能管理的简单高效的系统流程。
到品牌25周年时,lululemon本应成为一家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但现实是,它的增长曲线正在下滑,为什么?lululemon的董事们系统地拆解了其商业模式,并流失了那些掌握着公司成功之本的专业知识的员工。如同空难很少源于单一故障,而是一连串的错误。”
01 多元还是丧志?
一条瑜伽裤能在商业世界掀起多大的风浪?lululemon从北美出发,一路收割中产女人、围猎中产男人、掏空县城贵妇,用20年构建起一个市值百亿美元的运动生活方式帝国,成为近十年最光鲜亮丽的运动品牌之一。
然而中产喜好如风般莫测,拂去昔日荣光,再去审视这个被津津乐道的品牌,它似乎正在从“中产三宝”的名单中被淡忘。
lululemon的一切,都始于创始人Chip Wilson。当时的瑜伽爱好者缺乏专业运动服,只能穿舞蹈服代替,但舞蹈服却很容易走光,Chip Wilson瞄准这一商机下了血本。他聘请团队特地研究了做瑜伽运动时女性腿部肌肉的伸展模式,并从日本高价进口了四台高级剪裁机器,专门设计开发合适的剪裁,还选择了延展性、透气性和防磨性俱佳的面料,来解决普通紧身裤紧绷、不透气、走光或容易扯坏变形等痛点。
在营销上,Chip Wilson同样另辟蹊径,其核心用户群体来自一群自由瑜伽教练和健身达人组成KOL网络,Chip Wilson将其总结为:先创建一个“部落”,再由他们营造一种社会风尚,鼓励其他人效仿。
lululemon把自己家的店员称为:教育家(Educator),他们通常掌握着大量的健身运动知识,在推销产品之余,还会有意无意的引导教育顾客,给顾客营造一种“Lululemon式的生活方式”,起名为“热汗生活,SweatLife”,让顾客心向往之。
就是这样一条裤子、一个“正能量”社群,送lululemon从加拿大冲到美国加州,热爱瑜伽、冲浪的加州白富美们人手一条,在社交平台狂炫。lululemon成为最大的行业黑马,后来市值甚至超越了国民度更高的Adidas。
不过,2015年发生在lululemon内部的一场变革似乎预示了如今的命运走向。当时Chip Wilson失落地走出温哥华的lululemon总部,他觉得公司的初心已然不在。在发展理念上,他坚持走“中产女性”路线,他表示“当所有人都是你的顾客时,你就没有顾客了”。然而董事会的意见却截然相反,认为lululemon应该走“大众化”路线。
斗争的结果是Chip Wilson出局了,被迫离开了自己亲手创立起来的商业帝国,每隔一段时间就出来抨击和嘲讽lululemon管理层一番。
2018年7月,lululemon从丝芙兰请来了美洲区总裁Calvin McDonald出任CEO,并高调开启多元化业务,杀向资本更有想象空间的男装和鞋类市场。
2019年上任之初,McDonald率先提出一个小目标:“2023年男装销售额翻倍”。结果2021年就提前实现了,紧接着McDonald提出了一个更加激进的计划:2026年男装收入翻倍。
男人们能拯救lululemon吗?男装在lululemon的业务盘子中毕竟基数小,初期销售额增长并不难,要真正考量其成效,更客观的数据是营收占比和增速。数据显示,lululemon收入结构中男装占比在2019年时是23.5%,到2024年上涨到25.2%,可以说不影响大局。
为了卖男装,lululemon摒弃了细分领域,主打模糊的运动休闲市场,甚至请了顶级运动员代言来做宣传,广告费用猛涨,可惜销售效果不佳,所以lululemon不好卖了还真怨不到男人头上。
至于鞋子板块也是资本追逐的热点,前有昂跑、HOKA被捧上「中产新贵」的位置,lululemon对此寄予厚望。在2022年率先推出首款女性跑鞋blissfeel,2023年又推出男性运动鞋Cityverse,欲借此撬动男性市场,将鞋履发展成第二增长曲线。
尽管lululemon在鞋履上做了不少,但以耐克、阿迪达斯为代表的传统运动品牌,已经建立起较高的专业性壁垒,昂跑等新贵们也来势汹汹,想要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认知还比较难。目前鞋履业务对其整体营收贡献有限,业绩尚未被单独披露。
期间,lululemon还曾进军童装和智能装备领域,童装品牌Ivivva已彻底停止运营,智能健身镜Mirror也逐步停产。品牌直播间有个高赞评论说道,“它靠瑜伽服起家,如今产品线越来越多,有点像杂货店了”,印证了其日渐模糊的定位。
创始人Chip Wilson在《lululemon方法》中也提到,“我坚决认为,我们不需要将我们的产品线多元化,而是应该将重点放在核心产品的持续设计和创新上。”
那lululemon的核心品类,女装市场表现又如何?
02 出走的灵感缪斯
2018-2020财年,lululemon的女装增速从24.3%下滑到9.3%,特殊时期短暂回升后,又回落到2024财年的9%,核心业务增速不及预期才是lululemon着急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二级市场则表现得更直观一些。在2025年,lululemon的股价经历了灾难性下跌,截至9月,lululemon从历史高点下滑了将近70%,是标普5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股票之一。
不过客观地说,其业绩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劲。
2025财年一季报,lululemon遭遇四年来首次一季度净利下滑;但营收仍在增长,美洲地区(美国、加拿大)净营收同比增长3%,中国大陆市场净营收增速达21%。
到2025财年第二季度,lululemon实现营收25.3亿美元,增长7%,略低于市场预期的25.4亿美元,毛利率略微下降了1.1%,仍高达58.5%。其中lululemon美洲地区净营收只增长了1%,中国大陆净营收增长25%。
营收确实还是在增长的,但这对于习惯了增长强劲的优等生来说,确实压力山大。
Chip Wilson的观点是,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另一个只会追求季度增长的服饰公司,它需要远见,品牌可以持续增长,但增长本身不是成功的象征。
不少消费者也表达了对品牌的失望,“lululemon就经典款还不错,新品越来越草率了,换个颜色换个长度就拿出来卖,包包配饰更是没有了自我特色”,社交媒体上不少老粉吐槽这个极具颠覆性的品牌已经丧失了创新力。
2025财年二季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lululemon高管也承认,部分核心系列如 Scuba、Softstreme等面临消费者审美疲劳。
从内部来说,产品为王。lululemon正面临从设计到质量的双重讨伐。比如售价850元的Align系列瑜伽裤和最火的define上衣,均采用Nulu面料,起球、脱线、勾丝是消费者控诉的重灾区。
创新力的缺乏和质量的缺失,是lululemon走下神坛的重要原因。口碑下滑、销量承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库存风险。在第二季度末,Lululemon的库存为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增幅是营收增长的3倍,供需失衡就需要清库存,最有力的手段便是打折。而当一个高端潮流消费品开始打折时,品牌价值也跟着大打折扣了。
此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护城河不深,缺少独占面料。其供应商儒鸿在服务lululemon的同时,还在为耐克、阿迪达斯、GAP等品牌供货。就连lululemon自己也承认:我们的产品在面料和生产工艺上通常没有专利,竞品可以效仿。
而外部环境对lululemon同样不友好。
首当其冲的就是关税问题,高关税势必会提高产品成本,关税在2025年给lululemon的利润带来超过2亿美元的减值。
其次,除了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还有不少外来新贵盯上了lululemon的地盘。比如美国的时尚品牌Alo Yoga成为新的潮流风向标,在短短数年内营收破10亿美金,而Alo所主张的“it girl”也开始取代“super girl”,仿佛穿上Alo人人都是“纽约上东区的富家女”。还有一家品牌名叫Vuori,企图用多功能和极致的舒适感分一杯lululemon的羹。它们目前的销量虽比不上lululemon,却在打破lululemon的市场定位,戳破其溢价泡沫。
lululemon创始人Chip Wilson在公开信的结尾,也给出了lululemon四条需要勇气的“重生之路”:
1.把产品与品牌重新放回核心,而非财务报表,让创新回归;
2.让创业者精神重新进入董事会;
3.把创意领导权交还给懂产品、懂文化的人,而非财务管理者;停止讨好华尔街而牺牲客户体验;
4.重新找回“缪斯”——那个激发品牌灵魂的女性。
不知道能否如愿唤醒这个“沉浸在数字增长中的巨人”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本原财经”,作者:本原财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