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成员性格迥异的团队?

红杉汇·2025年10月14日 08:12
正确激发团队不同性格成员的最大潜能

相关研究表明,管理者平均每月需花费近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应对各类职场冲突,人力资源负责人为此投入的精力甚至更多,他们常常需要处理因沟通失效、个性摩擦或职责模糊所引发的各类深层问题。

为有效应对人才管理这一挑战,管理者应当将冲突管理纳入日常运营体系,而不仅仅视其为被动响应手段。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氛围诊断”机制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定期的匿名调研、一对一沟通或专题座谈会,主动收集员工在协作、反馈和角色认知方面的真实感受,从而在问题萌芽阶段识别潜在冲突源。

此外,管理者还可以推动成员跨团队协作,并以项目为载体,在可控范围内暴露差异、磨合认知,争取将差异化观点转化为创新解决方案。

尽管带领性格迥异的团队是管理者最头疼的难题之一,但只要掌握方法,即便团队成员观点相左,也能巧妙化解矛盾,打造高效协作的团队。本文总结出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方法论,帮你把“个性碰撞”转化为团队生产力。

建立机制,直面冲突

冲突并非危险信号。在健康、高效的团队中,冲突恰恰说明成员们积极投入、重视结果。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回避冲突,而在于如何在不破坏信任的前提下化解冲突。

管理者可建立固定沟通机制并直面冲突——这可不是简单增加会议次数,或是搞些流于表面的进度同步。

在这里,“固定沟通机制”(Ritual)指的是在日程表中预留出稳定、可预期的时间,让团队成员能坦诚交流:哪些事进展顺利、哪些事遇到困难,以及需要彼此提供什么支持。这类时刻能起到一个“减压阀”的作用,让问题在变成怨气之前被释放出来,同时也营造心理安全感,让大家有说真话的空间。

最强大的团队文化,并不是一团和气,而是成员之间有稳定的沟通节奏、冲突后的修复能力,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固定沟通机制提供了结构化框架,直面冲突问题则能缓解紧张。两者结合,就能创造在困难时刻依然可靠的信任。

化解性格冲突三步法

大多数人其实都清楚自己的性格“类型”。因此,当客户或团队出现长期的个性冲突时,可以采用三步流程来化解。

第一步,沟通会以小组形式进行,但所有人都会提前拿到问题清单。每个人都要回答一组关于自己的问题,包括优点、缺点和“情绪痛点”。

第二步,每个人要找出自己可能会惹恼他人或触发他人负面情绪的行为。

第三步,每个人要想出一个办法:当团队里有人惹到自己时,如何让自己不受影响。

最后,每个人都要承诺采取一个具体策略,来减少或停止自己身上最容易惹恼别人的行为。

这个流程的好处在于,它让大家都更了解彼此,也更了解自己。而且当你承认自己有某些令人烦躁的习惯时,所有人都暴露在同样的脆弱中,这会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同时,制定出既能减少“惹人烦”,也能减少“被烦扰”的策略,有助于长期缓解冲突

用集体活动化解代际冲突

在管理风格上,95后、00后倾向于即时反馈、快速决策和直接沟通;80后则更偏好结构化的流程和周密规划,矛盾自然产生。

管理者可以把冲突解决机制建立在运动和健康活动之上,比如经常组织集体跑步、瑜伽课、马拉松。

运动带来内啡肽,降低压力荷尔蒙,还能创造积极的共同体验。大家再回到工作中时,首先会看到的是“人”,然后才是“同事”。

研究冲突背后的行为模式

当人们说“性格冲突”时,其实往往是在描述别的东西,更常见的是缺乏共同的语言去表达“压力”“权力”甚至“归属感”。

管理者不要急于解决冲突,而是先去观察它。看看冲突背后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有人在无意识地扮演某种角色(保护者、表演者、修复者、隐形人),同时在应对某种威胁。当你看清这一点时,冲突就成了一种可识别的模式,而模式是可以打破的。

团队凝聚力不是靠强求互相喜欢建立的。真正的凝聚力往往产生于人们卸下伪装、不再表演,开始真诚参与的时候。这需要一个包容复杂性的系统,以及领导者营造的安全氛围——在这里,犯错不可怕,承认无知没关系,角色转换也完全OK。

将焦点从自我转向共同目标

处理性格冲突,核心不是化解矛盾,而是释放团队潜能。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问题从“谁是对的?”转变为“我们要一起创造什么?”。

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以制定“团队约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准则,比如“先分享初稿,再打磨细节”“先问清楚,不提前假设”“沉默不代表同意”等等。当大家理解了彼此的节奏,尊重对方的沟通偏好,每个人都能贡献关键价值。

为摩擦设计空间

性格冲突无法“修正”,但你可以设计一种环境,让这些冲突不阻碍团队前进。

以市场团队和销售团队为例,这两类人往往性格迥异。在这个过程中,调解并不总是有效。更有效的方法是重构他们的互动方式:减少直接的一对一对抗,转向共享文档和异步更新,并用KPI作为中立基础。与其强迫他们“喜欢彼此”,不如让他们在不和谐中也能高效共事。

久而久之,这种异步协作就会降低情绪温度。他们的风格始终不合拍,但能彼此尊重结果。团队氛围因此改善,不是因为团队解决了冲突,而是因为团队不再强求和谐,并有意为摩擦留好空间。

建立“最小可行共识”,推动进展

亚当·格兰特认为:人们不需要在所有事上达成一致,只在最重要的事上达成最低限度的一致即可。

比如团队的两位内容策略师一直无法达成一致:一位极度关注用户数据,每天盯着管理后台看各种指标;另一位则更相信直觉,注重内容的语气和感觉。

他们的KPI是一样的,但方法完全不同,这时,管理者可以让他们列出三条双方都认可且不容妥协的原则。

尽管他们还是有分歧,但分歧变成了“有建设性的”,他们共同制定的三条原则也成为了合作的支点。解决冲突的关键在于,促使人们就某些基础问题达成共识,确保工作向前推进,其余的分歧则可以暂时搁置。

归根结底,冲突管理的终极目标并非消灭分歧,而是不断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倘若管理者能够将上述策略融入日常工作,团队成员将更容易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形成开放、信任且极具韧性的企业文化,这正是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持续进化的核心优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红杉中国,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这里,红杉与你同行!

下一篇

一场行业“压力测试”与价值回归的开启。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