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VC/PE已死,只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

家办新智点·2025年10月13日 15:53
全球私募股权行业正遭遇系统性困局

不止中国,全球范围来看,私募的“黄金年代”已退潮,LP“现金为王”与审慎情绪蔓延。 

募资与关账数量双降,头部集中加剧,中小GP被动出清。与此同时,AI优质标的配售大战升温,VC与PE呈两种速度的分化。 

行业正从“规模至上”的套利神话,回到“质量优先、真金白银回款”的现金现实。 

“名存实亡”

“许多私募股权机构其实已经死了,只是他们自己还不知道。”一位投资机构高管直言。

在中国,行业“出清”持续推进。

据中基协公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2日,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24061家(2014年1月17日,中基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此后开始对私募管理人/基金进行登记备案与公示,注销统计据此累计)。近几年的注销高峰期出现在2023年左右,当年共注销2537家;2024年为1502家,2025年至9月22日为853家,空壳/僵尸(长期无在管或失联)、主动退出与合规报送缺失仍是重点清理的对象。

海外也在退潮。英国Eisler Capital因业绩不佳、成本高企于2025年9月关闭;83North(前身为Greylock Israel)在完成第11期“最终基金”后宣布不再募资,仅保留存量基金管理。

家办新智点观察到全球私募股权行业正遭遇系统性困局:

募资疲弱:关账周期延长,LP配置更谨慎;2025年上半年全球募资同比下降约20%–25%。

退出受阻:IPO渠道狭窄,2025年上半年PE通过IPO退出仅14起、总额52亿美元,远低于四年前的370亿美元。

现金为王:面对续存或延长期限方案,LP更倾向直接退出。

融资成本高企:杠杆贷款违约率或升至1.75%,被投企业再融资与分红承压。

头部集中:资金加速流向大机构,中小管理人关账更难。

养老金等LP被困旧池:退出难、资金锁死,压缩再配置空间。

DPI持续疲弱,老基金难清、新基金难募、续存工具泛滥,LP信任被消耗。那些业绩平庸、缺乏差异化与退出能力的管理人,正被市场静默淘汰。

这是一场自然的洗牌。

“黄金年代”已过

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黄金年代”已经过去。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扩张之后,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管理资产规模去年出现自2005年贝恩咨询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的首次下滑。截至2024年6月,该行业的资产规模同比下降2%,至4.7万亿美元。

过去10年,资本持续涌入把行业推至前所未有的体量,也埋下了“疲态”。

如今,美国收购基金持有逾12,000家企业,按当前回款速度,LP约需9年才能拿回本金;与此同时,贝恩估计全球18,000+支基金正寻求约3.3万亿美元的新资金;“干火药”(dry powder)约1.2万亿美元仍高企,其中近四分之一是至少四年前承诺、如今尚未部署的资金。

结果便是一级交易放缓、基金周期被动拉长,DPI成为核心KPI——卖不掉就分不出,分不出就募不到,“飞轮暂时失灵”。

行业内甚至判断:“VC/PE已经迷失方向,必须回到买—卖—为投资者创造回报的本业。而VC/PE能否活下来,要看下次募资时LP是否愿意原谅它们。”

退出难

某实业家如今正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如何出售手中的资产。作为LP,他将部分财富投向多家基金,却对近年来分红匮乏深感沮丧。疫情后交易与IPO放缓,私募基金普遍难以顺利退出。

“私募股权已经见证了它最好的时代……他们无法退出。退出太难了。”他说,“LP非常沮丧。他们在质问:‘这五六年你一分钱都没返给我。’”

面对困局,行业开始自救。当一级交易停滞、DPI承压,接续基金(Continuation Fund)与二级市场成为主要的“回流工具”:基金将旧资产卖给新基金,引入新资金,为想退出的LP提供现金,而愿意长期持有的LP则续期滚动。

批评者指其存在利益冲突——买家和卖家是同一方;支持者则辩称,我们引入了新的外部投资人,他们会帮我们验证价格、确保交易公平。据投行数据显示,全球接续基金在近年激增,仅去年一年就增长约50%,规模达760亿美元。

但在上述实业家LP看来,这更像“史上最大的骗局”——“卖不掉的公司,就再加一轮杠杆。”他透露,自己曾被推荐收购数十家由PE持有、寻求退出的企业,但“没有一家值得交易”。“一年前我们看过70家希望与我公司合并的公司,全都是杠杆太高、想借壳上市的PE项目,”他说,“我当时的反应是,为什么要替别人收烂摊子?”

募资“真空期”

2024年年初,知名风投机构Insight Partners原计划启动第13期旗舰基金,目标规模高达200亿美元。但随着科技估值回落与流动性收紧,公司承认在2020–2021年间“高位买入过多、出手过于激进”,并在2024年中期致信 LP,承诺优先返还部分资本并控制节奏。

随后,基金目标被下调至125–150亿美元。最终,该旗舰基金及其并行结构性基金于2025年1月完成关账,合计规模约125亿美元。部分市场消息称其中主基金约募得115亿美元,成为行业“认错—调整—重建信任”的缩影。

这一趋势在全球蔓延。截至2025年6月的12个月,全球PE募资降至七年低点,管理人纷纷以降费或折扣吸引LP。到9月,收购与成长基金募资仅3100亿美元,较去年下降22%,远低于2021年峰值6610亿美元。

基金数量亦锐减——截至9月仅388支基金完成关闭,预计全年仅为去年的一半。PitchBook数据显示,募资在各主要区域普遍下降,亚洲和欧洲跌幅最大。“与几年前的狂热相比,如今几乎所有基金都在挣扎。”一位分析师指出。

中国市场美元基金尤其承压。2024年面向中国的美元VC募资仅13亿美元(2021–2022年两年总募资约300亿美元),2025年虽有回暖迹象,规模仍远不及2024年。

总体来看,回款放缓迫使机构下调目标、推动二级与GP主导型退出,行业陷入“募资真空期”,正等待下一轮信任重建。

“不那么在意LP”

一位美国养老金经理直言:“当一些基金经理变得庞大后,会滋生傲慢,他们不再在意LP。那些曾在第二、第三支基金中创造价值的合伙人,如今都在游艇上,不再管事。”

上述实业家LP也批评称,许多私募股权管理者更热衷募资而非经营,“他们90%的时间在募资,只有10%的时间在管公司。参加几次董事会、吃个晚餐,就能解释为什么计划没执行。”

在流动性吃紧、退出受阻的周期中,一些GP优先考虑自身费率与估值管理,而非LP的现金回流与公平条款:

接续基金:GP将资产卖给自己设立的新基金,延长持有与收费周期。

资产净值贷款:以资产抵押借债向LP派现,提升DPI但并未真正退出。

尾部基金:基金尾期里剩下、体量小且流动性差/难退出的资产包。相关数据显示,全球存续超10年的尾端基金资产已达6680亿美元,LP每年仍支付30–130亿美元管理费。

合规与透明度不足:2025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12家机构罚款6310万美元,涉及Blackstone、KKR、Apollo、Carlyle、TPG等。

利益冲突:部分顾问或二级买家既为LP提供建议,又参与交易,角色重叠。

权力偏向头部GP:募资低迷中,中小机构受挫,但头部GP凭品牌仍获支持,议价权并未回流LP。

总之,LP的情绪在“沮丧与谨慎”间徘徊,不愿再轻易追加承诺。

一份调查显示,88%的受访者表示未来12个月将拒绝向至少一位现有管理人追加出资;其中5%计划拒绝大多数管理人,19%将拒绝“相当数量”的管理人。即便市场预期2025年降息、政策宽松,LP的现金短缺与谨慎态度仍将持续。

而在家办领域,据调查显示,英国家办计划新增私募股权投资的比例从73%(2024年)降至35%(2025年),原因为:经济前景不确定;其他市场短期机会更吸引;此前投向VC/PE的资金尚未回流,LP尚处于普遍“消化中”;多数机构配置已满、等待回款。

从套利神话到现金现实

过去,市场存在系统性错价,早期PE通过“低价收购+杠杆+运营改进”在估值与利率顺风中高价卖出,赚得盆满钵满。如今优质标的稀缺,剩余企业也学会了加杠杆、雇顾问、提效率;加息推高融资成本,基金间抛售竞争激烈,退出溢价难再维持。

行业由“买便宜、卖更贵”转向“靠经营兑现现金(DPI)”。持有期更长、回报更依赖现金分配,LP关注点从追逐alpha转向“可兑现的回款”。

行业逻辑回归本源——“我给你1美元,你能还我多少?”两三倍回报不再普遍。美国PE在2021年见顶(单季回报13.5%),到2024年仅0.8%。

2025年,本被期待的并购复苏未现,关税与政策不确定性反而让交易更难。即便美联储9月小幅降息25个基点,但LP态度依旧谨慎。PE巨头加速面向401(k)资金的“零售化”,但流动性安排与透明度成新考验。

与PE“卖难、募难”相对,AI赛道出现资金争夺。如今,资本市场正在分化:一边是PE的降速重置与质量优先,一边是VC在少数稀缺标的上的极速竞逐。未来属于那些足够庞大、能与摩根大通等竞争,或在细分领域找到独特定位的机构。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家办新智点”(ID:foinsight),作者:foinsight,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