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在成都投了一家“0卡糖”

36氪的朋友们·2025年10月13日 11:01
成都市早已前瞻性地布局了这条赛道。

盈嘉合生最有辨识度的,并不是在“代糖”领域内的身位,而是他们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合成生物。

前不久,创新工场在成都完成了一笔投资,对象是一家甜菊糖苷生产销售商——四川盈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

甜菊糖苷是什么?

你一定经常在便利店里见到很多标注着“0糖0脂0卡”的食品和饮品,之所以能在“0卡基础上还尝得到甜味”,就是“代糖”在发挥作用。而在所有代糖类别里,甜菊糖苷是风味上最接近“蔗糖”的一种,但根据资料,热值仅为蔗糖的1/300,因此被作为代糖的核心成分被大量使用。

目前我国是甜菊糖苷最大的生产国,而盈嘉合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甜菊糖苷供应商之一。

全球限量版“甜味工厂”

盈嘉合生成立于2015年,专注于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天然产物,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医美、营养保健、食品饮料等行业,是成都天府新区合成生物赛道的代表企业,拥有国内最大的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发和生产平台。其自主研发的稀有甜菊糖苷成分莱鲍迪苷I(Rebl)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公认安全)认证。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只有三家企业获得该成分的GRAS,盈嘉合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自2019年起,盈嘉合生凭借合成生物技术打造的甜味剂产品,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跻身多家国际知名食品与饮料企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公司在英国、东南亚等地区的销售额也持续攀升,更有望进一步开拓日本、韩国等新兴市场。

除了甜菊糖苷,盈嘉合生现有的产品包括辅酶Q10、新型甜菊糖苷、β-烟酰胺单核苷酸(简称NMN)香兰素等,公司产品管线覆盖制药、保健品和食品多个领域。

最近热度很高的罗汉果也在其中。据盈嘉合生官网的介绍,它对糖尿病患者与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格外友好。罗汉果自带甜味却不会影响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安全合适的选择,吃起来更放心。另外,它也不会引起蛀牙,对改善口腔健康很有帮助。除此之外,罗汉果还具备抗炎特性,能帮忙减轻炎症,为整体健康助力。

不过盈嘉合生最有辨识度的,并不是在“代糖”领域内的身位,而是他们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合成生物

目前甜菊糖苷的主要的提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化学合成技术从甜味菊中提取,另一种是利用发酵罐中的微生物产物进行制备提纯。

这两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很明显:前者非常“天然有机”,很符合人们印象中的“绿色”标准,通过对甜叶菊叶片进行干燥、粉碎等各种加工,最终得到甜菊糖苷,但缺点是往往需要大规模种植甜味菊,且和所有植物类产品有着相同的“通病”——损耗率极大、利用率极低——只有10%能被实际利用,剩下90%都会成为废渣。

至于后者,指的就是当下热门的合成生物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植物直接提取法,用发酵罐进行合成生物生产,成本优势很明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一个发酵罐提炼出的甜味菊苷,产量就能抵得上千亩甜味菊提取后的总量。

除了成本,合成生物这条路径还能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很多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的丰度本就很低,靠传统方式根本没法实现产业化生产。所以选择合成生物技术来做产品,不只是因为它是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符合PMF原则的可行路线。盈嘉合生创始人兼董事长华君在202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年产值达2亿元左右,根据规划,力争新厂区于2025年内投用,3年内会争取年产值实现10亿元。

但缺点在于,合成生物技术是基于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的一种新的“类工程技术”,中国在这一赛道起步较晚。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为标志,中国合成生物开始系统性地成为一条产业赛道,大概起步于2008年前后。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工程研究中心(NRC)已经在爱荷华大学成立第二个生物可再生化学品中心(CBiRC)了。

直到四年后,国务院才出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从医药、医学、农业、制造、环保、服务等六方面,全面规划生物领域的发展,其中提到:

到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到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研究完善引导生物企业加大长期研发投入的财税激励机制。通过国家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推动设立一批从事不同阶段投资的专业型生物产业创业投资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对生物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引导担保机构积极提供融资增信服务。

落实《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加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重点培养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型人才、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人才、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人才、国际化发展人才、管理人才及团队。

这还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起步,产业化的起步则进一步延后:

根据公开数据,在2018年~2020年的三年里,合成生物赛道的年投资总额始终在50~100亿人民币的区间徘徊,每年获得融资的公司数大概在20家左右徘徊

2019年《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发展纲要》发布,合成生物作为“新蓝海”的潜力开始被看见。2020年,上海凯赛生物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合成生物第一股”。然而,此时距离全球首家合成生物上市公司Amyris上市已过去整整十年。更值得注意的是,凯赛的核心产品“长链二元酸”实现规模化生产已过去17年——这背后是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与近二十年的研发和产能建设。

再次横向对比,根据合成生物学专业论坛SynBioBeta的数据,国外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在2020年获得了78亿美元融资。在公司层面,单笔交易规模也很可观,其中National Resilience, Inc.筹集的最大一轮融资为8亿美元

但无疑,变化确实已在悄然发生。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2022年《“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新的顶层设计陆续出台,从产业引导、科技伦理到生物安全保障,为我国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构建起制度基础与发展路径。当年,在外部环境与客观因素推动下,医疗应用领域热度攀升,合成生物赛道迎来投资爆发:全年融资总额突破200亿元,获投企业数量较2020年翻番,达到45家。中国合成生物领域,终于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而在科学技术领域,我国已经有了“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它战略布局了合成生物科技研发资助计划,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重点专项,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布局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创新平台。

其中,中科院植生所王勇团队在“大肠杆菌从头合成甜菊糖苷类化合物”上的突破,使关键中间体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为后来盈嘉合生打下超30%成本埋下伏笔,而王勇本人也在盈嘉合生担任高管。

天府的“大生物”计划

在盈嘉合生的发展轨迹中,总部所在地“成都”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史上,选址一直是个复杂且苛刻考量。大量案例证明,只有那些人才、资金、学术资源、基础设施等多种发展要素完备的地区,才能涌现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美国波士顿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早在1846年,在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州总医院(MGH)首次公开演示乙醚作为麻醉剂。到了1869年,波士顿就成立了全美第一家专科儿童医院。这些第一确立了波士顿在医疗上的领先地位,大量的人才向波士顿汇集。1782年,哈佛医学院成立,这是波士顿第一家、全美第三家医科大学。

随后的几百年里,波士顿地区的哈佛、MIT等世界顶尖高校为当地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与科研动力;而包括麻省总医院在内的多家顶级医疗中心,不仅承担诊疗职能,更成为临床研究与技术转化的重要平台。

时间来到当代。2008年,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推出了高达10亿美元的生命科学激励计划;十年后的2018年,又追加了6.23亿美元的税收与债券减免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之下,波士顿逐渐构建起强大的产业吸引力——截至2022年,全球前20名的制药企业中有19家在此设立总部或研发中心,更有几百家医药企业在此汇聚。

美国著名医学健康杂志STAT撰文盛赞:“十多年来,波士顿一直是世界生命科学产业无可争议的中心,没有其他城市能与之匹敌。波士顿和剑桥的实验室空间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大。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入该地区,推动初创企业的发展……”

美国听力药物研发商Decibel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史蒂文·霍尔茨曼(Steven Holtzman)表示:“……接近尖端大学的基础研究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与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因为我们开始了解患者的作用。……这里有更强大的生物医学机构,这是关键的转折点。”

可以说,波士顿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高地,离不开“医疗-学术-政策-资本-产业”多个维度的高效协同与系统支持,缺少一个,都会让企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波士顿的成功经验也恰恰证明,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系统性的支持。在这一盘大棋中,合成生物技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前景广阔的新兴力量,自然也受到了天府新区乃至其所在城市——成都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成都市早已前瞻性地布局了这条赛道。

医药健康产业是成都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成都市以产业建圈强链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诊疗3条产业链为代表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通过加快打造大批医药专业园区,全力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成都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取得药品上市批件133个,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其中天府国际生物城就是成都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园区,这里在9年孵化了6家上市公司,是成都和中西部的重要医药产业引擎。生物城聚焦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健康服务5大领域,以及新型疫苗、抗体药物、血液制品等18个细分赛道,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累计落户项目超300个,总投资超1400亿元,吸引了赛默飞、GE医疗等跨国药企,以及国药蓉生、苑东生物等本土龙头,汇集产业人才1.8万余人。

在此基础上,成都也是国内众多新一线城市中,最多也最频繁提及“合成生物”产业的城市之一。例如2021年发布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提到:

-超前布局量子互联网、太赫兹通信、合成生物、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争取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

-聚焦抢占前沿领域发展先机,培育发展北斗星链、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集群,构建一批未来产业增长新引擎……

此外成都市政府还单独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对合成生物有多处描述:

合成生物在替代传统化工方面的无限前景,甚至已经在粮食淀粉工业合成方面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在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生物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加快布局生物经济,是抢占发展先机的重要方向……

加快建设具有技术突破性、全局带动性和重大引领性的合成生物孵化器,推动合成生物领域突破发展。

这也为以盈嘉合生为代表的成都本地合成生物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另外,合成生物技术与传统医药健康产业的协作空间十分巨大,它已经带来一系列颠覆性创新——从实验室高效精准培育疫苗,到基于基因编辑和细胞疗法的个性化治疗。工程微生物被设计用于制造新型抗生素,有力应对耐药菌的进化威胁,为抗感染领域开辟全新路径。亦或是通过更好的效率制备医药原材料,助力药物成本下降,把更好的药品提供给消费者。

而盈嘉合生的辅酶Q10粉末就常用于制药行业。根据其官网的介绍,它用于配制旨在改善心脏健康并控制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补充剂。研究表明,补充辅酶Q10粉末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并降低心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此外,它还可以缓解他汀类药物诱发的肌病相关症状,这种疾病的特征是因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而导致肌肉无力和疼痛。

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整合与技术创新三管齐下,成都有望在合成生物这一新兴赛道上后发先至,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生物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或许,我们将来能看到一座类似于波士顿肯德尔广场的“生物医药之城”在天府新区拔地而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东四十条资本”(ID:DsstCapital),作者:张洪泽,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探路者,何以“迷路”?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