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湖南小城的特产,多少人吃一口就哭了
年轻人的嘴再硬,总有哭着“投降”的一天。
短视频里,一位挑战者连吃十包“缺牙齿素毛肚”,从自信满满到原地跺脚,只用了几十秒。这素毛肚不仅让国内年轻人跃跃欲试,还吸引了不少海外网友。
有人形容,放进嘴里的素毛肚,仿佛两根通电的电线,舌尖、口腔瞬间产生触电的痛感,辣得人痛哭流涕、满地打转,猛灌一瓶冰饮料,都没法把那可怕的辣感给压下去。
△缺牙齿挑战,约等于变态辣挑战。(图/bilibili截图)
小小一包零食为何辣度爆表?研读配料表,却一眼瞟到产地:湖南省益阳市。这座不算热门,却诞生了缺牙齿、味芝元、洞庭哥等吃辣挑战“守擂大将”的小城,靠字面意义上的“火辣”把全国的注意力都拉了过去。
这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地方?当地人的舌头究竟是什么构造,竟容忍这样“爆辣”的食品横行多年?
01 爆辣零食,从益阳闯出圈
爆辣挑战,一开始只在小圈子里流行。
几位嘴硬人凑在一起,谁也不服谁,于是开始比谁能吃得更辣。他们试探辣度“天花板”,拍下自己辣到变形的瞬间,再上传到社交平台。经过众多博主的亲测,“缺牙齿香辣素牛肚”被推到爆辣“大boss”的位置。
△“缺牙齿”,太太太辣了。(图/小红书截图)
这些“五官暴走”的视频,吸引众多网友点赞。为了追求更刺激的节目效果,有人用“缺牙齿”混搭川渝火锅,有人用来拌火鸡面,网友的脑洞不断撩拨围观者的好奇,让它成为“专治嘴硬” 的社交道具。
最炸裂的一幕发生在去年。长沙街头,美国主播“甲亢哥”被粉丝投喂了一包“缺牙齿”素牛肚。他毫无防备地尝了一口,直接被辣到冲去揪住粉丝的衣领。
△“甲亢哥”被辣出痛苦表情的视频截图。(图/bilibili截图)
这名场面使中国这款爆辣零食火到海外,评论区里充满外国网友看不懂但好奇的评论。越南、韩国甚至非洲的嗜辣人,都想方设法买来几包试试。
其实,“缺牙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零食品牌。在湖南益阳,这种“能辣得人满地乱爬”的零食,已悄悄生长了快10年。
最早的时候,它只是一个做卤鸡鸭起家的地方小厂。后来做辣条,再后来盯上魔芋零食,老板秉持“与其平庸,不如极致”的信念,搞出4款爆辣素牛肚作为主力产品。
△跟朋友打赌的惩罚:连吃“缺牙齿”爆辣零食。(图/B站@秋婷饿了)
最先被征服的是湖南本地的学生,爆辣零食成为学生间对赌输了的惩罚。接着是云贵地区,这口爆辣零食精准击中部分人的重口味。
“缺牙齿”名字本是源于老板创业期骑车摔了而把牙齿磕掉的轶事,可如今却被年轻人诠释为“被这食物狠‘抽’一嘴巴,辣到牙齿都‘站’不稳。”
生产爆辣零食的益阳,估计从没想到会用这种方式,走进00后的心里。如果说短视频让“缺牙齿”成为爆款,那么把它做得这么辣、这么狠的底气,则来自整个益阳的味觉文化。
02 这辣味美食城,或许湖南最冷门
益阳离长沙很近,高铁30分钟可达。它不靠海也不临边,没有爆红的景点,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在湖南众多城市里,它算得上最“低调”的那一类。
可正因为没有成群游客的冲击,益阳的美食保留着难得的地道。当地人爱说自己嘴巴刁,每一家能屹立不倒的店铺,都经过本地人严格筛选。就算是看似普通的麻辣烫,在益阳也得不同凡响。
一到饭点,益阳老城街头就飘着一股浓郁的卤香。和其它地方不同,益阳麻辣烫是围锅而吃。一口大锅被分为几格,红油汤底咕嘟冒泡,各种荤素串串浸润其中。锅底是每家秘制的牛骨汤,咸辣过瘾。本地人说,出了这地方就找不着这个味。
带着脆管的心肺、一抿脱骨的鸡爪、脆嫩爽口的藕片、卷着香菜的牛肉……几乎每样都是必吃经典,让人停不下筷子。热到鼻尖冒汗,喝一口冰甜绿豆汤,辣意被压下去,浑身都舒畅。
这里不是称重收费,而是按竹签计价,从五毛到三五块不等。十几块钱就已是放开肚皮畅吃的状态,三四十块能吃到扶墙。
除了亲民的麻辣烫,益阳还有能镇场子的大菜——湖鲜。资江穿城而过,洞庭湖近在咫尺,湖鲜与辣味在这里天然适配。
一条剁椒刁子鱼,鲜味和辣味在舌尖同时炸开;南县的小龙虾个头扎实,蒜香与辣油裹着壳,嗦起来特别上头;烤鱼端上桌,外皮焦香,鱼肉带汁,辣味在缝隙里一路渗透。
△不爱吃鱼的人也无法抗拒益阳的湖鲜。(图/小红书截图)
益阳人把鲜和辣理解得很通透。鱼再清淡,却不能少了蘸料;虾再鲜甜,也得要用辣来提神。江湖的湿气加上辣椒的劲道,让这里的鲜辣多了一层无法复制的自然底色。
作为一个鱼米之乡,益阳的小吃体系也是相当完备的。臭干子排在必吃榜榜首,小方块炸得外壳脆硬,咬开却软嫩多汁。
油碗糕、小炒架藏在巷子深处,没有营销套路,却家家都有自己的忠实粉丝。一个鸭霸王火锅里,鸭翅鸭掌被炖得酥嫩,一夹就脱骨,厚辣热香直冲眉心。据说,这里的大人会带头把小吃当成正餐来吃,当地小孩真幸福。
△摆盘越朴素,滋味越地道。(图/B站@龙小班77)
与美食相佐的,少不了饮品。长沙有自己的奶茶,益阳有自己的擂茶。益阳安化的擂茶,有清水擂茶与米擂茶之分。米擂茶浓稠如粥,像一碗香喷喷的稀饭,辅以生姜、食盐和胡椒等调味。这杯擂茶甜咸口都适宜,更适合湿冷的冬天享用。
在益阳,味道从早到晚层层铺开。早晨粉店里,一碗酱香肉美的米粉唤醒打工人的胃口;桥北街口的油碗糕刚出锅,“嗞啦”作响;老城巷子里的臭干子,炸得外脆里软;围着一锅吃的麻辣烫,红汤一直滚烫。
益阳没有刻意打造的“网红滤镜”,也没有过度开发的旅游业消解游客的体验感。味道是活在本地人生活里的,是为了过好每一个热辣日子而创造的。
03 “湘”辣零食潮流,相逢恨晚
人们常说“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如今的辣味潮流早已突破地域,蔓延到全国年轻人的餐桌。麻辣烫、毛血旺、小龙虾成了大学周边最稳的夜宵组合。
其实,中国人真正大规模拥抱辣味,是近四十年的事。快速城市化让标准化餐饮成为主流,麻辣味系的食物更容易被接受,也更符合现代节奏。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的曹雨在《中国食辣史》里指出,辣味的全国扩张,是饮食商品化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结果。
而对于爱吃辣的年轻一代,辣味还是味觉的过瘾探索。文化心理学家保罗·罗津说,吃辣是一种“良性自虐”,辣椒素刺激痛觉,随后大脑分泌内啡肽,给人带来轻微的快感。这就像坐过山车既怕又爱玩,辣出痛苦面具,偏偏还想再来一单。
更重要的是,辣天然适合社交。一桌红油火锅,所有人一起冒汗;一份麻辣烫,互相讨论谁更能吃辣;一起被辣到泪流满面,也是一种关系建立的方式。辣味制造了共同经历,制造了轻松的氛围,给年轻人留着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
不难发现,这一波辣味浪潮里,湖南几乎占据了零食宇宙的半壁江山。麻辣王子、翻天娃、劲仔……全国商超里常见的辣味零食,多半都和湖南脱不了关系。
整个湖南贡献了全国休闲食品三分之一的产值,从辣条到魔芋,从鱼干到卤味,几乎每一种流行口味背后都有湖南人的影子。湖南人不仅把辣吃进基因里,也把辣做成了产业,把地方偏好推广成了全国口味。
在社会需求和地域特色的双重影响下,益阳的爆辣零食恰好踩中了节奏。足够狠,又足够本地;味道真实,风格直给。辣味文化的风,把这座小城卷进了全国的味觉叙事里。
或许,益阳从来没想过要“出圈”,它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辣、吃辣,把鲜辣当成一座城市的日常温度。可当越来越多人在屏幕前被辣到崩溃,这座低调的小城也被悄悄推上风口。它靠着一股直给的香辣,创造最朴素的味觉记忆。
剩下的事,则交给了年轻人的嘴硬,和这一代人对“痛并快乐”的共同追求。
参考资料:
【1】“湖南辣”出圈,“缺牙齿”如何在拼多多征服00后?,潇湘晨报,2025-5-22
【2】湖南最冷门美食高地,寻味星球,2025-8-31
【3】中国最热辣的麻辣烫,把麻辣烫吃成“流水席”,地道风物,2024-10-18
【4】湖南,如何成为零食宇宙?,银河叙事Co,2025-8-14
【5】辣到原地升天,缺牙齿究竟制裁了多少嘴硬人,上流,2024-10-1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Travel”,作者:晓洋,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