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竞速,深圳如何追上海?

城市进化论·2025年10月13日 10:14
爆发期其实才刚刚开始

10月11日,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编制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正式发布。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报告提出“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的领头羊,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正加速从“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塑造者”转型。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青岛充分发挥其雄厚的海洋科教资源,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时至今日,我国海洋经济的年度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根据自然资源部此前发布的数据,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目标完成过半;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从发展前景来看,海洋经济的爆发期其实才刚刚开始。

分区域来看,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基于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港口航运体系完善、外向型程度高,南部海洋经济圈则有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的优势。

报告指出“沪深青成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引领者”,从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的坐标定位来看,上海位于“头部梯队”,总排名第四,其中,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相比之下,深圳和青岛均居于第二梯队,分别排名第11、第16。

图片来源:综合开发研究院

这其中,深圳的紧迫感或许更强一些。早在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这是深圳首次被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到了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当地学者看来,深圳是国家明确提出的两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与上海并列,且排序位居其前。在全国1.8万公里大陆岸线中,深圳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滨海城市。但从数据来看,2024年,深圳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409亿元、占GDP比重的14.7%。同期,上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破万亿,达到11387亿元,占GDP比重的21.1%。 

面对上海的“领跑”,深圳如何更进一步?“技术驱动”或将成为新机遇。此次报告中提到,深圳可推动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推动深海采矿机器人与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集成、LNG加注与智能调度算法联动;以及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按照深圳此前提出的下一阶段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明确要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十五五”末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杨欢,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管理团队:推2拉1带7,激发优秀、帮扶落后、带动中间。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