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都市圈“建群”,目标“世界级”
央视新闻消息,记者10月9日从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了解到,《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 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已于日前正式印发,围绕实现“七个一”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
“七个一”中排在首位的是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包括四方面创新:一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都市圈重要节点建设,强化交通、物流、产业、就业、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配置,更好发挥综合承载、空间联结、要素流通作用。
二是发挥重点区域战略先导作用,强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试验功能,推动跨域重点毗邻区建设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三是推动制度建设一体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规划、政策、立法协调机制。四是放大都市圈间协同联动效应,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轴带建设,向都市圈间联动要空间效应。
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地理经济学家戈特曼定义世界六大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就被列入其中。
数据显示,去年长三角GDP突破33万亿元,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经济规模跃居世界六大城市群第二位,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相关探索已推进7年,下一步怎么走?10月9日,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按照当地媒体报道,面向2035,长三角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是“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全球看,都市圈是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拥有纽约都市圈、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拥有东京都市圈,这些国际都市圈的发展高度决定城市群的发展能级。
聚焦于长三角,区域内共有六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其中,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已获批国家级都市圈。
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发展至今,成绩有目共睹,但短板亦不能忽视,比如有机制框架,但运转效率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规划落地保障不充分;有规模体量,但中心城市能级要提升等。另外,各个都市圈分开来看都很热闹,都市圈之间的连接和互动却不算紧密和频繁。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空间:合作、分工与差异》一书中指出,当协调成本大于交易成本,或某些地区负担超越效益,一体化合作难度将加大。着眼于当下,如何破解影响都市圈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
除了跨区域协调发展共建“一个群”,此次《行动方案》还提出了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产业创新协同、市场环境优化提升等多个方面的具体任务举措。
同时,强化组织实施机制,《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工作推进机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三省一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责任分工和跟踪调度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作者:杨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