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3万,去不起新疆「平替」?
每年十一,都是东北人凯斯回老家扮演大孝子的关键节点。然而今年,他却遇到了一个从未遇到的难题:
往年1000出头的单程机票,今年往返6000。
被机票贵到的凯斯,第一时间打开了抢票软件,候补了半个月才抢到一张29号的高铁票。为了回家,他需要额外搭上一天的年假。凯斯不懂,今年回家为何这么难?
很快,他就在女朋友的朋友圈发现了蛛丝马迹:
今年去东北追秋的人,比去新疆的还多。
图源:小红书@Leeson
随着游客涌入,水涨船高的远不止机票价格:
想看一眼阿尔山的秋色,你就会发现租车费令人咋舌;
想在海拉尔找个像样的酒店,结果几乎家家上千。套用互联网惯用的夸张表达:
第一批去东北追秋的人,已经破产了。
月入3万,去不起东北了?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东北一直是“物价洼地”的代名词。
在东北,人民币仿佛有专属汇率,1块钱能当3块钱花。
100出头到餐馆可以吃“八大金刚、四大美人”。
南方一串羊肉的钱,在锦州能撸一斤;
一线城市一个平方,在鹤岗能买一套带阳台的房子。
从一线城市到东北旅游的打工人,常常有一种老白男到泰国度假的土豪感。
平时吃点烤肉都要悠着劲,到东北放开撸;
平时出门如家汉庭轮着住,到东北直接套房安排。
可今年秋天,东北的物价却突然飙升。
随着追秋的游客批量涌入,往日被视作“物价洼地”的东北,在热度驱动下,也渐渐显露出刺客锋芒。
图源:小红书@momo
交通费用,是东北追秋最贵的花销。
深圳往返海拉尔的机票,需要一万块:
往年的临期跳水大法,今年也失灵了。
天天蹲守的机票价格,不仅捡不到漏,反而涨得比A股还好:
由于地广人稀,要到东北追秋,自驾是最好的方案。
阿尔山、小兴安岭等追秋胜地, 租车行的挂牌价,早已经悄悄翻倍;
一个假期下来,租车成本就要5000元左右,堪比钝刀割肉。
为了省钱,很多人选择从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落地,然后再租车开到阿尔山、海拉尔等目的地。
虽然交通的成本可以靠“邪修”省下来,但住宿的成本就没办法了。
以热度比较高的阿尔山为例,十一期间的酒店住宿普遍涨到了500+;
个别位置或者条件稍好的,就要一天2000。
以往被看做经济适用型的如家、汉庭,价格也涨到了4位数:
位置比较好的连锁酒店,基本早早就抢订一空:
不怕千元酒店贵,就怕千元酒店差。
有的酒店装修叙利亚风,比老舅家的农村自建房条件还差:
图源:小红书@自驾游摄影的可可
加一张床的价格顶上平时一间房:
您也别嫌贵,往回捯一千年,皇上也就这住宿水平。
旅游最重要的是什么?出片。
于是租相机的价格,就趁国庆狠狠涨了一波。
饶是涨价,也依然一机难求。
是的,这就是东北的十一现状。
什么都贵,什么都供不应求。
看过东北追秋账单的人,都难免陷入一种自我怀疑:
不是都说消费降级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斥巨资去东北秋游?
没有人能拒绝东北的秋天
答案是,东北的秋天,确实有点东西。
以往,秋季的顶流是新疆。
前几年《我的阿勒泰》,直接把北疆的热度带到了沸点。
新疆的秋天,有媲美瑞士的风景。
然而,万里之外的遥远路程、让人倒吸凉气的机票价格、人比树还多的游客密度……
都在悄悄劝退已经在打退堂鼓的游客们。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万物皆可平替”的时代。
在遍布中国的每一个省份,我们早就找到过无数“阿勒泰平替”:
那么 ,能媲美新疆的秋色,同时距离更近、游客更少一些的目的地,有吗?
有的兄弟,有的。
新疆有额尔齐斯河,东北有额尔古纳河:
新疆有喀纳斯湖,东北有阿尔山天池、长白山天池;
新疆有图瓦人和他们的木房子,东北有鄂温克人和他们的毡帐篷;
……
至于其他种种,日出时的晨雾、黄昏的白桦林……
新疆有的,东北都有。
图源:小红书@很会玩的三一
东北的旅游资源,胜在一个丰富。
从最北到最南,广义上的东北整整跨过了10个纬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像飞机追随晨昏线一样,从北向南,追逐一场最漫长的秋天——也就是所谓“追秋”。
从北京坐高铁向北,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的赤峰,拥有离北京最近的大片草原之一。
经典的大青山徒步路线,号称是“人间塞尔达”:
乌兰布统草原,是清代的皇家猎场,如今“朕的大清”已经不在了,草原的秋色,每一个游客都可以共享。
大兴安岭中段的阿尔山,是今年最热门的秋日目的地。
森林很多地方都有,并不稀奇,但阿尔山有亚洲最广袤的火山熔岩地貌,丰沛的温泉与七彩森林交错,掩映在秋色中的是不冻河,还有石塘林和雾气弥漫的峡谷……
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这里外号“东方小瑞士”。
呼伦贝尔草原游客最多的是夏季,只有少数人才知道,这里的秋色也有点东西。
草地本是夏日的浓绿,秋来之后逐渐褪去绿色,染成浅金、黄褐、枯黄,颜色层层递进,天空又是极度通透的蓝,那话怎么说来着?“上帝打翻了调色盘”。
在辽阔的草原上,最不缺的就是牛马——不上班的那种。
图源:小红书@Waldstein
边境线上的额尔古纳河、湿地、蒙古包、驼队……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错在一起,为这幅秋图加注了情绪。
这样的排比还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东北的秋天是说不尽的。
所以东北被追捧并不奇怪:
当一个地方集齐了如此之多的元素,真正应该奇怪的是它为什么到现在才火起来。
秋天的贵,贵在时间
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地方从冷门到过载,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天。
从爆火到祛魅,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第一批去东北追秋的人,很快就会发现:
钱花了,体验却不一定好。
海拉尔、根河、室韦、额尔古纳……光听这些名字,就已经感觉到天地辽阔。
所谓的“环线”其实是巨大的三角形甚至多边形,景点与景点之间动辄相隔两三小时车程,一天能深度玩一到两个地方已经算高效了。
看似笔直的“天际公路”,实际上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坑洼、横穿马路的牛羊,以及部分年久失修的“搓板路”。
修建在冻土上的公路难免遇上沉降,再加上偶尔出现的炮弹坑,直接让自驾变身qq飞车。
远途而来的自驾客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一天开下来,腰酸背痛是常态。
虽然以自然风光为卖点,但是不少景区的基建水平令人着急,指引、景区标识漏洞明显。
有游客曝出在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一天打算逛七个景点,结果因为交通衔接、观光车班次不合理,有些景点连门都没进。
甚至游客在偌大的森林公园,连一个厕所都找不到:
至于阿尔山的虫族特攻队,更是让经受过美洲大蠊考验的南方人也仓皇逃窜:
图源:小红书@南美洲甜甜的锅巴
东北追秋体验中的种种“B面”的根源在于:
突如其来的旅游热度与基础设施、接待能力之间的矛盾。
呼伦贝尔、兴安盟等东北城市,拥有堪比一个省份的辽阔面积,却往往只配备了一个县级别的人口与资源。
在平日里,这套系统尚能从容运转,可当全国各地的游客如潮水般在短短几周内涌入时,它便显得左支右绌,难以完全适应成熟旅游市场的规则与要求。
因此,在东北追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件成本极高的事情:
这成本不仅指飞涨的机票酒店,更包括你所需要投入的耐心、体力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心理准备。
不少人刚在抖音/小红书里刷到阿尔山的层林染红、根河的湿地倒影、额尔古纳河清晨的薄雾,就心动得想收拾行李直接出发。
好不容易赶到车程颠簸的山路,才发现,那些图里完美无瑕的秋色,好像有点“照骗”。
白桦树,树叶已经逐渐脱落:
图源:小红书@加一点
七彩森林,好像上了单色滤镜。
并不是景点有意“照骗”。
东北的秋天虽美,但时间窗口十分短暂。
通常,阿尔山 /大兴安岭的最佳观色期在 9 月中旬到10月上旬间,到了国庆或中秋以后,枫叶、白桦叶可能已经脱落,林海变成残色斑驳。
偏偏今年入秋格外早,才到9月末,秋天就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
大兴安岭人最多的一年,偏偏赶上了走得最早的一个秋天。
然而,对打工人来说,假期比美景更不等人。
属于打工人的时间窗口同样是有限的,即使用上拼假大法,也只能勉强赶上一个秋天的尾巴。
很多人千里迢迢追秋,却只能见到山秃叶落的场面。
那张朋友圈里“层林尽染”的图片,可能是光线、时间、滤镜三合一打造出的“照骗”。
即使付出这些努力,也不一定能见到最极致的秋色。这一点并不仅仅适用于东北,也适用于北疆、川西、甘南……
在秋天最好的光景,我们往往都在工位上;而当我们终于拥有假期时,最好的秋色已然谢幕。
这是任何攻略和预算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
秋天会过去,机票会降价,酒店民宿也会重新变得冷清。今年网红的景点,明年或许会被新的网红替代。
只有一个地方永远不会骗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王动,编辑:章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