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OC:追星已过时,二次元观众正在自创角色

骨朵网络影视·2025年10月10日 07:59
z世代新玩法。

“我养了个OC。”

OC是Original Character原创角色的简称,这个概念很早之前便已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OC逐渐形成了圈层文化,诞生了各种规则及圈内术语,养OC指的便是创造及培育一个属于自己的原创角色。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许多人乐此不疲地分享着自己的养OC经历,养OC正在成为年轻人群体里面的一种时尚单品。

在年轻人的娱乐生活中,追剧和追星已经成为常态,他们通过荧幕上的角色和舞台上的偶像获得情感共鸣、幻想与慰藉,养OC则可以看作是这一行为在二次元世界里的延伸——只是这一次,角色完全属于自己,情感寄托也更纯粹、更自由。

可以说,OC是二次元年轻人心中的小宇宙,它既继承了追剧追星的情感价值,也开辟了创作自由的新世界。与此同时,围绕OC文化,也衍生出了一条包含创作设定、视觉呈现、内容拓展等等在内的产业链,为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变现渠道。

怎么养OC?

在OC圈里,不乏各种教程指点如何创造和完善自己的OC,有给刚入圈萌新的基础版,当然也有各种更复杂细致的升级版,满足创作者们更深层的需求。

一个OC的诞生,往往从名字和设定开始。创作者为OC构想种族、外貌、性格、口头禅、生日等种种细节,为OC‌构建世界观与故事‌,编写TA的人生背景、成长经历和目标,定义OC的喜好、技能、人际关系和内心冲突等等,使角色立体化。‌‌ 

在基础设定建立后,创作者们往往通过绘画、写作、手书(以手绘图画为主结合音乐特效等制作的动态视频)等来丰富OC,让OC通过更多的媒介形式活跃起来,创作者可以亲力亲为,也可以付费约稿请画手或写手代工,共同将OC落地养成。‌‌

同时,养OC是一个‌持续发展与互动‌的过程,所以需要定期为OC产粮创作新内容,比如更新图像或故事,避免角色停滞。有些OC创作者会倾向于玩单机版OC,但也有人积极参与OC社区分享,创作者们会让自己的OC与他人的角色互动、组CP、结盟、联动剧情,还有许多OC创作者会将OC融入线下生活,比如COS自己的OC角色去漫展,制作OC主题的周边等等。 

这种长期的创作投入,让OC就像创作者的孩子,所以许多OC创作者们喜欢称呼自己为OC妈,将养OC称为养崽,在这个过程中对OC投射极深的感情。

另外,OC圈里也有一些雷点禁忌点,比如使用AI生成图,在OC圈中AI图被许多人视为尸块,小红书近期发起的OC成长计划评论区,即有许多回帖抵制AI;私自存图、点收藏也是OC圈中不成文的雷点,特别是无作品无简介的人收藏,会让一些OC人担心OC被盗等。

养OC,花钱也赚钱

养OC除了情感上的投入,也离不开实打实的金钱。小红书上一则“想知道大家养OC都花了多少钱”的帖子评论区中,回复中低至几十几百,多则几千几万,和追星一样,这是一项丰俭由人的消费,也衍生出了不同的变现途径。

有一些变现方式走的是薄利多销路线,例如各种辅助完善角色设定、世界观等的问卷,这些问卷与十几年前QQ空间时代流行的“CP相性100问”等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OC创作,便成为了一种新的变现方式。 

比如在小红书上率先发布“为你的角色提出五十个问题”的博主,将自己的问卷定价5.2元,目前已经售出超过1万份,而在此后,相继涌现出“100问”甚至“500问”等各种升级版问卷,它们的售价通常在10元以内,售出数量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写手、画手等创作者们则通过接受单主委托变现。米画师、画加、临界等都是常用的约稿平台,也有不少写手画手运营自己的社交账号,吸引单主。一些新入圈的写手画手比较白菜价,一篇文或者画稿单价往往不超过三位数,但知名创作者的身价却可以达到数万一张。

OC定制小游戏等开发模式也正成为变现新方向,价格通常在几百到上千,可以实现简单对话、互动和换装。像素风小游戏成本较低,制作也相对简单,一些OC小游戏的制作教程也得以售卖。此外,棉花娃娃、BJD娃娃、手偶等OC等实体周边定制也是变现渠道,视大小和复杂程度,价格通常在几十到几百的区间。 

另一方面,OC人虽然大都付费意识较强,付费潜力较大,但OC圈大都是年轻人,其中还有大量中小学生,低龄化也逐渐衍生出大量约稿后无力支付相关费用、与创作者发生纠纷等问题,比如此前13岁少女花70万天价约画稿养OC、还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中小学生刷爆父母银行卡约稿的新闻,也让不少人呼吁加强对这个圈子付费模式的监管。

二次元文化的情感消费

一些精心设计的OC可能会发展成相当受欢迎的文娱产品,比如中式怪谈类的橙光游戏《头七》、策略类手游《明日方舟》等都脱胎自作者OC。

从广义上来看,许多知名的原创角色如哈利波特、林黛玉都可以算作者的OC,但在二次元文化中,OC更多的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是一种非商业化的自我满足,因此许多OC创作是碎片化的,不以叙事为核心,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情感需要。

不仅是OC养成,Cosplay、痛文化、谷子消费等等二次元的盛行,也都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只是看动画、玩游戏,而是用角色、设定和虚拟身份来与真实世界互动,用更注重个体投射与自我情感表达的方式,重构他们的审美与社交方式。

从情感机制上看,如今的二次元文化也并非像之前一样纯然与“宅”属性紧密相连,它不仅仅是虚拟世界的热闹,也是一种现实的延伸,一种年轻人用来重新书写自我的语言。

对于各大社交平台来说,二次元内容文化也将成为新的流量密码,成为追星、追剧等影视文化内容消费之外的另一重磅入口,也让年轻人找到新的情感寄托,为更多创作者找到新的内容变现途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GuDuo骨朵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尽管循环交易让很多分析师的神经高度紧绷,但也有一些人感到乐观。

8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