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微信”来啦,太空从未如此热闹
太空从未如此热闹,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划破苍穹。
满载、抢位,中国卫星发射场十分忙碌,提前半年就得预约排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超50次发射,频率约为去年同期的两倍。
坐上火箭的不只卫星,还有卫星股。8月末、9月初的A股市场,卫星通信板块掀起涨停潮:三维通信、航天环宇、万通发展、博通集成齐齐封板,中国卫星、上海沪工等纷纷涨停或触及涨停。
卫星发射按下“加速键”的背后,是“拐点”来临。2025年,卫星通信迎来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拐点”。
《IT时报》曾独家获悉,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已经进入倒计时。
近期,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卫星通信十九条”),明确提出要简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流程,优化设备进网许可审批,为产业链松绑。同时支持探索新型卫星通信业务,组织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这为电信运营商与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快速进入卫星通信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
太空从未离我们这么近。卫星通信逐渐从“奢侈品”变为“日用品”。
首先要感谢马斯克做了一拨又一拨卫星通信领域的用户教育,再次感谢华为Mate 60开启了国内消费级手机直连卫星时代,此后,吉利、比亚迪等车企也开启了消费级汽车直连卫星的尝试。
图源:IT时报
两大消费级市场将卫星互联网快速从试验阶段推向规模化商业运营,但是这些消费级卫星通信应用场景主要仰赖于高轨卫星。
中国的低轨卫星通信怎么走?
从新能源汽车到脑机接口,一个个前沿领域的尝试证明,对标马斯克的技术路径很难超越,走不同的路或许是明智之举。
低轨卫星互联网首先要解决连续覆盖的问题,所以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动辄成千上万颗卫星的组网规模。目前,马斯克的星链在轨卫星已超过8000颗,留给国产星座的时间不多了,中国星网等“国家队”星座正在全球追赶。
图源:pexels
从政策指导到产业实践,可以看到另一张太空网络——卫星物联网正在崛起,而且可能比卫星互联网更快落地。
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对带宽要求不高,所以100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投资回报周期更短。这也意味着大众使用门槛会大幅降低,卫星物联网的通信资费仅为传统卫星通信的1%。
在产业生态方面,卫星物联网弥补了地面网络的短板,可以快速覆盖海洋、沙漠、山区等传统蜂窝网络薄弱区。同时,物流、能源、农业、渔业、应急等行业,迫切需要低成本、低功耗、广覆盖的通信基础设施。
如果把卫星互联网理解成“太空中的光纤”,主要为人类提供宽带数据上网服务。那么,卫星物联网可以被理解为“太空中的微信”,可以提供中低速带宽数据上网服务,比如支持人类传输文字消息、语音消息与图片消息,但它更广的场景在于让物“联网”。
在无人区,卫星车联网支持实时发送位置、收发短消息,从而保障车与车之间的互联互通。在茫茫大海上,当你想要寻找一艘货轮的位置时,就可以仰赖卫星物联网的追踪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卫星物联网更像是“太空中的物流网”。
放眼全球,从星光坠落到涅槃重生,曾经走在破产边缘的铱星卫星系统,也将视野从传统卫星通信转向卫星物联网。
卫星物联网这个赛道的竞争不那么激烈,铱星二代在轨卫星规模75颗,包括66颗现役卫星和9颗备份星,覆盖全球超200万用户,排名全球第一。而位列第二的则是国产星座,由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时空道宇建设运营,在轨卫星数量达到64颗,全球实时通信覆盖,用户规模有望超越铱星,预计可支持2000万用户。此外,Orbcomm在轨约60颗卫星,但非实时覆盖。全球星(Global Star)在轨48颗卫星,近全球覆盖,支持实时通信。
民营商业航天力量不妨另辟蹊径,在卫星物联网领域充分释放自身的商业落地能力,在“太空微信”“太空物流网”的全球竞赛中弯道超车,在太空中完成“物超人”,让“天上的星座”落地生花,变成老百姓都用得起的“日用品”,让千行百业都得以绽放“太空之花”。
图片/ IT时报 豆包AI unsplas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时报”(ID:vittimes),作者:孙妍,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