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保底、吞稿费:国产原创漫画的死亡通知书?

骨朵网络影视·2025年09月28日 07:52
完蛋了?

不久前一则“某漫画平台取消原创漫画稿费保底”的消息在创作者社群炸开了锅。单话收入从2000元骤降到不足500元,许多创作者连夜删光画稿转行。几乎同时,另一家漫画平台也被曝“吞稿费”,某作者读者打赏超千元,但到手仅8元。

“这都不能算平台的调整,真的是吃相太难看。”从业20年的资深漫画作者肥西告诉骨朵,他作为行业里知名的漫画作者,最近几个月收入没有超过1万的时候,而几年前他的月收入最少也要十几万。

从2009年有妖气上线开启原创漫画黄金时代,到如今平台“砍保底、吞稿费”成为常态,中国原创漫画短短16年走过了太多十字路口,这一次从业者们又该如何破局?

为啥不想给保底了?

“2018年签保底合同时,平台说‘放心画,其他的有平台呢’,现在却说‘市场不好,保底得砍’。”无花果是2018年开始进入漫画行业的,2019年以每个月8500元的保底签约了三年,到2023年就变成了3500元。如今三年合同期还没到,某平台就以作品数据不达标、收益不理想为理由取消了他的保底。

“其实也就还有6个月合同就到期了,连两万多都不愿意给我了,可能也是真没了吧。”面临此类困境的不只有无花果一个人,和他一样的漫画作者至少有上百名。而取消保底这样的事情也并非个例,许多漫画平台近一年也陆续缩减稿费预算,背后是漫画产业难以回避的三大致命缺陷。

第一,还是漫画市场始终没有打开。

2024年中国漫画用户规模不足2亿,仅为网文用户的十分之一;市场规模刚过50亿元,同样不及微短剧的十分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平台不是慈善家,当发现漫画没法像短剧那样靠‘付费解锁’快速回本,砍保底是必然的。”肥西叹了口气,他记得2018年资本最热时,平台抢新人作者开出过“单话5000元”的高价,如今新人能拿到500元都要“感恩戴德”。

第二,漫画难以像网文一样,通过卖版权让行业循环起来。

提到漫画改编,大多数人只记得《快把我哥带走》。这部2018年的作品既拍了电影也出了网剧,成了行业“唯一的光”。但近五年,再无一部原创漫画能复制这样的成功。“平台现在更愿意改网文,比如《赘婿》《庆余年》,自带千万读者基础,改编风险低。”

肥西直言,许多漫画天马行空难以改编;还有些女频漫画为了持续留住用户,只在画面上下功夫,剧情根本经不起推敲。

这几年无花果更新的几部原创也被漫画平台打包,试图卖给各个视频平台、短剧平台,最终都因为没有粉丝基础、难以改编、内容不够连贯、剧情不够精彩被婉拒了。

第三,国产原创漫画根本没有IP商业化。

据某漫画平台已经离职的责编透露,2019年漫画还是热门生意的时候,平台通过打包、低价、资源置换等方式拿到了一些IP商业化合作。但从2023年开始,市场越来越冷开始,漫画平台在IP变现上已经变得束手无策。

“市场小、改不动、变现难,这三座山压着,平台兜里没钱了,最先砍的就是作者的保底。”肥西身边有作者试图和平台谈补偿,得到的回复都是“要么接受无保底,要么解约”。可解约后,这些作者又能去哪里呢?整个行业都在收缩,没有新平台接盘,只能转行寻找新机会,或者咬牙接受收入腰斩。

漫画还有希望吗?

尽管行业一片哀嚎,但仍有创作者、漫画工作室在找“活路”。

“最开始大家还是拥抱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的,但是抖音是靠广告变现的平台,创作者很难通过内容获得利润,所以在2022年前后许多漫画创作者的账号大量停更。”某漫画平台前责编阿福认为,许多漫画创作者转战短视频平台水土不服,主要还是没有摸清短视频内容的玩法。

最近阿福和无花果准备用闲暇时间试试,能不能在短视频平台推广他们策划的原创漫画。“之前微博带起来了条漫,让许多漫画作者获得了很大的收益,现在我们想试试抖音、快手、小红书的图文。”

阿福和无花果设计了一个女性角色,讲述她在都市生活的点点滴滴。“希望精致白领的人设,能够吸引到目标用户,撬动我们想要撬动的品牌方吧。”他们在策划短视频漫画时,也按照肥西的提醒,预先把角色形象与目标用户、目标品牌结合。

几乎同期上线的@狗哥杰克苏已经停更,而@王蓝莓已经成为超千万的账号

与阿福和无花果依旧以图片内容为主不同,肥西团队已经尝试用手绘+AI的方式来制作动态漫短剧。

但这种“自救”也面临瓶颈。他们的动态漫短剧,虽然在某平台有了粉丝基础,但广告报价始终上不去。“主要是用户的属性决定的。我们现在全靠在更新的内容中口播转转(二手平台)、小游戏广告的次数盈利。”

肥西团队曾试过接零食、文具的广告,但转化率只有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后来就很少有品牌找他们了。肥西称这种“看似有希望,实则难变现”的困境,正在磨掉团队的耐心。“现在团队也在孵化其他的动态漫,试图让内容不那么下沉,好获得品牌方的青睐。”

当然,并非所有创作者和工作室都像他们一样主动求变,有些创作者可能会选择离开漫画行业另谋出路,而有些创作者依旧会坚守在漫画平台。

市场这么冷,《知音漫客》复刊有戏吗?

今年4月,《知音漫客》复刊的消息让不少老漫迷激动了。这本承载了一代人青春的杂志,曾创下“月发行量百万册”的纪录。

“《知音漫客》复刊其实挺好的,这意味着漫画到头来还是服务某一部分人群的。”破圈一直是漫画的执念,兜兜转转十几年,漫画平台、漫画从业者们终于意识到,漫画注定是小众内容,无法讨好更多的用户。

而比杂志滞销更可怕的是“没人画画了”。

近三年,全国有近十所高校撤销了漫画相关专业。“学校选择专业肯定要跟着就业形式走,无可厚非。”阿福从北京某高校老师处了解到,近几年漫画专业的就业率还不到30%,而游戏相关专业的就业率能到85%。权衡之下,学校必然要选择更具就业优势的专业。

“以前说‘画漫画能当一辈子事业’,现在只能‘先活着’。”肥西的工作室早就不只画漫画了,他们把漫画改编成有声书、广播剧,甚至帮企业画宣传漫画。只有多渠道变现,才能养活团队。

阿福见过更无奈的:擅长画人物的作者,现在给网剧画分镜;有原创能力的作者,转型做短剧编剧。“他们不是不爱漫画,是靠漫画活不下去了。”阿福的声音低了下来,“以前说‘作者是行业的根’,现在根都被拔了,行业还怎么活?”

如今的漫画行业,早已没了“新厂牌崛起”的土壤——资本不敢投,人才不愿来,新平台连生存都难,更别说和老玩家竞争。而那些坚持下来的老厂牌、老平台,也只能在转型中“苦熬”;某老牌漫画平台则干脆转型“漫改短剧发行”,把手里的老IP改编后卖给短视频平台,“虽然赚的不是漫画的钱,但至少能活下去。”肥西说。

或许,中国原创漫画再也回不到2018年资本追捧的“黄金时代”,但也不会彻底消失。就像《知音漫客》复刊后,还有老读者留言“愿意为青春买单”;就像肥西团队的动态漫虽变现能力不足,但仍有粉丝在催更。

这个行业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浪淘沙”,早就淘汰掉只想赚快钱、故事力弱的人,只留下真正热爱又会画的人。他们或许在这个行业再也赚不到大钱了,甚至只能“换一种方式”做漫画,但只要还有人在画,国产漫画就不算“真的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九儿,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网络影视行业高地,专注网生内容的垂直媒体和数据平台

下一篇

一批巨无霸地方能源集团正在崛起。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