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好看”的人显得聪明又讨人喜欢?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专业能力强的人并不代表其品德高尚,笑容灿烂的人并不代表其性格平易近人。然而,社会文化和语境往往使我们将一些品质相互关联,并相互混淆,从而产生认识偏差。理解“光环效应”,有利于我们利用“光环效应”,并提高识人之术。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亮相2023年5月法国戛纳电影节。图片来源:Mike Coppola/Getty Images
心理学家很早就知道‘光环效应’。新的研究表明,语言的力量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现象。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一个人非常漂亮时,即便未开口说话,也会显得迷人、诚实且善良?这就是“光环效应”——一种常见的心理偏见,即某一特质(如外貌)会影响你对他人其他品质的印象。一个多世纪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首次系统研究了“光环效应”。1920年,桑代克在分析军官对下属的评价时发现,他们对智力、领导力和身体素质的评分往往相互混淆。若某下属在某方面表现突出,评估者便倾向于认为其在所有方面都卓越非凡。这种效应广泛存在于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健康学、政治学及市场营销等诸多领域。“吸引力光环效应”则指当外貌出众者同时展现出有趣、能干和善良特质时产生的现象。这如同我们天生倾向于以貌取人,即便明知不该如此。
“光环效应”不仅限于人类特质。这种认知捷径塑造着我们对万物的感知,从物品到组织皆然。一项研究发现,当葡萄酒瓶贴上“有机”标签时,品酒者对其香气、口感及整体愉悦感的评分,均高于未标注“有机”的同款酒。营销、政治、标签、品牌塑造与第一印象都利用了这种偏见,诱导我们产生“若某物某方面优秀或糟糕,那么其他方面必然如此”的联想。
尽管这种偏见普遍而强大,但科学家仍未能确切揭示其成因。填补这一认知空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洞悉偏见的根基,我们才能具备批判性审视的能力,并制定更有效的策略来纠正其影响。早期“光环效应”理论模型试图阐释评价如何相互交织。例如,这些模型指出:对某人的总体印象会影响对其具体特质的判断,或某个突出的特质会左右对其他特质的评价。虽然这些模型勾勒出光环效应的运作机制,却无法解释如何预测哪些特质会被归为一类。
为深入理解“光环效应”,我们近期转向语言学领域并借助计算模型力量。正如我们将阐述的,这些模型能量化词语间的语义关联,包括“美貌”、“智慧”等特质词汇。这为探究人们为何预期两种实际特质(如美貌与智慧)会同时存在于个体身上提供了潜在方法。简而言之,我们进行了两项研究来探索语言在产生和延续“光环效应”方面所起的作用。
研究中我们采用了词向量模型word2vec。这类模型通过分析海量文本中词汇(如“美丽”)的语境使用规律,将其转化为数字序列,即向量。从word2vec等模型中获得的向量,与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训练过程中计算出的向量极为相似。
通过分析句子“And mares eat oats and does eat oats and little lambs eat ivy.”,可直观地了解一组数字是如何代表一个单词的上下文的。若统计该句中任意两个词的共现频率,可得出“does”、“lamb”和“mares”这三个单词的出现次数。
观察这些数字列表时,你会发现“does”与“mares”的局部语境完全相同,且二者都与“lambs”的局部语境不同。
人们认为友善与乐于助人这两种特质极易同时出现。
这个例子看似平淡无奇。但若采用包含更多词汇(例如50,000个独立词)的超长输入文本,并使用更长的向量,我们就能更精确地推断任意两个词的典型语境相似度。
事实证明,语境相似性能为词义提供大量信息。例如当注意到与“羔羊”向量最相似的五个词是“小牛肉”、“里脊肉”、‘肉’、“烤”和“烤肉”时,我们立刻能窥见现实世界中小羔羊悲惨命运的端倪。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向量相似的词汇未必是同义词。“烤”与“羔羊”虽在语义空间中频繁共现,但两者含义截然不同。因此,我们能通过数学方法量化两个词在语言空间中的“共处”程度,并以此推测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对应概念的认知关联。
在研究中,我们要求受试者评估某人具备某一特质(如智力)时,同时具备另一特质(如诚实)的概率。随后我们验证这些判断是否能通过词向量相似度进行预测。若判断结果可被预测,则印证了人们基于词汇使用模式的共同规律来评判性格特质共现现象的假设。
我们发现此现象确有依据。例如,人们认为友善与乐于助人极易共现,其词向量也高度相似。相反,敏捷与真诚被判定为极少共存,其词向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但我们需要确保这些判断并非仅基于词义相似性,毕竟勇敢之人必然也具胆识。因此我们另选受试者评估词义相似度。正如我们选择词对时的初衷,这些词的含义被评定为差异显著。例如,具备仁慈特质的人被认为可能同时拥有坚定特质,但这两个词的含义被评定为截然不同。同样地,平易近人虽与忠诚含义相异,却被评定为极可能共现。关键在于这些特质词汇在语境中具有相似性。
针对这种分析可能存在一种批评:语言语境或许仅能反映“光环效应”,而非解释其成因。即当人们普遍认为具备某项可取特质者必然兼具其他可取特质时,这些特质词汇便可能在相似语境中被表达。然而语言语境的相似性受多重因素影响,如文化规范与个人经历,这些因素以复杂且往往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我们认为,诸如“一致”与“仁慈”等词汇的语境相似性不可能归因于单一因素或机制。特质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方式不仅反映了我们的心理联想,更在长期互动中塑造并强化了这些联想。
某些特质(如智力与诚实)在个体层面确实可能存在关联。但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类特质间的关联性通常较弱,且绝非普遍一致。因此,尽管存在部分重叠,仍无法完全解释“光环效应”中的错误联想。
我们的大脑会吸收概念间的关联,并将其转化为快速自动的判断。
若这些特质在个体中并非天生关联,那么它们在语言中共同出现、以及在人们心中形成联想,可能是源于文化叙事与社会规范的影响。许多文化倾向于将智力能力与道德品质相联系,强化了“聪明人必然诚实善良、值得信赖”的刻板印象。这些文化信念在语言中得到体现,相关特质常在话语中并列出现,进一步强化了二者关联的假设。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语言模式逐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不仅影响我们描述他人的方式,更潜移默化地左右着我们对他人进行无意识评价的过程,并由此催生了“光环效应”。
我们的大脑如同渴求语言的海绵,不断吸收概念间的关联,随后将其转化为对人的快速自动判断。例如,当你面试一位彬彬有礼的求职者时,可能会推断对方也乐于助人,而这种推断可能并不准确。这种预判部分源于语言习惯:在你终生接触的语言环境中,“有礼貌”与“乐于助人”常出现在相似语境中。
通过语言模式解析“光环效应”具有多重实践价值。量化两个词汇的语境相似度,或许能解释个体在认知和评价他人、产品或理念时产生的差异。例如,在心理健康领域,误诊两种不同病症的情况日益引发关注。这部分归因于“光环效应”:某项诊断可能影响对另一种疾病的感知概率。但若能识别哪些诊断标签出现在相似语境中,或许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防范偏见。
在营销广告领域亦存在实用价值。有一点当前存在诸多质疑:使用误导性语言使消费者误认产品比实际更健康的做法是否符合伦理?例如,研究发现,香烟广告中使用“天然”一词会误导消费者认为该产品更健康、致病风险更低。若能量化衡量某个词汇(如“天然”)在消费者心中引发关联词的概率,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评估营销用语的可接受性。
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评判时同样存在类似现象。当你因他人灿烂笑容而认定其性格讨喜或头脑聪慧时,或许正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然而,我们越能理解人们如何及为何在心理层面将特定特质关联起来,就越能避免草率而缺乏依据的判断。
译者:Tere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