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生骗走投行10亿

投资界·2025年10月02日 15:21
庭审中,Javice落泪承认错误:“这是我一生都将后悔的决定。”

震惊创投圈的造假案迎来了结局。

查理·贾维斯(Charlie Javice),这位90后创始人即将沦为阶下囚。在此之前,她是常青藤名校生、硅谷白富美,创办了明星公司Frank。2021年,她把公司以1.75亿美元(约12亿人民币)卖给摩根大通,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万万没想到,Javice宣称Frank拥有超420万用户,后来被发现实际不足30万人。这场造假导致摩根大通投资损失,双方对簿公堂。本周一纸判决出炉——她因诈骗摩根大通被判七年监禁,后续将提起上诉。

庭审中,Javice落泪承认错误:“这是我一生都将后悔的决定。”

现实远比想象更为荒诞。这场本该通过尽调避免的闹剧,再次为创投圈敲响警钟。

摩根大通被骗12亿

90后女生入狱

这要从一个创业项目说起。

2016年,Javice创建一个大学助学金平台——Frank。在美国,许多大学生都会申请经济援助,但面对繁琐的信息填写流程,稍有差错就可能导致审批失败。而Frank希望通过AI简化贷款申请流程,解决学生们的痛点。

然而创业几年后,Javice开始寻求出售公司。恰巧当时,摩根大通也计划扩展学生贷款业务,于是将Frank定为收购目标。按照惯例,摩根大通开始尽调流程。

为了把公司卖出高价,Javice动了造假的心思。

根据彭博社报道的法庭细节,Javice要求手下员工创建一个虚假的数据集,但遭到拒绝。随后,她花了1.8万美元找到一名外部数据专家,伪造了一份虚假的用户清单,又花了10.5万美元从一家咨询公司购买了一个包括450万名学生的真实数据包,合并造出了一份用户清单——收购方能看到的是,Frank有超过420万注册客户。

这成为打动摩根大通拿出高价的关键因素。买下Frank意味着他们将迅速打开Z时代用户市场,数百万年轻用户都有希望转化成其终身银行和信用卡客户。

于是,摩根大通迅速推进收购流程。2021年8月,Javice和摩根大通达成了1.75亿美元(约合12亿元人民币)出售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摩根大通聘请了Javice和其他Frank员工。Javice在这场收购中获得约2100万美元,根据交易条款,她还将在之后三年内获得2000万美元的留任奖金。

直到摩根大通满心欢喜准备迎接Frank带来的新客户,这家全球顶级投行才发现不对劲:

2022年,摩根大通向Frank提供的客户信息发送了40万封邮件,结果只有28%的邮件成功送达,其中只有2000名收件人打开了邮件。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人点击查看了银行优惠,最终只收获10个新用户。更诡异的是,这些新开户者没有一个是学生。要知道,摩根大通大手笔收购就是看中Frank庞大的学生用户。

结果大失所望,促使摩根大通展开内部调查。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觉察到被精心欺骗了——经过调查,Frank所谓深度参与大学年龄段市场、超420万客户的业务,实际不足30万人。

骗局被拆穿之后,摩根大通解雇了Javice并向法院起诉,Frank业务也被彻底关闭。经过复杂的审判程序,今年3月陪审团裁定Javice犯有银行欺诈、电汇欺诈、证券欺诈和共谋罪。

这也成为摩根大通投资史上的一大耻辱,摩根大通CEO Jamie Dimon后来懊恼不已,“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一位名校生创业史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28岁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与我的成长经历背道而驰的事情”,Javice在法庭上忏悔。如果没有这次创业,她可能过着另一种人生。

1993年,Javice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父亲为华尔街投资人,母亲从事教育,从小便就读于精英私立学校。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主修金融,三年完成学业。

受父亲影响,Javice从小就对数据和金融行业的运作十分了解。大学期间,她就创立PoverUp,声称通过学生小额捐款为贫困国家提供低息贷款,并宣称筹集30万美元、覆盖全球1亿学生。

同时,她发现很多大学生为了偿还学生贷款而打工,于是在2016年创办了Frank,并于次年开始运营,帮助学生们申请免费资助。这一项目迅速吸引了Ground Up等风投机构,并融资1600万美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Frank CEO是Javice最引以为傲的身份。2019年,26岁的Javice登上《福布斯》杂志,入选“30 Under 30”榜单,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创业新星。再后来,便是把成功卖掉公司。

可以说,只有摩根大通受伤的世界达成了——凭借着这笔收购,不到三十岁的Javice身家一度近5000万美元,年纪轻轻便实现财务自由。

Frank的投资人们也因此实现退出,落袋为安。犹记得在交易宣布的那一天,Ground Up合伙人David Stark在领英上写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个重大里程碑——它既是我们的首个项目退出,也给我们的投资人带来了实打实的现金回报。分钱可比伸手要钱有趣多了。”

如今回头看,其实这位天才少女身上并非没有漏洞,只是那些年都被更大的光环挡住了。上一个创业项目就被指存在实际未注册、未发放贷款等问题。2020年Frank还遭到美国教育部指控误导用户,被迫更改网站并澄清非政府合作机构。

据《福布斯》报道,Javice刚创办Frank时,就对天使投资人称自己的企业已经有数千学生用户,当企业员工对Javice的造假做法提出担忧时,她却心安理得地回答说,“那些迂腐的人不会明白的。这就是创业的方式,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假装成功,直到真正成功)。”

短短几年间,眼看起高楼,眼看宴宾客,眼看楼塌了,令人唏嘘。

保持敬畏

回到这场闹剧本身,还有许多值得创投圈细细咀嚼的教训。

外界难以想象的是,摩根大通居然被如此拙劣的手法骗了。这可是美国最大的银行巨头,总资产4万亿美元,拥有220多年历史、员工总数超30万人,操手众多复杂交易,却在Frank身上踩坑。

1.75亿美元的资金损失对摩根大通来说可能并不算什么,但“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当中还有一个细节是,为了替Javice减少刑期,她的辩护团队试图将焦点放在摩根大通存在缺陷且仓促的尽职调查上。

正如辩护律师暗示,摩根大通作为一家市值近万亿美元的银行,本应具备更高的识别能力。但当时摩根大通更关心的是抢在其他银行之前收购Frank。言外之意是,为了抢到项目,他们忽视了投资人最基本的尽调工作,最终导致这场风波。

对此,法官也批判其尽职调查不足,直言摩根大通愚蠢,“他们自己也有很多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Javice曾嘲笑Theranos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获刑11年“太荒唐”,后者是震惊全球的“滴血验癌”事件主人公。凭借开创性的检测技术,她一路融资9亿美金,成为那几年硅谷最火的风投项目之一。但事实却是偷换设备、篡改数据,骗取客户和投资人的信任。直到骗局曝光,锒铛入狱。

走向相同的结局之外,她们身上还有着许多一致的标签:名校学霸、硅谷白富美、年轻创业者……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吸引投资人蜂拥而至。

这些年,我们听过不少一见如故、一顿饭拿下投资的故事。一级市场也从不缺风口,然而越是估值高企、充斥着泡沫的项目,投资额度越是需要争抢,尽调也往往难以充分,因为每个人都害怕错过下一场科技革命的入场券。

但现实情况是,估值与名声从来都不是护城河,对市场、技术的丁点预判失误,都会演化成难以跨越的鸿沟,更别提靠假象堆砌的泡沫。那些没能坚定原则的投资人,注定要交上一笔学费。

还是那个朴素的道理——保持敬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吴琼,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中国创业与投资资讯平台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