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袁峰:躬身入局,做真正的CVC
少有人像袁锋一样,既在整车企业深耕十余年,又深度参与高规格的芯片创业。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重新认识中国高端制造的注脚。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加速、汽车芯片自给率依然较低的当下,他恰站在两个关键产业交汇处。
2021年,《财经》初次对话袁锋时,他38岁。那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57%,曾稍显沉寂的汽车投资赛道风起云涌,缺芯问题也正是那时开始成为新能源汽车交付的行业痛点。
袁锋在广汽集团工作十余年,2019年出任广汽资本CEO(首席执行官)、总经理,正值新能源车快速起步,他主导投资地平线、中创新航、滴滴自动驾驶、速腾聚创、天岳先进等80多家国内知名“硬科技”企业,已有20多个项目成功上市。2023年,袁锋加入科创板上市公司芯联集成,负责资本运营及碳化硅业务,期间他协助集团孵化碳化硅业务,推动成立芯联动力并担任董事长。
芯联集成是中国头部新能源半导体科技企业,专注于功率、传感和传输应用领域的模拟芯片及模块封装代工,为新能源、工控、高端消费、AI领域提供一站式芯片系统代工方案。
在袁锋的推动下,芯联集成分拆的子公司芯联动力通过市场化投资,汇聚了上汽、小米、小鹏、东风、宁德时代、博世、立讯、阳光、国家先进制造业基金等在内的十余家产业方与“国家队”股东,构建起强大的产业资本网络。在过去一年,芯联动力不仅拿到了超100亿元的订单,更锁定了未来四年至五年的碳化硅主驱(电动车主驱动芯片)需求,成为国内碳化硅领域的龙头企业。
袁锋定义芯联资本为“真正的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业风险投资,下称CVC),推动上市公司业务和产业链演进。未来十年目标是,帮助补齐中国半导体“卡脖子”的短板,解决芯片产业那些“难而重要”的问题。
袁锋 图 | 受访者供图
《财经》:芯联资本和传统CVC有什么区别?
袁锋:真正的“CVC”不是简单地顺着产业链投资,而是要结合企业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及市场环境、技术周期、企业战略进行投资布局。
我在广汽资本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处于萌芽期,市场渗透率仅4%。我们设定了两个投资主轴:一是支持广汽研究院研发,发掘领先的前瞻性技术;二是为广汽布局未来所需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供应链。这是典型“顺应阶段、协同企业”的打法。
在芯联集成做CVC,逻辑类似。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尚未成熟,“卡脖子”问题亟待破解,这是“补短板”;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全球领跑,若芯片能跟上,整个产业及产业链上的企业就有机会实现跃进,这是“锻长板”。通过投资“补短板”“锻长板”,我们能更好地支持未来新能源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
CVC的核心命题始终是:如何与企业做好战略协同,实现双向赋能。
《财经》:哪些案例符合您对“真正的CVC”的预期?
袁锋:芯联动力是典型案例。这个由芯联集成自主孵化的项目,经过约两年发展,成为国内碳化硅领域率先在车上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企业。
当时,我意识到,碳化硅与新能源汽车的关联极为紧密——其近90%的应用场景都集中在该领域。2018年,特斯拉率先采用碳化硅新型电控模块,推动整车实现更低能耗与更长续航,也让整个行业都意识到碳化硅对汽车未来的重要性。
我们思考:既然它的应用场景如此集中,能否借助产业资本这一纽带,让车企不仅成为投资人,更成为研发合作伙伴?
芯联集成创始团队在半导体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从业经验与合作经历,公司管理层尤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对未来市场所需技术的投入与储备,实现未来持续领先。因此,这一思路很快得到了公司创始团队的支持,芯联动力迅速完成了投资孵化。
通过“资本+产业连接”的模式,过去一年里,我们锁定了未来四年至五年的碳化硅主驱超过100亿元的订单,还与车企结成“研发伙伴”——许多新产品(新车型)刚启动研发时,我们就已深度参与主驱芯片的研发创新。
《财经》:你们具体如何实现“让车企成为研发伙伴”的目标?
袁锋:芯联集成能成为车企的研发伙伴,基于从“连接”到“共创”的三层逻辑:
第一,资本是深度合作的关键纽带,但不止于投资。我们通过融资引入车企股东,也建立起双方深度的信任关系——比如在芯联动力的融资中,我们引入的车企股东,不仅是资金方,更会通过资本纽带打通集团资源,让双方从合作初期就具备“目标协同”基础。
第二,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公司理念是底层共识。芯联集成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先做产品再找市场”,而是跟着客户、跟着市场需求,一起打造有竞争力、有技术护城河的产品。这种“与客户共生”的理念,让车企愿意将我们纳入其创新体系的核心版图。
第三,研发端的深度绑定,让伙伴关系落地。我们会与车企组建专属的研发共创团队,共同打磨系统芯片的开发与迭代,双方研发力量直接对接,既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也保证协同效率。这种“不是供应商,而是共创者”的模式,最终让“研发伙伴”从概念变成实际合作成果。
《财经》:如果没有CVC深度参与,碳化硅市场格局可能会是什么样?
袁锋:芯联动力团队技术能力和积累很强,并非没有这些链接就做不出来。只是碳化硅是行业趋势,其他车企和车企CVC也都在布局,有的同时投资多家碳化硅公司。
如果我们没有通过产业资本的纽带去做,有些车企可能就会错过对我们技术能力的深度了解,转而支持其他的公司,芯联动力的机会就少一个。这也是我们在集团层面,考虑到未来的行业竞争格局而值得去做的布局。
从目前进展看,芯联动力的发展很符合,甚至超出了我们当时的预期。
《财经》:很多投资机构都想帮被投资企业找产业方,汽车这个行业是否比其他行业做得更深度?
袁锋:投资机构帮被投企业这没有问题,但是需要看:被投企业是产业本身就需要,还是因为投资机构投了要产业去帮,它其实是两回事。
比较好的情况下,产业本身就有发展需求、需要相关的被投公司,投资机构通过专业辨别,成为产业和被投企业的“链接者”。产业、被投企业和资本目标一致,才会共赢。
《财经》:许多投资机构强调投后生态,和被投企业开大会、聚会、上课、游学。真正的“生态”标准是什么?
袁锋:“生态”并非简单的聚会或资源介绍,其核心在于能否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解决问题、合力打造有竞争力系统。
参考宁德时代的实践:上游通过参股或控股原材料企业,保障供应链稳定可控;中游与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核心环节企业深度绑定,同步推进研发与产能扩张,避免环节间的技术或产能脱节;下游通过与车企合资、参股或合作换电等模式,打破“供需割裂”,实现从产品研发到运营服务的联合协作。这个生态让整个产业链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
《财经》:未来三年至五年,您希望营造什么样的生态?
袁锋:芯联资本希望真正把产业链上下游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我们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供应链、芯片设计公司和新兴应用。
投资供应链,不单单是带订单的逻辑,而是要共同迭代产品,解决“卡脖子”问题或做大做强。
投资芯片设计公司,是希望联合中国半壁江山的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芯片设计企业),为车企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某车企给了我们一个底盘业务任务,我们需要同时组织三四家被投或代工企业,加上我们的系统能力共同完成。
新兴应用让我们对未来的产业有触角。我们投了一家做机器人灵巧手的公司,该公司在手的解决方案上遇到了痛点,希望做小型化、解决散热问题,我们帮它用一颗芯片替代整块PCBA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印制电路板组件),大幅提升了竞争力。业内也非常认可我们的方案,现在多家做机器人硬件的公司,都来与我们联系,也要做芯片的创新。这原本不是我们产品主要的应用赛道,但通过产业连接,既帮被投企业解决问题,还为自身集团打开了一个个新市场。
所以,我们未来三五年的目标就是:做真正有价值的连接,让被投企业和上下游伙伴形成合力。CVC打造的生态,不是简单的“投了你就得给我订单”,只有解决实际痛点,这个生态才会有持久和茁壮的生命力。
《财经》:未来几年,您工作最核心关键的关注点在哪里?
袁锋:过去十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打下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相对容易突破的问题解决了,现在真正“卡脖子”的难题还没完全攻克。接下来十年,需要集中精力啃这些“硬骨头”。
拿汽车芯片来说,其目前国产化率还不到20%,离完全自主还有5倍提升空间。不止汽车芯片,整个国产芯片的需求缺口、高端设备和零部件的突破,如光刻机、离子注入机、检测设备等,都还需要走一段难走的路。
中国半导体领域有需求但难突破的新方向不少,要做好“难但正确的事”,离不开人才、时间和大量资金的支持。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到了要啃硬骨头的阶段。帮助补齐中国半导体“卡脖子”的短板,解决芯片产业那些“难而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未来的工作重心。
《财经》:一个好的CVC投资人,最关键的能力是什么?
袁锋:对产业深刻的理解和洞察能力。
《财经》:有些CVC投资人也想做事,但是他未必能左右集团战略,联动同行,甚至调度产业集团内部的力量也不容易。一个好的CVC投资人,交朋友的能力,甚至说人格魅力是必要条件吗?
袁锋:优秀的CVC投资人,需从三个维度构建能力体系:
产业认知:从“技术专家”到“产业预判者”。懂技术只是基础,但懂产业要求更高——比如新能源汽车的投资,须具备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期的趋势预判能力,包括技术路线迭代、市场需求变迁、产业链格局重塑等。
定位逻辑:跳出“独立赚钱”的陷阱。CVC的核心价值不是“脱离集团业务独自盈利”,而应定位为“集团战略的产业投资抓手”,锚定“服务集团长期发展、补全产业链短板”的定位,才能获得内部资源支持,推动投资与业务形成合力。
价值共生:以“产业赋能”构建真连接。对集团,思考投资如何成为业务线的“前瞻布局工具”,提前卡位未来产业机会;对被投企业,在其技术攻坚、市场拓展等关键节点提供资源(如集团产业链协同、场景验证机会),而非仅提供资金,以此建立“知己式”的长期合作关系。
简言之,CVC投资人的核心竞争力,是把“产业洞察”转化为“战略级投资动作”,并通过“价值共生”实现集团与被投企业的双向成长——这比单纯的“人格魅力”或“社交能力”更具长期价值。
《财经》:未来CVC在中国的投资行业占比会越来越高吗?
袁锋:硬科技CVC的核心优势在于对产业链的判断能力,以及对产业未来的先知洞察能力。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由地产、移动互联网推动,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市场化机构更易捕捉投资机会。如今进入硬科技时代,芯片、电池、新能源等领域难以仅靠PPT判断价值,需结合产业需求、企业技术、产品、团队、客户等多维度分析。此时,CVC有能力去验证产品、推动研发,采购订单赋能等。
所以CVC会在硬科技发展趋势中愈发重要,但未必成为唯一主导力量,而是中国创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属性的资本,确定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不能离开风险投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作者:明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