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眼睛」革命:三次激光雷达换代潮,无人车从0走向100000

智能车参考·2025年09月26日 10:39
十年共生,相互定义,一双眼睛,一个时代

Robotaxi的未来,正取决于一场正在进行的感知硬件换代趋势。

2004-2007年的DARPA无人车挑战赛,是如今激动人心、轰轰烈烈的自动驾驶、汽车工业智能化源头。

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团队,以及从这些团队分化、受此启发的创业者,后续纷纷落地生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自动驾驶,它们的名字至今如雷贯耳:Waymo、Apoll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

它们创造了Robotaxi这一全新物种,通过一代代的AI技术体系迭代,技术上愈发接近“全无人驾驶”这一终极目标,商业上也迅速走到大规模部署的转折点。

还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外溢,直接影响、开启了整个汽车工业的智能化普及。

产业链层面,一种全新的传感器设备——激光雷达,同样在DARPA无人车挑战赛上首次登场,并且伴随自动驾驶技术、Robotaxi形态不断迭代,从最初的“意外惊喜”,到一段时期的“成本挑战”,再到后来的底层必备。

Robotaxi和激光雷达,一个源头流出的两种产品始终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整个过程互为因果,协同共进。

现在,面向自动驾驶、Robotaxi大规模商用、普及时代的激光雷达,呼之欲出:

谁能率先部署新一代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激光雷达,谁就能在未来的数据积累和运营效率上获得难以逾越的先发优势

Robotaxi与激光雷达的“双生”

DARPA无人车挑战赛前后一共举办过3届,其中2004年第一届受制于当时的软硬件,15支决赛圈队伍无一完赛,成绩最好的CMU,也仅跑了12公里左右就撞车,不到赛段1/10。

惨败告终,但因为这场比赛,学界、车企首次合作解决无人驾驶问题,直接引发了这一轮关于自动驾驶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比赛无疑又是成功的。

2005年第二届挑战赛,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大众合作,动用了大众在德国的资源,史无前例在途锐越野车上安装了5个SICK的单线激光雷达

尽管当时SICK单线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只有25米,但仍然帮助斯坦福队伍6小时54分跑完全部212公里赛段,拿到冠军。

SICK激光雷达来源于一家名叫Ibeo的德国创业公司,正是因其产品在DARPA挑战赛上意外“走红”,Ibeo立刻把业务重心从传统工业测绘转向车载,开启了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Robotaxi的“共生”。

2005年的挑战赛结果,还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一家音响公司Velodyne,将全部资源转向车载激光雷达。

以全无人为目标的L4,和L2辅助驾驶有本质区别,要求系统的绝对安全和全程无人干预,所以感知系统必须具备超高可靠性、精准度和冗余保障

从技术角度来看,摄像头数据采集上来以后,要经过目标分割、识别、计算尺寸、距离、速度,然后再和自车的速度轨迹比较,才能输出一个可供规划模型输出参考的结果。

而除了延时,这种传统模块化的自动驾驶算法,还可能存在噪声、误差,连续几个模型累积下来,对最终结果影响很大。

与摄像头“被动”接收环境信息相比,激光雷达则是“主动”感知环境:

发射出去的红外光波,碰到障碍物一定会产生回波,100%反映在点云图上,在感知这个层面避免了“漏检”

又因为点云图本身带有深度信息,可以直接对环境进行3维重建,省去了从图像数据重构场景的步骤。

同时发送脉冲,接收脉冲之后,系统可以直接从返回时间读取距离,从信号调制读取相对速度。全程没有“识别”这个过程,纯测量,低噪音,计算简单,每秒可以完成数百次。

从技术特征出发,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信号处理、延时等等方面,对比纯视觉方案确有明显优势。

所以等到了2007年的第三届DARPA挑战赛,六支完成比赛的队伍中,五家使用了Velodyne的机械式激光雷达,直接确立了激光雷达在L4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中的地位。

然而,这种相互依赖背后,有成本和可靠性的巨大优化空间,这为日后两个赛道共同的“成长烦恼”埋下了伏笔。

之后激光雷达和Robotaxi的发展,既有互相成就,也经历了一段动态平衡与协同进化的历程。

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的协同进化

严格细分的话,其实Robotaxi的真正起源是2007年的第三届DARPA挑战赛,这一届首次以“城市挑战赛”为主题,全面验证自动驾驶系统在真实交通场景中的感知、识别、博弈、规划、控制等等综合能力,奠定了如今Robotaxi的基本形态:

即由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传感器、线控系统、计算单元等构成无人车硬件系统,由传感器融合、目标定位、识别、路径规划和行为规划等算法构成无人车的软件系统,软件和硬件结合构成自动驾驶系统。

后人所做的,无非是在这条基础路线上进行更加深入和精细化的技术迭代。

DARPA挑战赛上瓜分冠亚军奖金的CMU、斯坦福团队,之后大多都汇聚到了Waymo前身、谷歌自动驾驶项目,由Sebastian Thrun带队,启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自动驾驶商业化探索。

从2009年谷歌自动驾驶项目起步开始,一直到2015年,可以看成是自动驾驶、Robotaxi的路测阶段:

这个阶段Robotaxi主要挑战是在真实道路场景中验证技术体系可靠性,展现出的是对激光雷达性能的强需求。

举个例子,SICK最早的激光雷达最远探测距离只有25米,线数也只有单线,一方面限制了车辆的最高时速,一方面又不得不一次使用很多个….这也是为何当时200公里赛程要花6个小时跑完。

系统反应时间、安全冗余下限、布置形式、乘坐体验等等,远达不到商业化门槛。

所以Robotaxi的路测阶段对激光雷达的需求是更高的线数、更远的探测距离

这个时期,Velodyne一度是绝对王者,64线机械式激光雷达成了全球所有自动驾驶系统的必备传感器,单价最贵时上百万,便宜的时候也得“一线一万块”,就这还经常断货。

百度Apollo当时为了更方便拿货,甚至直接出资投了Velodyne。

不过这个阶段,国内的自主创业公司同样开始发力,依托国内成熟的供应链,开始从技术、成本两方面向头部发起冲击。

比如禾赛批量给Cruise供应的Pandar64,速腾批量给Momenta、AutoX等客户供应Ruby128线等等。

这个阶段的激光雷达产品,解决的是自动驾驶关键传感器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也展现出“痛点”:激光雷达成为了自动驾驶系统单项成本占比最高的元件。

而一辆成本造价动辄一两百万的无人车,完全不可能替代一辆售价仅10万左右的传统出租车——这也是激光雷达第一次市场格局成型的驱动因素

从2016年开始,自动驾驶赛道的头部玩家以“落地运营”为目标,开始了技术、商业上新的尝试探索

首先是技术上由之前的模块化、规则化、地图先验,转向轻地图、模型化、数据驱动,系统的泛化性空前加强,不同传感器的前融合也进一步突破。

商业上开始以“落地运营”为目标,和车企合作制造车规、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型。

并且L4的先进理念、技术体系开始被L2接受,量产智能辅助驾驶规模化上量,和Robotaxi路线齐头并进。

车规,其实就是2016-2024年试运营阶段Robotaxi、L2辅助驾驶对激光雷达提出的最严苛要求:性能更强之外,可靠性上要满足“十年不坏不换”的基本门槛,尺寸形状上还要满足机动车一系列的安全设计规范。

之前叱咤风云的海外明星激光雷达玩家,几乎都倒在“车规”这一关。

自主玩家速腾、禾赛则后来居上,迅速用更高精度、更大视场角的车规级、半固态产品满足了需求,成为明星产品。

比如速腾M1P、禾赛AT128等等,并且逐渐在普通用户中建立起“激光雷达=安全带”的认知。

而L2的规模化,也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激光雷达成本痛点——去年速腾成功把激光雷达带入“千元机”时代,成本几乎只有早年Velodyne产品的千分之一。

2024年开始Robotaxi似乎一夜“翻红”,落地规模迅速突破千台级别、用户层面火爆出圈,之前耕耘十多年的先行者们,也终于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认可…..

直接驱动因素,就是激光雷达成本的迅速下降,让Robotaxi成本优势打平甚至超越网约车,扫清商业运营最后的障碍

激光雷达行业的第一次群雄逐鹿,从Robotaxi起源,在量产辅助智驾中决出胜负,速腾、禾赛“两超”局面由此产生

L2战场完成的第一次洗礼,为激光雷达行业带来了成本与车规的成熟经验,从而为Robotaxi的规模化商用扫清了最后障碍,也将行业竞争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25成为Robotaxi规模化商用元年。

头部玩家的Robotaxi车队规模,从百台走到千台,用了几乎10年,而2025年仅一年,就从千台走向万台规模。

自动驾驶对激光雷达的要求,也转变为高性能、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三重平衡

激光雷达的第二次格局重塑

规模化商用和试运营的本质区别,是Robotaxi突破以往一城一地的“地理围栏”与运营时段限制,开始向全地域、全时段、全气候条件部署。自然要应对更多更复杂的场景挑战

对关键的激光雷达,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性能层面自不必说,肯定是更高了。要求“万无一失”的Robotaxi,需要在更远距离识别更小、更低矮的障碍物(如130米外13x17厘米的纸盒)、雨天地面线检测等等,这样系统才能预留充足决策时间,保障安全与乘坐体验,保护车辆资产。

此外,还需要更高可靠性。Robotaxi和私家车最大的不同是几乎7×24全时段运营,“车规”要求更加升级。而全固态设计因无运动部件,在可靠性、体积和成本方面潜力巨大,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方向。

当然全固态产品当下探测距离仍有限制,所以更多用在补盲位置,不过半固态产品的“固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高性能、高可靠性、成本可控”,就是激光雷达第二次格局迭代的主要驱动因素——自研数字化芯片。

比如速腾聚创前不久公布的远距四颗EM4激光雷达与四颗E1补盲雷达的组合方案:

核心采用VCSEL+SPAD-SoC的数字化架构,实现了高灵敏度的数字化检波功能,大幅提升了信号的完整性和点云质量。

VCSEL指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能量转化率高、光束质量优越、和波长稳定性,光束发散角低至0.1度,光束形状可控,尤其适合高精度测量。

最重要的是垂直出光,允许芯片级封装,支持晶圆级制造可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生产

SPAD-SoC全称是单光子雪崩二极管与数字信号处理器集成芯片,是千线级别激光雷达的核心技术:

将SPAD阵列、淬灭电路、时间数字转换器(TDC)及信号处理等功能集成于单一芯片,实现更高效的光子检测与距离测量。其架构与CMOS图像传感器相似,可支持高分辨率(如1080P、4K甚至8K),而传统SiPM方案无法实现高线数化。

理论上,EM4最高0.050°×0.025°角分辨率,可以有效探测最远170米外的轮胎、以及250米外的石块、纸箱或横穿小动物等目标。

实际测试中,EM4可以在130米外清楚探测到地面的13x17厘米的纸盒:

还自带雨雾雪尘去噪技术,能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智能识别每一个回波数字信号携带的信息,精准去除雨雾雪尘噪点,还原清晰环境信息:

芯片化,同时满足了性能跃迁、可靠性提升和成本下降,是目前唯一能满足Robotaxi头部玩家全天候全地域商业化运营的激光雷达产品

实际上,这也是这个赛道所有玩家达成共识的下一代激光雷达技术迭代路线。

速腾聚创EM平台的多款数字化产品已经率先规模交付上车,而其他激光雷达厂商,也给出了2026或2027年的量产计划。

Robotaxi规模化,长期看是算法、工程、运营等等综合能力的角力。

但未来2-3年,却是头部实力玩家拉开关键差距,积累先发优势动能最关键的时期。

2025年迅速突破万台已无悬念,更多的行业分析报告,以及一线专家认为,2-3年内落地10万台,才具备营收、数据持续加速的基础。

同样是又一个质变的关键节点,但Robotaxi赛道史上头一次在关键技术、硬件上有了不需争论、验证的明确选择

谁提前迭代、储备最基础关键的“眼睛”,谁就很有可能在算法、运营的“持久战”中无后顾之忧,抢占先机。

数字化架构激光雷达的性能、成本优势,还体现在持续可迭代,尤其是自研芯片带来的持续升级、性能提升的优势,也有助于Robotaxi在持续运营中不断改进,抢占先机。

对激光雷达玩家来说,Robotaxi规模化商用可能又是一次格局重塑的新机遇:“万亿市场”价值真正开始兑现——Robotaxi开始替代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甚至是一部分私家车。

更广义的自动驾驶层面,Robotaxi外溢的量产智能辅助赛道,2025年同步进入L3的量产元年,并且在后端技术体系、前端感知方案上和Robotaxi交汇融合。

L4的竞赛还在进行,但决胜的钥匙之一已然清晰。谁能在感知硬件上先发先至,谁就能在十万台及后续持续运营上就能建立显著的领先优势。

未来其实不在明天,而在今天。这不仅是关于一款传感器或一项技术的抉择,更是关于在智能出行革命中,不仅了解过去,更能看清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贾浩楠,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A股好岳父”刘冀鲁,转给女婿2.8亿元股份。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