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重返自动驾驶:刚投了一家Robotaxi「新势力」,自研VLA也SOTA了

智能车参考·2025年09月22日 09:14
阿里再次相信自动驾驶

阿里,选择再次相信自动驾驶。

投了一家上海的Robotaxi「新势力」

哈啰Robotaxi,起步仅半年,之前以共享单车、出行平台被熟知,刚刚在外滩大会亮相了首款量产车型。

进度令人吃惊,CEO更是“狂”得很,说要用2年商业落地,走完Waymo特斯拉10年走过的路……

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Robotaxi公司,让阿里在自动驾驶赛道屡次“遇挫”后,再次选择相信?

不仅是投资,还有技术合作

哈啰的Robotaxi业务今年6月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名字叫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造父是中国古代西周历史人物,相传是驭马驾车的第一高手,哈啰Robotaxi取这样的名字寓意明显。

阿里对哈啰Robotaxi业务的投资,实际就是投给造父智能的。

具体金额未透露,但是明确了这是一次战略投资

意思是除了钱之外,更重要的是阿里会在智驾大模型、算力平台及Robotaxi落地等等层面给哈啰Robotaxi全力支持。

尤其是视觉、语音、语言等基础大模型以及智能座舱等垂直领域专用模型。

大模型有了,阿里云还会给哈啰Robotaxi提供据说是万卡级别的超算支持。

官方表态也不藏着掖着,比如阿里CEO吴泳铭就说:

“哈啰在出行领域深耕多年,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阿里巴巴将发挥在AI和云计算的优势,与哈啰Robotaxi一起加速推进大模型和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应用。

所谓“加速”,到底是多快呢?

哈啰这里给出了明确的Deadline:2年商业运营落地。

车队规模,按CEO杨磊的判断,两年后“达不到10万台,可能会下牌桌”。

阿里显然是相信认可了哈啰立的Flag。

但问题是,Waymo代表的传统L4公司完成Robotaxi商业闭环,差不多用了10年。不走寻常路的特斯拉,也几乎用了10年才启动公测。

哈啰凭什么能5倍加速度落地Robotaxi?

哈啰Robotaxi怎么做,做到哪一步了

2年商业落地,哈啰自述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包括产业、技术、资本。

产业层面的“巨人肩膀”体现在哈啰首款Robotaxi量产车,和东风日产旗下的启程合作前装量产,据透露现在已经开始搭建产线:

主副两套计算单元,合并算力超过2200 TOPS,支持14个高精度相机,8个激光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以及近距离识别的超声波等等。

可以满足当前Robotaxi的技术要求,还为后面大模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技术层面一段式端到端自动驾驶体系——过去两年由L2玩家广泛量产验证并取得突破,这就是所谓“技术巨人的肩膀”。

以扩散模型为输出核心的新范式,再将强化学习作为主要训练手段,哈啰认为能够让车载AI具备和人类一样的能力、潜力,然后用它本身的理解认知能力去学习处理各种复杂任务。

由此彻底解决传统L4规则+地图手段难以解决的泛化性问题。

实际在这一轮阿里战投之前,蚂蚁集团、宁德时代就已经是哈啰Robotaxi的重要股东,算上哈啰自己的出资,三方在起步阶段就筹集了30亿元。

和阿里同源的蚂蚁集团,除了算力,还在算法层面给予支持;宁德时代则提供了Robotaxi的换电网络,以及专门为L4架构打造的滑板底盘,为哈啰Robotaxi的量产、运营提供硬件基础。

巨人肩膀上,哈啰自己又深耕出行平台多年,形成了这个赛道里独一无二的模式:特斯拉+Uber。

即一方面自研Robotaxi全栈技术,投入自由出行平台运营,同时这个出行平台又保持开放,接入其他Robotaxi玩家的产品。

总结一下当前哈啰做Robotaxi的全景。

第一款车型即前装量产,瞄准商业运营,目前已经进入量产流程。

技术上押注端到端,运营上复用共享出行网络,背后是阿里宁德的资金、算力、换电支持。

CEO杨磊直结了当总结了几点优势:

进入的时间点比较好,采用端到端没有历史包袱。其他L4玩家截止今天烧了上百亿的,全面切到端上来,还得再融那么多钱

Robotaxi本身就是共享出行,业务模式跟哈啰过去做的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如出一辙。

运营过2000万台路端智能设备,在中国500个城市每天实战运营,其他L4玩家没有这个经验。

从客观角度看,哈啰Robotaxi入局的时间点的确是产业、技术、市场不再争论和质疑,快速成熟的阶段。

留给哈啰Robotaxi团队的挑战唯一且明确:迅速把一段式端到端干出来上车在技术上证明自己被几大巨头看好押注,是完全有资格有实力的

而这一点不光是对哈啰,对于阿里来说可能也是一种“执着”。

阿里入局自动驾驶极早。2015年“自动驾驶”还只是VC圈概念时,内部就有人“兜售”自动驾驶相关的想法。2017年AI大牛王刚加盟阿里,出任达摩院负责人,阿里自动驾驶开始驶上快车道。

后来的“小蛮驴”就是阿里自动驾驶的成果,目标也是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但2022年王刚离职阿里达摩院创业,探索干线物流的L4重卡项目“大蛮驴”搁浅,内部“小蛮驴”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陈俊波也在不久后离职…..

2023年达摩院关停自动驾驶项目,团队全部转入菜鸟,阿里自发的自动驾驶探索,也就止步于“物流配送”这一步。

此外,阿里对外的Robotaxi投资,也不能算作成功。

比如AutoX沉寂几年之后已陷入困境,年初传出了大裁员的消息;投的元戎启行从Robotaxi转战L2,做得是风生水起,但8月工商变更信息显示,阿里悄然退出了元戎的股东序列……

投资哈啰RT,某种程度上看也是阿里借着新技术东风,重回自动驾驶一线的一个信号。

阿里重返自动驾驶,之前也有迹象。

比如圈内很多玩家都在用千问大模型作为基础去蒸馏,得到VLA模型中最关键的“L”部分。

再比如阿里集团内部的菜鸟,今年又重新把无人配送作为重点突出的方向......

水面之下,阿里开始不断加强对Robotaxi、自动驾驶的攻势。

直到9月,阿里亮出了明牌。

One more thing

阿里重回自动驾驶一线,除了投资,内部自研也传出了重要进展:

前不久,阿里巴巴和昆士兰大学合作发表了AutoDrive-R²,这是一种新型VLA框架。

主要干了两件事,首先是构建了一个用于监督微调SFT的全新CoT数据集,该通过思维链处理与强化学习,包含自反思验证的四步逻辑链,有效搭建了输入信息与输出轨迹之间的认知桥梁。

其次是优化了强化学习阶段的GRPO算法,整合了空间对齐、车辆动力学与时间平滑性准则,确保轨迹规划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AutoDrive-R²要解决的,是现有VLA模型复杂场景推理能力欠缺,输出轨迹不合理不可行的问题。

在nuScenes和Waymo两个数据集上评估结果表明,AutoDrive-R²已经达到了SOTA性能:

借着端到端、VLA的浪潮,我们可能会再次在自动驾驶圈频繁听到阿里的名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能车参考”(ID:AI4Auto),作者:贾浩楠,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存储芯片这股风,越刮越猛。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