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资,一笔回报1000亿

投资界·2025年09月24日 16:51
十年陪跑。

历史无数次证明:等一等,或许就有超级回报。

十年时光,海光信息为身后投资人带来了多个回报时机——从成功IPO那一刻开始,原始股东们就注定赚钱。今年9月,海光信息股价登上270元/股,较发行价翻超7倍,市值超6000亿。

当中成都国资的回报,最为惊艳。

早年在海光信息还没有第一代产品时,成都国资以不到10亿元价格拿下海光信息6.5亿股,凭借IPO前两次转让就收回成本。

到今天,成都国资持股账面浮盈仍超1000亿元,同时海光信息最赚钱的子公司扎根在成都。不曾想当年的一笔产业招商投资,可以如此充满想象力。

十年,缔造6000亿市值

盛宴开端于十年前。

那时,全球CPU产业格局暗流涌动。美国主导的X86微处理器几乎占据了全球CPU市场约9成份额,在“棱镜门”事件引起数据安全恐慌之下,国产替代摆在桌面。顺势而为,2014年10月天津国资旗下的海泰科技发起设立海光信息,瞄准CPU研发。

成立两个月,海光信息就启动了首次增资。于是,中科曙光、国科控股有限、诚柏股权投资、自然人唐志敏共向海光信息投了3亿。此后两年里,中科曙光通过股权划转和受让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成为海光信息“掌门人”。

2016年,海光信息的第一代产品“海光一号”刚启动设计,同期大洋彼岸的Intel和AMD先后发布重量级新品。CPU市场机会紧张,这时的海光信息需要资金修建技术城池。

成都国资正是在此时进入。

2016年1月,海富天鼎合伙、唐志敏、成都高投、成都产投共同对海光信息增资,其中,前两家投资人分别为海光信息的员工持股平台及战略科学家,而同属于成都国资的成都高投、成都产投则作为外部投资人。

信息显示,当时增资价格为1.25元/注册资本,计算下来,成都国资取得6.5亿股的实际投资成本约8.13亿元。

资金到位后,海光信息产品研发循序渐进:2018年海光信息首代CPU海光一号量产;两年后,又成功推出海光二号。

前景愈发明朗,投资人陆续赶来。2020年,热闹非凡,海光信息连开两轮融资,中信证券旗下金石智娱投资和交控金石基金、期货大佬葛卫东的混沌投资以及昆山国资、国科瑞华基金、宁波上乘、中科图灵投资、津联资管、融泰五号投资、钛晟股权投资、天创汇鑫投资等十余家主体以11.21元/股的价格入场,当年共计融了约27亿元。

直到2022年8月,IPO前融资大门关闭。海光信息顺利登陆科创板,募资108亿元,缔造当年半导体领域最大IPO。

成都国资一战千亿

海光信息背后投资方都赚钱了——上市后,海光信息股价从未低于IPO前融资价格。

更令人感慨的还是当下。随着2025年全球AI大模型的训练等需求激增,国产算力替代浪潮到来,叠加今年6月,海光信息宣布将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以加强算力产业生态。今年9月,海光信息股价接连创历史新高,市值超6000亿。

最新一幕,则是海光信息9月24日报收259元/股,较三年前的发行价涨超7倍。谁坚守到现在,谁就获得超级回报。

这里不得不提成都国资。

其实早在上市前两次的股权转让中,成都国资就已经收回投资成本。资料显示,2018年11月,成都产投、成都高投以10.7亿元价格向中科曙光转让海光信息1.95亿股;接着2019年12月,成都产投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以6.73亿元对外公开挂牌转让其持有的海光信6000万股。

两笔转让下来,除掉2016年的投资成本,成都国资还净赚不少。

更重要的是,目前成都产投、成都高投以及成都集萃共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海光信息3.96亿股,对应今天259元/股的股价,成都国资账面浮盈已然超1000亿。

如此一役,即便放在创投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当然,赢家不止于此。例如混沌投资,2020年以4.99亿元认购海光信息4459万股。海光信息成功IPO后,混沌投资于2023年、2024年累计减持海光信息超2600万股,落袋相当丰厚。至今,混沌投资还持有海光信息1749.81万股,对应持股市值超45亿元。

还有赤峰黄金的实控人李金阳。她作为宁波大乘和宁波上乘的LP,间接投资了海光信息共计约5.5亿元。海光信息上市后,这两家机构在2024年通过对外转让股份合计套现了大概17亿元,足以覆盖两家机构以及李金阳最初的投资成本。

随着这两家机构注销,如今李金阳个人直接持有海光信息6573.29万股,按目前股价,对应市值也超170亿元,回报同样惊人。

产业招商启示

“成都国资赢麻了”。感慨之余,这个案例还有很多值得细细咀嚼的地方。

外界可能不知道,2016年那次投资后,海光信息两家核心子公司海光集成、海光微电子很快落地成都。后来,这两家子公司成长为海光信息的两大营收主力——如2025年上半年,海光集成一家就实现营收47.6亿元,近乎海光信息全部营收的9成,是成都乃至四川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龙头企业。

随着海光信息战略重组中科曙光推进落地,成都这笔投资的含金量还在继续上升。如今回头看,这像是一桩伯乐遇到了千里马的故事。

那是2015年左右,成都开始通过投资培育集成电路赛道国产替代项目。寻寻觅觅,正在布局国产CPU业务的海光信息进入到政府团队视野中来。

当时我们在第一时间报告了项目信息,市委、市政府觉得这是个大的机遇。”一位成都产业集团人士后来公开回忆道,这一笔并非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而是“以投促引”——通过投资引入重大项目,带动当地产业链发展。后来,当海光集成、海光微电子落地成都高新区后,当地还通过提供孵化空间载体、协调银行提供大额资金等多方面进行扶持。

由此,一家产业链链主企业在成都扎下根。

“各地都在培育链主企业。”这一幕我们再熟悉不过。眼下,地方政府都逐渐转变招商引资模式为创造产业模式,有目标地引进特定的企业,填补当地产业空白。

正如当年合肥引入京东方。2008年,在合肥产投推动下,合肥不惜重金投资当时亏损中的京东方,因此带动了面板、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IC等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当地。如今合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基地之一,早期对京东方的股权投资也是回报数百亿。

越过千山万水,城市某个产业的命运或许就系在那么一两家链主企业身上。眼下中国产业变迁浪潮汹涌,历史性机会再次摆在大多数城市面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冯雨晨,36氪经授权发布。

+1
7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中国创业与投资资讯平台

下一篇

近期,经济观察报记者统计了2025年上半年保险公司短期健康险的综合赔付率数据。120家险企披露的信息显示,行业中位数仅为42.12%,剔除极端值后平均值为45%。

5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