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新国标落地,3.8亿小电驴用户告别“速度与激情”
再不买小电驴就要变成“小慢驴”了。
9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正式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新国标。其中最受大众关注的是关于新车必须具备严格限速功能的规定,即时速超25公里/小时自动断电。
在过往颁布的国家或地方规范条例中,限速一直都是电动自行车行业不容忽视的议题。但此新国标不仅开创性的引入了“超速断电”机制,更通过要求生产端禁止预留控制器、限速器等关键部件的改装接口,彻底屏蔽了“魔法”解除的可能。
这意味着,全国近3.8亿小电驴用户即将告别速度与激情,迎来电动自行车出行慢时代。
然而,对于早已习惯了超速行进的市场和用户来说,回到“车马慢”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容易,自新国标颁布那天起,大众关于“限速”的争议声就不绝于耳。
根据规定,新标准额外给予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车辆三个月的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11月30日。此后,所有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新标准。
留给市场和用户适应的时间不多了。安全与效率的博弈之下,电动自行车行业的走向又将发生哪些扭转?
01
限速与涨价
新国标落地半个月,全国各地的电动车行纷纷传出“旧国标车清仓涨价”的风声。在社交媒体,不少网友吐槽:“上月底看好的小电驴突然就涨了2、300元。”更有网友反映,部分高端品牌的车型贵了500-1000元。
“正常来说新标准实施前都有一段过渡期,我们清库存的价格一般会下调,但这次(新规)卡得太严了。”河北唐山一家品牌代理电动车行的老板告诉数科社,目前店里还没有进新国标电动车的打算,“先把老车型卖完再说,最近来店看车的很多,感觉很快就会卖完”。
笔者注意到,新国标除了对车速限值、动力输出等要求作出调整,还增加了“电动自行车使用的塑料总质量不应超过整车质量5.5%”的要求;同时鼓励电动自行车安装后视镜和转向灯,提出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这些新调整或也将造成电动自行车成本上涨。
一位近期计划购车的网友表示,据当地卖车老板透露新国标车坐凳会变短,整体将更倾向于单人骑行设计,评论区亦有网友随声附和表示听到过同样的说法。有网友猜测,这种设计可能一方面为了降低造车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载人概率,有人调侃道:“最高25码的时速还想载人?”
事实上,时速25km的限制并非新要求,很早就被写在上一版国标里。而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15km。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地方性法规中均以此限速标准为依据。
速度限定本质是为了平衡安全与效率,但15km/h已近乎共享单车的速度,自然非议不小。另一个事实是,速度标准束缚下,用户自行解速小电驴已成常态,改装电动自动车也成为行业不成文的潜规则。
但此次新国标亦表明了态度,不仅首次增加了“超速断电”机制,还在技术上做了很多限制,比如要求限速器无论是单独的模块,还是集成在控制器内部,均不应具备修改限速值功能;不能通过剪线、跳线等方式修改控制器功能;限流装置不应留后门……
“改装难度上升了不止一个等级,即便能破解也没啥利润了,更何况还上了北斗定位这道保险,估计没人敢冒这风险了。”一位修车店老板如是说。
02
超速与围城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最新统计,我国当前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3.8亿辆,相当于每4个人就拥有一辆电动自行车。其中,有着一个对时效需求极高且日益庞大的群体——外卖骑手。
自2008年中国第一笔线上外卖诞生,外卖行业迅速崛起,外卖骑手总量在今年一度突破1300万人。电动车是外卖骑手的最佳工作搭档,平台算法与订单时效的挤压下,电动车速度和续航等方面的改装,几乎成了所有外卖骑手的标配。
当超时和超速的矛头同时指向外卖骑手群体,总有一头会插在他们的身上。过往报道显示,广州2024年涉及外卖骑手的交通事故中,62%由超速引发,较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
“不解速大概率会无法按时完成订单,因为不可能一次只接一个单子,我们赚得就是和时间赛跑的钱。”一位从事外3年卖行业的骑手告诉数科社,有的电单车门店一听是跑外卖用,甚至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改装或给予改装指导。
据悉,经过改装解限后的小电驴,时速可以轻松达到40km以上,有的“魔改”甚至时速超过80km,已经赶上了一辆摩托车的速度。
可以预示,随着新国标的缓冲期结束,这种过往电动车解速超速的暗箱操作将在未来两年得以遏制。但真正限速之后,外卖骑手群体的收入是否也会急剧下降?
对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一是政策要松绑,开放合规电轻摩牌照,结合驾照考核强化安全意识;二是平台优化,调整派单算法与配送时长,减少“抢时间”压力;三是做好市场规范,站点统一采购合规车辆,建立车辆台账杜绝超标车上路。
总体来看,政策引导、平台优化、市场规范三方面共同发力,才能逐渐助力外卖群体迅速度过新国标落地的缓冲期。
外卖行业的电单车治理难题亦是部分城市出行管理问题的一方缩影。如近几年因电动自行车数据激增而引发“电鸡围城”社会现象的广州、深圳等地,超速、抢道、占路、逆行、闯灯、乱放等情景每天都在上演,因电鸡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4 月份发布的《 2024 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24 年底,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日均骑行量 903 万人次,这一数据甚至高于广州地铁日均 888 万人次的客运量。
这组数据表明,电鸡已成为广州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意味着“围城”困境只能靠疏导而非推倒。
不难发现,自2021年起,广州市开始陆续出台有关电动自行车治理的方案。此次新国标的落地更是提供了重要依据,就在同一天,广州市同样出台了新的《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登记办法》和《广州市专用号牌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借力加速打破“电鸡围城”的困境。
03
增速与洗牌
大众需要时间来适应新标准,企业同样也需要缓冲期。
在正式落地之前,新国标于去年底发布,设定了两个实施时间:生产环节实施时间定于今年9月1日,销售环节实施时间则为今年12月1日。从生产端来看,不少头部品牌企业早在今年上半年便逐步推行新旧产线并行策略,确保在9月之前完成新国标产品的生产切换。
再看销售端,尽管工信部给出明确回应:消费者已购买的旧国标车不会被强制淘汰。但政策助力上却与企业联动,给予了以旧换新、国补等大力支持,加速旧标车淘汰进程。
据商务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以旧换新方式销售电动自行车月均环比增长113.5%,电动自行车收旧换新共846.5万辆,为2024年同期的6.1倍。可见,政策补贴春风下电动自行车新老汰换成绩显著。
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一众企业迎来强劲的业绩增长,这也给2024年遇冷失速的电动自行车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2024年,国内电动两轮车总销量4950万台左右,与上一年相比,同比下滑11.6%。随着近年来“新国标”政策的全面落地,行业开始告别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发展,叠加政策红利的消退,市场在2024年进入了重新洗牌的阶段。
即便位于行业龙头,也在去年的剧烈波动下出现了明显失速迹象——2024年雅迪总销量较上年锐减350万辆,下降21.18%至1302.05万辆。其中,电动自行车销量下降21.4%至908.9万辆。
而对比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可谓是柳暗花明,多家头部企业均实现了两位数的业绩增长:
雅迪上半年收入191.86亿元,同比增长33.1%;公司股东应占利润16.49亿元,大幅增长59.5%。爱玛科技上半年营业收入130.31亿元,同比增长23.04%;归母净利润为12.13亿元,同比增长27.56%。绿源集团控股上半年营业收入30.96亿元,同比增长22.2%;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同比增长66.9%。行业黑马九号公司更是业绩抢眼,上半年营收117.42亿元,同比增长76.14%,归母净利润达12.42亿元,同比大增108.45%。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国标通过提高产品安全准入门槛,间接推动了电动自行车行业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产品价格或将继续走高。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研究报告》,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价格区间分化以4000元为分水岭,4000元以下市场由传统品牌雅迪、爱玛主导;4000元以上高端市场由九号领跑。
电动自行车价格的不断攀升,一方面由于逐步替代铅酸电池的锂电池成本持续上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智能化配置的“镀金”。如今,许多高端小电驴已经配备了智能中控大屏、蓝牙解锁、APP远程操作等智能系统,早已不单单是以前功能单一的代步工具,而这些智能化硬件带来的新骑行体验,也为车辆制造商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国标带来的不仅是限速,更是一场关于出行方式、城市管理和产业升级的全面重塑。未来道路上,随着电动自行车行业告别“速度与激情”,必然迎来安全与规范的新时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科社”(ID:sktxs0),作者:北野,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