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阵痛、未来:我们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1811年春夜,英国诺丁汉的纺织厂内突然响起铁器撞击的巨响。一群织袜工举着铁锤砸向织袜机,飞溅的木屑中夹杂着绝望的嘶吼。在此之前,4家袜商以机器提升效率为由,单方面削减工资,而当局的漠视成了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被后世称为 “卢德运动” 的机器破坏浪潮,很快席卷英国工业区。约克郡的剪绒工最能体会这种崩塌:1806至1817年间,当地剪绒机器从100架暴增至1462架,3378名工人中近七成失业或半失业,熟练男工被更廉价的女工、童工取代,七年学徒生涯习得的技艺一夜之间沦为无用之功。
但工业革命的车轮从不会因个体的哀嚎与抗争而停滞,它裹挟着织工的血泪、学徒的茫然,在跨越百年的迭代中持续进化:从蒸汽机轰鸣的工厂,到电力交织的城市,再到流水线重构的生产体系,最终不仅彻底改写了职业分工的版图,更深度重塑了人类社会的运转根基。小到衣食住行的日常范式,大到文明演进的路径选择,甚至个体对 “劳动价值” 的认知,都被烙上了不可磨灭的机器时代印记。
01
历史的镜像:AI时代的焦虑重演
两百年后的今天,相似的恐慌在不同领域蔓延。
最近滴滴在中关村和网约车代表来了一场面对面谈判,现场火药味十足。滴滴方面公布的抽成比例为14%,低于外卖平台对商家的抽成,但现场的司机们并不买账,因为大家的体感是“收入越来越低了”。
其实很多人也都明白,不是平台抽成高低的问题,而是现在开滴滴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年四月公布的31-45岁男性偏好APP榜单中,滴滴车主高居榜首。很多中年人失业以后,又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只能暂时开滴滴补贴家用。
滴滴、外卖、快递成为了新的三大就业蓄水池,也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甚至有很多应届毕业生,也因为找不到工作,暂时或者长期从事相关工作。
但如今池子里的人,正面临200年前英国织袜工般的威胁——被机器替代。
这并非杞人忧天。去年百度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在武汉曾经遭到出租车司机及公司的强烈抵制。而上个月公布的百度财报中显示,Robotaxi周订单达16.9万单,平均每天跑完2.4万单服务,订单同比大涨148%,创两年以来的最大增速纪录。更关键的是,李彦宏透露,在武汉,萝卜快跑已经实现单车收支平衡。
Robotaxi与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订单存在明确的此消彼长,且自动驾驶技术还在飞速发展中,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将亲眼见证:自动驾驶大量替代人工驾驶。
那上千万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将何去何从?
工业革命时代也曾有过类似颠覆:马车夫没做错什么,却被内燃机车司机替代。但这次不同 —— 当年马车夫能通过学习机械知识,从驾马车转向开汽车;而如今,人工驾驶可能被AI驾驶彻底取代。
同样的风险也笼罩着外卖、快递等劳动力密集行业。无人机、配送机器人虽暂未达到Robotaxi的进展,但科技发展是非线性,颠覆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02
无人幸免?
高学历与年轻人的AI困境
有人会认为,AI先替代的是简单体力工作,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影响较小,但数据给出的答案,远比想象中更残酷。
斯坦福数字经济实验室对ADP(美国ADP就业数据) 数百万数据的分析显示,2022年底至2025年7月,高AI暴露度职业中22-25岁劳动者就业率下降6%,而35-49岁群体反而增长9%。软件开发领域更显残酷:年轻从业者就业率较峰值下滑近20%,只因AI擅长替代高校教育传授的程式化知识,而年长劳动者积累的默会经验暂难被复制。
而来自哈佛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博士生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共同撰写了一篇逻辑严谨的论文,用冰冷、庞大的真实数据,剖析了2023年以来美国就业市场的AI冲击具体是如何发生的。
他们的论文最终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AI正在大量抢夺初级工作。换言之,现在的年轻人连进入职场的机会都在被剥夺。
那有人会想了,我的985、211学历,能否保护我免于被AI替代?
答案可能也是悲观的。
论文中关于学历的部分,只有最顶级的人才和最普通的毕业生,因为性价比的原因才暂时安全,而中间部分的人反而因为薪资要求不低,脱不下长衫,但从事的很多工作又恰好落在了AI能替代的区间,高不成、低不就,是最容易被优化掉的一群人。
(论文截图)
至此不难发现:无论从事社会分工中的初级岗位,还是在工作中仅能解决基础问题,都不得不面对AI替代的风险。
03
破局之路:锚点未来的选择
面对AI的来势汹汹,普通人应该怎么办?
说实话,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变革。
前不久马斯克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随着AI的发展,可能钱也就没意义了。我们相信如果生产力高度发展,全人类都能进入大同社会。但事物的发展必有其过程和阵痛期,不巧的是,我们正好处在这个阶段。
现在最残酷的是,如果人生就像一场爬塔游戏,那么身后的阶梯正被 “AI浪潮” 一寸寸吞噬,稍作停留就可能坠入深渊,最先被替代的一定是那些基础岗位。
沿着目前已知的情况进行思考,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不管是被动或是主动从事三大就业蓄水池工作,需清醒认识到,被替代的风险都在上升(尤其是网约车司机)。至少不能再安于现状,要尽快寻找替代可能性更低的岗位(即便过程艰难);
在职场中,更不能机械重复基础性工作 —— 这部分内容未来大概率会被AI全盘替代,培养复合能力、成为 “独当一面” 的人才,才是核心竞争力;
还在学校中的学生,无论是985还是普通高校,必须主动拥抱AI。在时代的转型浪潮面前,学校因为各种因素转身较慢,教授的内容很有可能与社会严重脱节。在初级工作大量被取代的当下,先拿到第一块敲门砖,至关重要。
当然,作为一个长期研究资本市场的投资平台,我们也向读者发出倡议,既然AI浪潮不可避免,普通人还可着眼全球优质AI公司,以长期股东身份共享革命红利。
若用价值投资的眼光审视这场“爬塔游戏”,那些筑牢“护城河”的全球AI科技公司,正是可供借力的“塔尖安全平台”。段永平与巴菲特反复强调的“看本质、找好生意、长期持有”逻辑,恰好为普通人参与AI红利提供了锚点 —— 这绝非追炒概念的投机,而是对技术浪潮中核心价值创造者的理性布局。
并且关于投资的观点,目前已经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部分正向反馈。
今年以来A股行情分化显著。以科技为代表的“小登股”虽然波动较大,但整体涨幅显著;同时白酒、煤炭、食品等传统“老登股”只跟跌不跟涨,被广大网友戏称为“我在老登股里躲牛市”。
(图片来源:第一财经)
具体来看,A股科技“小登股”龙头寒武纪(688256.SH),股价于8月成功实现翻倍,并且市值一度超越茅台成为A股第一;港股方面AI巨头阿里巴巴年内涨幅已翻倍,并且屡创四年来新高;华尔街明星基金经理、方舟投资掌门人凯茜•伍德近日向中概股投资了约2100万美元,涉及的股票包括阿里巴巴 (BABA.US) 、百度 (BIDU.US)和 小马智行 (PONY.US)等中国科技股,旨在押注人工智能业务。
在这场生存局中,投资优质AI公司本质是 “用资本绑定时代赢家”。这既不是对技术焦虑的逃避,也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而是遵循价值投资本质的理性选择:找到那些能定义未来的 “好生意”,以可控的风险共享技术浪潮的红利,正如段永平所说,“看长远,找到好公司就持有,这样才能愉快”。
结 语
两百年前,织工的铁锤没能拦住蒸汽机推动的时代转向,反而孕育出更广阔的社会分工;如今 AI浪潮下的阵痛,同样不是终点,而是文明演进的新伏笔。不必困于“被替代”的焦虑,要么炼就AI难及的复合能力、成为 “独特个体”,要么借力优质AI价值、与 “时代赢家” 同行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来咖智库”(ID:laikazk),作者:金刀,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