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方下架,工作室否认,全智贤代言陷“双面”罗生门?

Morketing·2025年09月24日 07:36
品牌方下架,工作室否认,全智贤代言陷“双面”罗生门?

近期,全智贤新剧《暴风圈》台词涉嫌抹黑中国风波持续发酵,LV官方、海蓝之谜、伯爵珠宝等多个品牌已陆续下架其相关代言物料。其中,海蓝之谜不仅迅速清空了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中文内容,其Instagram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关于全智贤的内容也同步删除,俨然一副解除合作的姿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舆论哗然、品牌纷纷行动,全智贤及其工作室在过去数日内一直保持沉默。

直至今日,随着风波进一步升级,全智贤方才通过经纪公司就代言问题作出回应。据韩国媒体报道,全智贤之所以回应,是因为《暴风圈》台词争议并未随时间平息,反而导致原定邀请其代言的一家中国服装品牌取消了25日在首尔拍摄广告的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提到“中国服装品牌原计划让全智贤代言”,与LV等品牌不同,该合作大概率是新近签约。或许正因如此,全智贤经纪公司反应迅速,于当天回应称“因《暴风圈》台词争议导致广告取消”的说法不实,仅是行程推迟。

公司表示,预定活动和广告拍摄确实有所延期,但并未取消。活动延期是在《暴风圈》播出前就已确定的安排,系因当地原因作出调整。

截至发稿,网络上关于该剧是否辱华仍存在截然对立的观点。我们在此不评判剧集本身,而是探讨:品牌为何果断切割?全智贤又为何迟迟不回应?

品牌方:切割是必然选项

凭借《来自星星的你》重回顶流之列的全智贤,在沉寂多年后似乎也遭遇了搭档金秀贤类似的命运。网友在其代言品牌的官方账号下要求立即采取行动,粉丝与反对者在社交媒体上激烈争论。

与之相对应的是品牌方迅速的反应。大多数品牌纷纷删除与她有关的宣传物料,有的直接表明立场,有的则通过淘宝客服暗示已解约。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品牌的处理流程几乎已成定式——无论争议缘由,先切割再说。

对绝大多数品牌而言,除非是与创始人高度绑定的初创品牌,大多数历经市场洗礼的成熟品牌早已应对过无数代言人“暴雷”的场面。只要能够迅速完成切割,后续视情况发一则声明,几天过后,这位曾经的代言人便会彻底从品牌叙事中消失。

处理此类事件的流程已熟练到即便交给实习生,也能在一天之内解决。品牌既无需做价值判断,也未必需要公开声明,只要确保丑闻不再与品牌产生关联,便是最佳应对。

事实上,近年来代言人因各类争议“暴雷”并不罕见,品牌已建立起完善的应对机制。尤其对奢侈品品牌而言,代言人争议很难对品牌造成实质性伤害。以“踩雷最多”的Prada为例,自2020年以来,该品牌先后经历六次代言人丑闻,屡次被推上热搜。

回顾历次事件,Prada反应迅速:2021年1月,郑爽被曝代孕弃养仅一天后,Prada便终止了与其仅持续8天的合作;2022年9月,李易峰因嫖娼被官方通报后一小时,Prada立即撇清关系;今年3月,金秀贤丑闻发酵至中国后,Prada也火速宣布终止合作。

然而,尽管Prada股价每次都在明星丑闻曝光后短期内下跌超过15%,但其业绩却未受明显影响。不论郑爽2021年出事,还是李易峰2022年翻车,Prada的营收均保持大幅增长。

对于顶级品牌来说,品牌与代言人之间的关系,用娱乐圈的话术形容便是:品牌是为艺人“抬咖”的,而非真正依赖代言人进行品牌建设。多数代言人于品牌而言,更像是一款“流量与人设”的工具。

回到全智贤事件,逻辑亦然:无论争议起因如何,一旦出现负面舆情,迅速切割才是最优解。

全智贤:网飞和迪士尼+的资本斗争,只能选边站队

那么,全智贤为何不避开这部可能引发争议的剧集?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从剧本角度看,全智贤团队前期可能并未预料该剧会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该剧剧情可谓荒诞:美国以朝 鲜建造万吨级核潜艇为由,企图对朝发动核打击,从而挑起战争。主张“和平统一”的女主丈夫因此遭暗杀,女主为维护世界和平决定竞选韩国总统以阻止美国行动。

剧情逻辑之离奇,堪比网络小说《快爆发世界大战,只能让我参选来阻止战争》。编剧郑瑞景此前作品多为爱情片或家庭伦理剧,因此也有人猜测该剧本或许出自AI之手。换言之,这完全是一部缺乏逻辑的“无脑爽剧”。

另一方面,则出于更现实的考量:全智贤如果拒绝该剧,几乎等同于退出演艺圈。

此言虽听似夸张,但随着奈飞大举进军韩国市场,韩国昔日辉煌的影视行业已逐渐沦为一种“符号奇观”。因此,尽管《暴风圈》由迪士尼+投资、剧情漏洞百出,全智贤仍缺乏拒绝的底气。

回顾2016年,韩国电影与电视剧工业水平仍处高位。《釜山行》体现了其继承自好莱坞的成熟工业制作能力(指标准化流程与类型化叙事),2020年《寄生虫》横扫奥斯卡,更是韩国电影工业的集大成之作。

然而到2023年,韩国影视制作水平断崖式下跌,全年仅6部本土电影盈利。即便口碑不错的《首尔之春》本土表现优异,全球票房也仅约9600万美元。当年开机电影不足20部,至2025年,韩国影视行业基本陷入停滞,开机拍摄的本土电影仅个位数。

这一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2016年奈飞进入韩国市场。

观察近年来出圈的韩国相关影视作品,如《鱿鱼游戏》《KPOP:猎魔女团》《黑暗荣耀》,不难发现它们虽以韩国为背景、融入韩国文化元素,但均由奈飞投资,叙事逻辑更贴近美剧风格——即便将演员全部替换为说英语的白人,也毫不违和。

其原因不难理解:自2016年奈飞宣布投资25亿美元布局韩国市场起,其提供的曝光与片酬均远高于本土公司,导致大量年轻优秀演员和编剧更倾向与奈飞合作,而非本土团队。

全智贤却未能赶上这波热潮。她与奈飞的合作仅限2021年7月的《王国:北方的阿信》,且在该片中直至第50分钟才登场,戏份远不如同期宋慧乔主演的《黑暗荣耀》。

因此,与迪士尼+合作几乎成为必然选择。面对漏洞百出的剧本,全智贤并没有太多拒绝的资本。

结语

总体来看,随着官方媒体发声,此次风波基本定性。这也意味着全智贤在中国市场的商业链条已基本断裂。若按韩媒《中央日报》所披露其中国区代言年收入约800亿韩元(约合4.3亿元人民币)估算,本次损失很可能远超这一数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j00816”(ID:Morketing),作者:Morketing,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立讯模式”会成为中国制造的升级样本吗?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