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600亿,孙宏斌“翻身”

中国企业家杂志·2025年11月07日 10:33
融创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行业进入信心重建周期。

将时间调到2024年冬天,孙宏斌出现在武汉一个私人聚会上。

在一众西装笔挺的身影中,一身休闲卫衣、脚蹬白色运动鞋的他格外显眼。宴席还未过半,人群便簇拥上来,找他合影、握手,拥抱或寒暄。

这个头发掺白、操着浓重口音的山西运城男人,来不及夹上几口菜,便频频起身,颔首碰杯,悉数收下人们的好奇、关心、钦佩与祝福。

半年后的6月30日,创始人兼公司董事长孙宏斌现身融创中国股东周年会,现场响起一阵掌声。自2022年融创陷入债务危机后,他已“隐身”许久。2023年股东会,他线上接入后,甚至没有发言。

“您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吗?”今年会上,有人这样问他。孙宏斌答:“肯定的。”

孙宏斌的坚决表态,给了投资者一颗“定心丸”,让他更有底气现身的,是融创债务的重组进展。

来源:视觉中国

继今年初完成境内债重组后,11月5日,融创中国宣布,约96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这意味着,融创将成为首家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在境内、境外债务重组成功的合力作用下,融创整体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600亿元。

62岁的孙宏斌即将轻装上阵。不过,未来漫长的周期调整,还有接下来的资产盘活与公司运营,孙宏斌面前还有一座座高山,他还没到能松口气的时候。无论如何,“最艰难的一座大山已然翻越。”公告发出后不久,一位融创内部高管对《中国企业家》感慨称。

01

化债之路,最后一步

在行业仍面临挑战、楼市筑底尚未结束的背景下,融创的债务重组不易。

根据此次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融创推出全额债转股选项,将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的强制可转换债:一类转股价为6.80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6个月内转股;另一类转股价为3.85港元/股,可在重组后18至30个月内转股。

据了解,重组方案还创新引入了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团队稳定计划等安排,确保公司股权结构与骨干团队的稳定,以巩固各方信心。

一位行业机构分析师表示,“融创债转股拿出的股票,是市场上交易最活跃的地产股之一,公司提供的转股价格也较合理,转股时间方面也给予了债权人更大的灵活性。”

在多位融创方面人士看来,这样的计划安排,基于行业的整体现实和投资者的核心需求。

今年初,行业历经漫长的深度调整,在市场融资功能尚未恢复、销售尚未整体回暖的背景下,境外债权人开始期待更彻底的重组样本:既能从根本上化解房企债务风险,又能满足债权人的流动性需求,还能帮助房企更快脱困、构建可持续经营的平稳局面。

一种观点是,此次债务重组方案的顺利通过,更基于债权人对融创基本盘、资产价值与经营能力的正向评估。境内、境外债务重组全部完成,意味着融创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大家相信融创具备‘活下去,并重新站起来’的资本,对融创有着共赢未来的良好预期。”上述行业分析师表示。

融创的现金流危机于2021年浮现,2022年上半年出现公开债务违约。此后,融创便积极投入到债务重组工作中,并于2023年1月完成了160亿元境内债的展期。当年11月,融创又通过“债转股+发新票”等方式,完成第一批百亿美元境外债务重组。

融创的化债过程中,孙宏斌也曾多次对危机做出反思。

来源:受访者

2023年3月,融创召开境外债务重组说明会,并以音频形式向投资者直播。孙宏斌在会上总结融创出现债务危机的原因,在于执行“三道红线”不够坚决。“虽然也强调稳健和利润,但是追求规模的惯性,让我们在投资上过于乐观和激进。”

近两年,在行业大势未发生根本逆转的背景下,包括融创在内,不少房企纷纷启动对债务的二次处置。去年11月,融创公布境内债重组方案,涉及10笔债券,总金额面值为154亿元。通过四种方式,预计降债比例超50%。该方案于今年初获批。

今年初,融创宣布启动第二次境外债重组,拟将总规模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全部转股。这也意味着,融创的境外公开债有望清零。4月,融创公布重组方案,6月即迈过75%支持率门槛,10月获98.5%债权人投票赞成。不到10个月,融创彻底化解了上市公司层面债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此前提供的4.5亿美元无息借款,也和债权人同等条件同期转股。作为最早启动境内外债务重组的大型房企,融创的化债进展快过不少同行。

02

“化债”闯关再出发

融创化债之路,堪称本轮房地产风险出清的缩影。

就在融创境外债取得关键进展的次日,碧桂园也“闯关”成功。11月6日,碧桂园公告称,公司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在11月5日的债权人会议上获得通过。在两个债务组别的投票中,重组方案均获得出席并投票的债权人中超过75%债权金额的赞成票。

自今年1月9日披露重组方案关键条款,至4月11日正式公布重组支持协议,再到11月5日债权人会议投票通过,碧桂园境外债化解全程历时300天。此次纳入境外重组范围的债务规模合计约17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高达1270亿元(以兑换汇率7.2计)。

如若进展顺利,重组完成后,碧桂园预计降低债务规模约840亿元。

此次碧桂园境外重组债务规模庞大、结构错综复杂,34笔境外债务或偿债义务,覆盖多个法律辖区,包括纽约法管辖的美元债、英国法管辖的可转债,以及香港法管辖的银团贷款等。债务期限结构方面,重组完成后,碧桂园可选方案中的最长债务期限达11.5年。

碧桂园方面介绍,在这场重组拉锯战中,公司管理层带领财务团队连续数月与债权人开展“昼夜颠倒”的越洋谈判。2022年以来,公司通过资产处理累计回笼资金超650亿元,甚至卖掉了公务车辆。凭借近一年来出售的多项股权投资,碧桂园筹集资金约63.74亿元。

中指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21家出险房企化债规模约1.2万亿元,有望极大减轻这些企业短期内公开债务偿还压力。同时,出险房企通过多种方式削债、改善资产负债表,投资者也在降低预期,这都将有利于行业风险出清进程。

据克而瑞统计,截至目前已完成境内或境外债务重组的房企有11家,融创是第一家完成境内、境外债务全部重组的大型房企。一位分析人士称,这个案例成功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证明大型房企的复杂债务问题可以被有效化解,这也是行业信心重建的标志性事件。

现阶段,决定房企能否率先走出困境的三件大事,即债务风险化解、保交付兑现与日常经营重回有序。一位融创内部高管称,随着境内外债务重组的完成,融创公司恢复的其他事项也在加速落地,逐步进入正向发展的新循环。

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融创还在盘活优质资产、完成“保交付”目标。

据了解,2024年以来,融创中国已先后为重庆湾、北京融创壹号院、天津梅江壹号院二期、武汉桃花源等项目引入资金。

目前,融创正全力以赴冲刺全年超5万套的项目交付,预计在年底基本完成全部保交付任务。在保交付攻坚战中,今年融创交付的重庆长乐雅颂、西安揽月府、望江府等多项目成为当地交付品质标杆,在克而瑞发布的房企交付力排名中位列第四。

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后风险出清”时代,卸下债务重担成功脱困,是房企重获新生的关键一步。就像今年融创股东大会上,有股东问道,未来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以保证公司长远发展。孙宏斌坦言,“不管是再好的行业,杠杆高风险就会很大。所以,降杠杆是必须的。”

通过项目出售和债务重组,融创已经实现了杠杆的压降,公司规模也相应缩水。

相比融创在2021年近6000亿元的销售额,规模冲进行业前三,土地储备面积2.54亿平方米的荣耀时刻;到2024年,融创的销售额降至471.4亿元,缩水超九成,土地储备面积也下降近一半。但无论如何,融创在极限考验中活下来了。

也许,经历了这次冲击,孙宏斌学会了与地产狂奔年代的速度与激情告别。如他所言,未来在开发业务方面,融创将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一二线城市,要继续把产品做好,“不会再去很多城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李艳艳,编辑:何伊凡 李原,36氪经授权发布。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国产伟哥”获批,但市场已极度内卷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