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果链到OpenAI硬件商:5000亿立讯精密的并购进阶之路
当OpenAI在2024年传出要布局消费级AI硬件的消息时,整个科技产业链都在猜测:谁会成为这家AI巨头的硬件合作伙伴?
最终答案揭晓,立讯精密(证券代码:002475.SZ)成为最终答案。
这家早年靠着为富士康供应连接器起家的企业,不仅拿下了至少一款OpenAI设备的组装合同,还成为了其进军硬件赛道的关键助力。
受此消息影响,立讯精密近两个交易日股价上涨显著,市值逼近5000亿。
从依附巨头的代工厂到AI硬件领域的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的“逆袭之路”,藏在近15年每一次精准的并购布局里。
01#AI硬件“新战场”:立讯精密牵手OpenAI,抢滩2026消费级赛道
OpenAI的硬件野心,正在被立讯精密一步步落地。
据多方消息,立讯精密已与OpenAI签署协议,负责至少一款消费级AI硬件的组装工作。目前该设备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最大亮点是能与OpenAI的人工智能模型深度协作,实现环境感知与新型人机交互。
然而,OpenAI的硬件蓝图远不止于此。据知情人士透露,其计划开发的产品矩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类似无显示屏的智能音箱,还有主打便携交互的智能眼镜、专注高效记录的数字录音笔,以及设计精巧的可穿戴徽章。
这些“伴侣型”AI设备,预计将在2026年末至2027年初正式推向市场。对于这一合作,立讯精密虽未正面回应,但产业链人士已证实,OpenAI已就具体项目与国内供应链展开深度合作。
立讯精密能成为OpenAI的合作伙伴,并非“偶然幸运”,而是其多年并购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全球化产能布局以及产业链整合实力的必然结果。要读懂这份“必然”,就需要回溯立讯精密从代工厂到行业巨头的并购扩张史。
02# 加码消费 电子:从连接器代工厂到苹果供应链
2004年成立的立讯精密,初期只是聚焦于电脑连接器制造的“小厂”,核心客户为富士康,且初期代工业务的毛利率长期处于10%-20%的区间。
2010年上市,成为了立讯打破困局的转折点。它选择以并购为钥匙,打开高端供应链的大门。
2010年12月,立讯精密通过董事会决议,以1.68亿元收购了博硕科技75%股权。这是它首次跳出单纯的连接器业务,切入消费电子线缆及连接器领域,为对接国际大客户埋下伏笔。
仅仅半年后,2011年4月,立讯又收购了昆山联滔电子60%股权。这次并购直接为其带来了苹果iPad连接线的订单。
基于以上交易,2011年立讯的营收从2010年的10.11亿元增至25.56亿元,同比增长152.89%,逐步进入苹果产业链,完成了从“依附富士康”到“对接苹果”的关键一跃。
此后,立讯开始通过并购系统性地构建技术能力与客户粘性。2011年,它收购了香港ICT-LANTO LIMITED,强化了高速数据传输技术,为后续承接更复杂的苹果订单打下基础。2014年,立讯精密完成了对昆山联滔剩余40%股权的收购,实现了全资控股。这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连接线业务上的优势,并使其成为苹果该品类的核心供应商。
2015年至2016年的两笔投资并购,更是让立讯在苹果供应链中再上一层楼。
2015年,立讯以8亿元战略投资美律实业,埋下声学业务的重要伏笔。2016年,它趁热打铁收购苏州美特51%股权,成功切入苹果声学组件供应链。
这两步布局直接推动了公司2017年AirPods订单的落地。当年,立讯精密的营收突破228.26亿元,同比增长65.86%,形成了“技术并购-订单获取-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随着毛利率在2014年提升至23.28%,早期代工的低毛利困境逐步得到缓解。
03#垂直整合深化:从组件供应商到整机代工厂
在苹果供应链中成功立足后,立讯精密开启了从组件到整机的垂直整合之路。
2017年,立讯通过子公司东莞立讯出资约6859万元,收购了惠州美律和上海美律各51%的股权,进一步完善了声学领域的产能布局。
同年,公司基于2016年收购的苹果声学组件供应商苏州美特,通过技术整合,正式承接了AirPods整机代工业务,并于2019年成为核心供应商,产品良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2020年7月,立讯精密及其控股股东立讯有限共同出资33亿元,全面收购了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通过此次收购,立讯精密成功进入iPhone代工领域,并于2021年首次获得iPhone 13部分订单,实现了从零部件供应商向整机组装商的关键转型。
同年12月,立讯旗下的立景创新以近22亿港元收购了高伟电子约45%的股权,切入摄像头模组封装领域。这一举措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在连接线、声学、整机代工及摄像头等消费电子核心业务的整体布局。
2021年1月,立讯精密又以60亿元收购了日铠电脑过半股权(约50.013%),成功切入iPhone金属中框业务。凭借在金属结构件领域的技术积累,立讯精密进一步扩大了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份额。
通过技术并购带动订单获取和规模增长的良性循环,立讯精密已逐步发展为2021年营收超1500亿元、苹果业务占比达七成的全球消费电子巨头,显著提升了其在苹果供应链中的地位。
04# 布局汽车电子:从消费电子到汽车制造,并购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在消费电子业务步入稳定增长期后,立讯精密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汽车电子赛道。
2022年,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通过这一合作,立讯精密在汽车制造领域获得了研发设计和量产平台,为其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年,立讯精密通过其子公司收购了汇聚科技约74.67%的股权。汇聚科技专注于通信、医疗等工业领域的互联产品。此次收购有助于立讯精密丰富其客户结构,降低对单一领域的依赖。
2025年,立讯精密基本完成了对闻泰科技消费电子系统集成业务相关资产的收购。闻泰科技在手机、平板、笔电、小家电等消费电子系统集成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和OEM(原始设备制造)领域具备成熟的研发制造体系,这与立讯精密的精密制造能力形成了深度互补。
由此可见,通过一系列战略布局,立讯精密正计划将汽车业务打造成为继消费电子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其目标是在未来三个五年内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顶级供应商,最终形成“消费电子 + 汽车电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05#全球化平衡:构建多元生态链
随着规模的扩大,立讯精密开始直面“单一客户依赖”和“地缘政治风险”这两大挑战,而并购则成为其优化业务结构、构建全球化生态的核心手段。
2025年,立讯精密加快了多元化客户布局。除了对闻泰科技部分业务的收购外,同年7月,立讯精密正式完成了对莱尼集团股权的交割,并迅速导入了智能制造技术。这次整合不仅带来了汽车线束的技术与客户,还让立讯精密获得了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从越南工厂量产Apple Watch到规划中的墨西哥工厂,立讯精密已构建起“中国+东南亚+欧美”的三角供应链体系。这既能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又能优化成本结构,为全球客户提供就近生产服务。
截至2025年,立讯精密的营收预计突破3000亿元。从2010年上市时的“代工小厂”,立讯精密已成长为横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及数据中心的全球精密制造巨头。
结语
从服务富士康的连接器代工厂到协助OpenAI进军AI硬件赛道的核心供应商,立讯精密的成长史是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它的每一次并购都不是“盲目扩张”,而是服务于清晰的战略目标。
在AI硬件、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加速发展的当下,立讯精密的“并购-整合-放量”模式为其他国内制造企业提供了参考。
当OpenAI的AI硬件在2026年正式推向市场时,立讯精密有望再次证明,真正的制造巨头不仅能胜任“代工厂”的角色,更能成为科技巨头布局新赛道的“战略伙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晨哨并购”(ID:MW-Group),作者:赵梓涵,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