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秀的管理者,会在“两难”中找到“两全”

红杉汇·2025年09月11日 08:28
帮你解开管理的 “矛盾死结”

管理者,要在长期愿景与短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在处理模糊性问题时保持果断,将逻辑与情感结合,既要展现自信又要保持谦逊,既要鼓励创造力和实验精神又要设定严格的约束,既要赋能团队又不能失去掌控感……这些并存的矛盾,如同相互拉扯的引力场,考验着每一位管理者的认知边界与行动智慧。

太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中寻找答案,却在选边站的过程中错失了更广阔的可能性。事实上,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在对立选项中做单选题,而是在矛盾的张力中开辟第三条路。

本文将带你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探索穿越矛盾灰色地带的核心策略。当你学会与矛盾共处,并从中汲取平衡的力量,便会发现:那些看似对立的力量,实则是推动组织突破成长瓶颈的隐形引擎。

最优秀的领导者是那些学会在矛盾的张力中生存,并从其共存的平衡中汲取力量的人。

——《伟大领导力的八大悖论》

在面对冲突与矛盾时,领导力不在于在艰难决策中选择一方而抛弃另一方,而是学会在看似对立的力量间保持平衡,领悟两者可以共存。它是在混沌前行——在这种混沌中,清晰度有限,矛盾真实存在,权衡取舍在所难免。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不会急于站队,而是能坦然面对多方诉求的拉扯,同时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也就是说,管理者们需要同时接纳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坦然面对其中的不适感,为相互冲突的事实创造共存空间,而不是陷入犹豫不决,或者浪费精力去消除这种张力——相反,要学会与张力共处。

拥抱“兼容并蓄”的思维

• 追求速度是否意味着反思是一种奢侈,根本负担不起?

• 如果专注于创新,是否意味着一致性和稳定性就该退居次位?

• 富有同理心,是否意味着必须降低高标准与问责要求?

凡事都只追求非此即彼,其局限性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你可能会简化复杂问题,制造不必要的取舍牺牲,还会扼杀诸多可能性。

例如,过分追求速度可能会让你在质量上妥协;以牺牲休息为代价换取业绩,可能会让你和团队成员们身心俱疲;“一味求快、打破常规”而忽视做事章法条理,则会导致效率低下与混乱不堪。

这时候,“兼容并蓄”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放下对单一正确答案的执念,能拓宽你的视野——你可以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不忽视质量,在推动结果的同时保持工作生活平衡,在安全的范围内鼓励实验、大胆创新。

但“兼容并蓄”并不容易。它需要你在不适感中探索更好的可能性,当被要求选边站或权衡相互冲突的优先事项时,不被压力左右。你需要抵制这种二元对立的想法,去接纳矛盾对立,并同时容纳多元视角而不急于下定论;不要惯性的走上思维捷径,要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想得更宏大一点,问问自己:我们怎么才能两者兼顾?例如,当你面对矛盾时,你可以思考这些问题:

• 对立双方背后涉及的是哪些利益?要如何兼顾两种视角?

• 即便两者看似矛盾,是否有办法兼顾?

• 如果只选一方,我们会错过什么?有什么损失?

• 短期与长期目标如何相辅相成?

• 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哪些创造性的新可能?

工作中的确有很多让人觉得模糊不清、难以把握且压力重重的情况。但真正高明的管理者都明白:矛盾管理的关键在于拥抱复杂性,而非消除它。与其把目光局限在可控可测的小圈子里,不如放开眼界看全局,在让对立观点和谐共存的过程中寻找乐趣。

所以你还需要做的,是培养认知灵活性。在不同视角间切换、调整思维、同时容纳对立观点而不陷入僵化模式的能力——能帮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变化时,保持思维的敏捷。

这要求我们不被单一视角所束缚,探索多种真相,接纳多元意见,并根据新信息及时调整策略——既聚焦细节,又着眼全局;倾听相互冲突的需求,权衡取舍,测试不同方法,从反馈中学习,在情况变化时做出调整。

要培养认知灵活性,不妨多思考以下问题:

• 我坚持的假设是什么?

• 别人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有没有我没考虑过的其他选项?

• 什么情况会让我改变想法?

坦诚面对权衡取舍

取舍之道无需避讳,更不该被诟病。它恰恰是需要我们主动拥抱,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战略性抉择。

——《精要主义》

决策过程中,权衡取舍在所难免。管理也是很难面面俱到的——你不可能既充分放权,又掌控全局;既追求创新突破,又不愿打破常规;或者既想让人们快速推进工作,却以为不会对质量造成影响。

当管理者不坦诚说明决策中涉及的权衡取舍时,就会引发困惑、失望与信任危机。员工们可能会点头同意,但内心并不一定会真正认同这个决策,尤其是当不明白为什么其他东西更有价值时。这些期望上的不匹配会降低士气,阻碍他们在工作中全力以赴。

把决策的权衡过程摊开给团队看,其实是种高明的信任建设策略。当管理者把全局信息同步给团队时,这远不止是决策说明会——更是在帮团队成员培养决策判断力。这么做既展现了管理层的坦诚,也传递出对团队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它能确保所有人都在同一认知层面推进工作,既不会因为信息差产生误判,也不会在预期冲突中空耗精力。就算有人不认同最终决定,只要让他们理解“做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往往能换来更坚定的执行力和更走心的落地效果。

要有效地传达权衡取舍的过程,可以这样说:

• 我们听取了大家所有的担忧,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 我们深知这一决定难以让所有人都同样满意,但希望大家理解……

• 目前,我们更倾向于保持一致性,即便这意味着创新步伐会暂时放缓。

• 我们欢迎大家对实施效果提出反馈,如果你们看到了意料之外的后果,请一定直接提出来。

• 我们现在做X,是为了日后能把Y做得更好。

总之,工作中的选择往往相互关联——追求一个目标常会影响另一个。明确阐述其中的权衡取舍,减少阻力,让团队成员能将精力集中于推进工作,而非事后质疑决策。

为试错开辟安全区,鼓励建设性分歧

鼓励大胆尝试、勇于试错,绝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漫无目的地瞎折腾,不是犯那些本可以避免的低级错误,更不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虚耗精力。真正的创新需要明确实验边界:设定清晰的时间表、评估标准和风险红线,保持“容错”心态,同时建立复盘机制,把每次教训都转化为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有远见的管理者懂得为团队打造“试错安全区”——这种容错机制不仅能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更让成员们敢于在矛盾需求中大胆探索,在试错中持续进化。不过,营造安全氛围并非一味“示好”,而是要打造一种开放的文化,让团队成员能分享心得、直言不讳、勇于冒险、坦然认错,并乐于寻求帮助。

想在处理矛盾时激发创新,可以这样做:

• 将失败视为尝试新事物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 明确区分鲁莽行为与深思熟虑的冒险。

• 倡导“尝试与学习”的文化,而非“计划与完美”。

• 鼓励好奇心和质疑精神,而不是总是要表现得胸有成竹。

• 营造一种鼓励员工尽早且频繁寻求反馈的文化氛围。

当团队成员产生分歧、提出异议或挑战现有观点时,那些总是回避冲突、强求表面和谐的管理者,本想维护团队士气,其实扼杀的是大家直面挑战的勇气和活力。

管理者逃避冲突与分歧,整个团队就会有样学样——八面玲珑取代了开诚布公,和稀泥战胜了明辨是非,求稳心态压倒了锐意进取。短期看似风平浪静的决策,最终会导致长期停滞不前。当顶尖人才发现这里不欢迎挑战性思考时,他们也会转身离开。

这种无声的侵蚀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工作中每一次回避行为逐渐累积的结果。真正的领导力不仅在于承受建设性冲突,更要主动创造思想交锋的机会——这能让团队明白:摩擦不是阻碍,而是前进的燃料。矛盾会推动我们突破舒适区,探索那些原本不愿涉足的新路径。

如果能在团队中激发建设性分歧,或者说激烈的辩论,决策质量就会提高。

——《为什么伟大的领导者不满足于“是”的答案》

当团队意见相左时,与其急着平息争论,不如鼓励大家保持开放心态。为良性辩论定几条基本规则,让成员学会与意见分歧共处,这反而能培养出心理安全感与责任共担的团队文化。要知道,思维碰撞带来的不适感不是叫停信号,而是提醒我们:放平心态倾听、深度思考交流,往往能催生常规讨论中难以触及的创新方案。

以下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建设性讨论:

•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会是什么样?

• 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矛盾、分歧有哪些?

• 这两件事能同时成立吗?

• 有什么话是我们没说出来但需要被说出来的?

• 对于我们目前的想法,最强有力的反驳是什么?

• 我们可能因为不适感而在逃避的是什么?

• 我们在这里做了哪些假设?

• 不进行这次对话的代价是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红杉汇”(ID:Sequoiacap),作者:洪杉,36氪经授权发布。

+1
19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红杉中国,是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在这里,红杉与你同行!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