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只是序章,有36种“风险元素”
日美欧开始紧急寻找稀有金属的稳定供应。生产智能手机和纯电动汽车(EV)所需要的许多元素面临供应受到制约的潜在风险。至少有3成元素其矿物或气体的生产份额由仅仅一个国家掌控。国土有限的日本,需要提升技术以应对风险。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共有118种。日本经济产业省规定的稀有金属包括17种稀土在内,共有55种。矿物和气体由单一或多个元素组成,通过冶炼或分离精炼后可用于工业。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调查结果,研究了包含各元素的代表性矿物或气体的产量。关于118种元素中,能够计算出各国生产份额的65种元素,2024年生产份额过半由一个国家掌握的元素被定义为“风险元素”。
在65种元素中,有36种被认定为风险元素。其中33种属于稀有金属。
元素的液化温度和电导率各不相同。智能手机、EV、药品等支撑日常生活的产品都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例如,半导体制造被认为使用超过60种元素,缺少一种都无法制造出同样的产品。
8成风险元素,中国都是最大产出国
中国政府4月作为美国征收关税的反制措施,限制稀土出口。在17种稀土中,对7种实施的管制导致铃木和美国福特汽车一度停止生产。
中国政府将掌控生产的金属和矿物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能成为“武器”的资源不仅限于稀土。
中国占生产份额过半的元素有30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的铟(In)和作为胃药原料的铋(Bi)等,中国掌握精炼份额的7成以上。
矿物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人权侵犯和环境破坏。尽管有丰富的储量,许多国家会限制开采或以不具经济效益为由退出开采,因此生产往往集中在少数国家。
在中国以外,崛起的新兴及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掌握着风险元素。巴西在铌(Nb)的生产份额中占91%。由于铌与钢铁混合可提高耐热性等,因此铌被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动机等。东芝正在开发使用铌的新一代电池,以便未来配备于EV巴士等。
在技术竞争加速的新一代“钙钛矿”型光伏电池中使用的碘(I)的生产份额近7成由智利控制。
在中国以外,也出现了对风险元素进行管制的动向。印度尼西亚禁止出口生产份额占6成的镍(Ni)。若将风险元素作为政治博弈工具的趋势在全球扩散,所有产业都可能受到影响。
日本试采南鸟岛海域的稀土
为了稳定确保风险元素,国土狭小的日本开始关注海底沉睡的资源。南鸟岛海域的海底分布着含有大量稀土的泥土。
日本将作为国家进行的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利用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的船只,于2026年1月在南鸟岛周边的专属经济区(EEZ)开展试验性开采。目标是在稀土依赖中国的背景下,开发国产资源。
利用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地球深处探测船“地球号”,从海面下5500米处回收含稀土的泥土。泥土中富含镝和作为反应堆控制材料的铽(Gd)等。
今后,南鸟岛的稀土开采是否能成为经济可行的项目仍未可知。即使从海底回收泥土,由于距离陆地较远,运输费用也会很庞大。还需要开发从泥土中提炼稀土的技术。
项目主管石井正一表示:“我们项目的目标是在面向日本的稀土供应停止时,如何在经济效益之外为日本的供应链做出贡献”。
该项目将在2027年度进行大规模的开采试验,验证每天350吨泥土的回收能力。计划估算稀土回收的费用。
2030年,报废EV将成为新的“城市矿山”
资源不仅藏于地下或海底。“城市矿山”中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智能手机。日本的企业和大学正在提升技术,以从城市矿山中挖掘风险元素。
5年后的2030年,大量EV将结束寿命,开始报废。为了应对大量废弃,日本正在验证从锂离子电池和驱动马达使用的磁铁中提取风险元素。锂离子电池中含有风险元素钴(Co)和镍。
住友金属矿山将在2026年6月完成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的商业工厂。日产汽车和早稻田大学正在推进从混合动力汽车(HV)和纯电动汽车(EV)的马达中提取钕(Nd)等材料的验证实验,目标是2030年左右实现实用化。
信越化学工业已与丰田合作,实现了从混合动力汽车马达中提取资源进行再利用。
不过,即使技术和设备完成,如果EV的二手车出口增加,废旧电池就无法回收,日本国内不会留下风险元素。高成本和再生资源利用不足也是面临的挑战。
在国土狭小的日本,难以依靠传统方法确保资源。为了稳定地采购稀有金属,需要建立一个将资源留在日本国内的机制,使多个参与者之间相互竞争,提升技术水平,从而为应对风险元素做好准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日经中文网,36氪经授权发布。